分享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化裁

 杉木轩 2018-01-29

大家好   今天起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以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为基础加减化裁的一系列方药

大家已经学习了这么久的加减化裁的方法,想必心中已经对方与方之间的变化、联系有了认识和理解

我也不再多言,直接来看第一个方子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炙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桂枝(温,辛甘滋) 白术(温,辛甘滋微苦)

平性:茯苓(平,甘淡)   炙甘草(平,甘滋)

阴性:无

四象解析法:
君药:桂枝3
臣药:白术3
佐药:茯苓4  甘草2
使药:无


此方以桂枝为君,白术为臣,两味阳性药,以及茯苓、甘草平性药,并无阴性药参与,很显然对治寒凉病。

君臣辛温甘滋,佐以两味甘滋甘淡的药物,能解表降逆温化水饮,还能滋养津液。

三才解析法帮助我们明确全方的指向,它就像个“公式”,是个“标准”,是个相对客观的载体。

不只是苓桂术甘汤,其他的方剂拿来,放到其中,也是一样明了。

恩师的刘志杰经方解析法,大家也可以拿来分析自己手中的方剂。

方中药物,按阴阳属性、君臣佐使,对号入座。

合不合法度,对不对病机,一目了然。

本方就很典型,利用经方解析法来分析,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理解方义。

来看条文:144、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心下有痰饮,这个痰饮,指虚寒水饮,存在于心下胃脘这个部位。

中焦虚寒或者中焦胃气津液亏虚,不能制约水饮,这个水饮就会上逆,由于病邪所在的位置,它向上冲逆,会冲到上焦,表现也大都会是上焦的症状。

临床会出现“胸胁支满,目眩”,也就是胸闷、气短、心悸,或者头晕目眩、恶心呕吐,有的人也会出现咳嗽、气喘等表现。

再看舌脉也是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弦等水饮表现。

降逆化饮,治以苓桂术甘汤。

312、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汗吐下不当,表证还在。外有表证,内有水饮。

损伤了中焦胃气,胃气虚弱,津液不化,形成太阴水饮上逆,再发汗那么肌表津液也不足了,经脉失养成痉病。

表现出心下胀满,头晕目眩,肢体震颤的症状。

解表降逆,温化寒饮,滋养津液才能解决,用苓桂术甘汤。

来看药症:

桂枝 温 辛甘滋

刘志杰:治伤寒中风。

《神农》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桂枝辛温能够发散解表而降逆。

发越在上的病邪,对治“胸胁支满,目眩”,还能解决表证。

白术 温 辛甘滋微苦

《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白术,为臣,辛温,能祛风寒湿痹,协助君药,同性共同温化降逆水饮。

亦能护胃气,补津液不足。

茯苓 平 甘淡

《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茯苓性平,甘淡,能助阳渗湿,降逆化饮,利小便。

有效对治因虚寒水饮而致的心慌心悸、惊慌忧虑。

甘草 平 甘滋

《本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炙甘草,固护胃气,补津液。


来看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  炙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桂枝(温,辛甘滋)
平性:茯苓(平,甘淡)  大枣(平,甘滋)  炙甘草(平,甘滋)
阴性药:无
四象解析法:
君药:桂枝4
臣药:无
佐药:茯苓8  大枣15枚  甘草2
使药:无

与苓桂术甘汤做一下比较: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桂枝 3  茯苓 4  白术 3      炙甘草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桂枝 4  茯苓 8  大枣15枚  炙甘草2

此方比苓桂术甘汤的桂枝、茯苓的用量加大,去掉辛温的白术,加大枣。
这样的变化对方义有什么样影响呢?

我们来结合条文看:
309、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4、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金匮要略增补》)
条文讲的这个病人本来就有太阴水饮,又出现了外感表证,给予大发汗治疗之后,伤了津液,表不解。
那么水饮就要乘虚上逆,从脐下开始悸动,“欲作奔豚”,而且津液更不足了。
治疗上就是用茯苓桂枝大枣甘草汤,除水饮,补津液,护胃气。

再来看药症:
桂枝 温 辛甘滋
刘志杰:治伤寒中风。
《神农》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能温化水饮,发越而降逆,解表补津液。
60g为全方的君药,辛温的特性带领全方针对太阴虚寒水饮而去。
茯苓 平 甘淡
《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拦截上逆的水饮。
茯苓在苓桂术甘汤用4两除“心下悸”,此方的用量比苓桂术甘汤多一倍,8两用以除上冲力量更大的“奔豚”。
大枣 平 甘滋
《神农》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
性平甘滋,滋养被伤的津液。
这个方主要是针对胃气津液不足的亏虚,而引起的上逆。
把苓桂术甘汤的白术变为大枣,也是为了加强补中焦亏虚的津液的意思。

我们再来看第三个方子

茯苓甘草汤

茯苓二两  炙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桂枝二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桂枝(温,辛甘滋) 生姜(辛,大温)
平性药:茯苓(平,甘淡)   炙甘草(平,甘滋)
阴性药:无
四象解析法:
君药:桂枝2
臣药:生姜3
佐药:茯苓2  炙甘草1
使药:无

经过上两个方子的学习,不难看出本方还是以桂枝为君,解表有降逆。
又加了臣药生姜,加强了解表的力度,同时又能温中。
佐以茯苓利湿,炙甘草固护胃气。
生姜  大温  辛
《神农》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来看条文:
196、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伤寒表证内传了出现厥逆,心下悸动不安,是水饮上逆引起的的,而且此时表证还在。
治疗上用茯苓甘草汤表里双解。

再来看今天最后一个方剂,由苓桂术甘汤去桂枝减甘草组成的茯苓白术甘草汤。

茯苓白术甘草汤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一两(炙)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桂本)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白术(温,辛甘滋微苦)
平性药:茯苓(平,甘淡)   炙甘草(平,甘滋)
阴性药:无
四象解析法:
君药:白术3
臣药:无
佐药:茯苓2  炙甘草1
使药:无

条文:温病,下之大便溏,当自愈;若下之利不止者,必腹满,宜茯苓白术甘草汤主之。(《金贵要略增补》) 
这条是讲给患者下之太过或误用下法,而出现水饮过剩的太阴病了。
方子很平和,也很单纯,针对太阴水饮。
对于小儿的单纯水饮泄泻不止,口水多的,没有明显寒热的,用了会效果很好。
今天就到这吧。 

(汉传弟子许璇)

汉传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