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创新实验室的核心。本研究以上海市江宁学校创新实验室的资源和条件为依托,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在近两年的实践探索中,通过明确创新实践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整体构建与规划创新实践课程、探索课程内容开发的路径、采用多样化的课程组织实施方式与评价方式等,学校已初步建设了一批类型丰富、深受学生喜爱的创新实践课程,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发挥,以及知识技能的迁移和发展。课程的建设对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等方面也起到了较大促进作用。 创新实践课程 \ 校本课程建设 为了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切实促进广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 2010 年推出了创新实验室建设项目,为培养学生创新兴趣、开发学生创新潜质、开展研究性学习搭建了新平台。江宁学校积极响应,探索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目前,我校已建设了 6 个创新实验室,分别是:“智能机器人创新实验室”“环保小达人创新实验室”“低碳生活实验 室”“物理与生活实验室”“STEM 创意工坊”“混龄阅读创新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不仅仅是硬件设施设备的更新换代,更为重要的是实验室背后的课程开发设计。为此,我校以参加上海市创新实验室课程建设分课题研究为契机,聚焦学生素养培育,力求开发与建设“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主题式课程”及“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有选择的课程”,促进资源整合,丰富实践体验,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创新思维,满足学生多元、充分发展的需求。 国内外 相关研究述评 当下,有关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已经成为 21 世纪人才培养的焦点。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可以发现,有关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研究,特别是以课程促进素养培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课程发展趋势看创新实践课程的地位和价值 从国内外教育发展史来看,课程变革体现了教育适应时代发展及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为学生的素养培育提供支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模式生成,需要建构起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 创新实践课程所引领的自主、探究、合作等教与学的理念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已得到广泛普及,但还需进一步探索核心素养目标如何向课程目标转化,以及如何评价,这对深化课改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也为切实促进素养培育积累实践经验。 二养培育视野下创新实践课程的内容选择与教学设计 我国的课程以“学科为中心”是不争的事实,国际社会对素养的追问更强调学生中心,更加重视跨学科学习,更加注重真实情景下的学习。素养的加合未必等和健全人的整体,我们要深入思考什么是一个健全的人以及培养的路径。课程是实现这一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 创新实践课程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线安排学科知识内容,要设置跨学科主题,结合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主题开展课程内容,并开发与之匹配的课程资源,要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基于设计的学习等,最终促使学生 能够通过解决复杂情境中的种种问题而获得持久性能力改变。 三创新素养及其培育方式 “所谓创新素养,是指一个人平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和修养,即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理解为学生运用已常握的知识和学习材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创新活动体验中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素养,并需要通过开发学校隐性课程、开设“创新素养”独立课程和开展创新活动课程去落实。 四课程是创新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 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主任竺建伟提出,“建设创新实验室首先要有课程体系,创新实验室建设的核心是基于课程”;“建设创新实验室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融合学习内容、学习特征和设施设备的整体环境建设,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探究”等要求,为创新实验室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但是,目前关于加强课程建设、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基础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较少,需要广大研究者和实践者给予更多的关注。 研究方案 1 创新实践课程 本研究中的创新实践课程是指以创新实验室为依托,以创新教育为核心,集教育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创新性为一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程。通过创新实践课程的实施,学生在日常学习和活动中可以养成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使创新素养达到课程所规定的目标和水平。 2 课程建设 本研究中的课程建设以中小学生的创新素养培育目标为指引,对创新实践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方案与计划、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实施与管理、课程评价等进行综合性研究。 本研究聚焦于创新实验室配套的创新实践课程建设,从课程目标定位、课程方案与计划制定、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到课程评价等各环节实施全方位、有序的动态优化,从而开发一批学生喜爱的创新实践课程,以发挥学校创新实验室的最大效益,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索与创新的乐趣,由此点燃思维的火花、创造的热情,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1行动研究法 以参与本项目的教师为研究主体,邀请有关教育专家开展互动式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以研究指导行动,不断推进研究进程,实现预期研究目标。 2文献研究法 查阅关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创新课程建设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3经验总结法 教师开展实践性反思,总结提炼创新实践课程建设、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有效经验。 4案例分析法 对创新实践课程的典型课例、案例作具体分析,不断优化完善课程建设。 我校创新实践课程校本化建设的研究实施路径如图 1 所示: 图1:创新实践课程校本化建设的实施路径图 研究过程 本研究自立项后,我校邀请专家进行论证并完善研究方案,成立了创新实践课程建设研究子课题小组,明确成员分工,扎实开展行动研究。主要研究过程包括六个方面。 明确创新实践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关联 我校的育人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玩乐、学会创造”,因此,我校的课程方案(计划)中确立了以“五个学会”为课程培养目标,构建起“目标—模块”式的课程结构,如图 2 所示: 图2:“目标—模块”式的课程结构体系 创新实践课程从属于“学会创造”课程群,是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的一个分支,因此,创新实践课程是在学校三类课程基础上的综合,是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联结及整合。目前,我校已经构建的创新实验室并开发的创新实践课程是在“学会创造”育人目标下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一种实践。 整体架构创新实践课程 在我校“五个学会”课程育人目标的引领下,创新实践课程的目标聚焦让学生“学会创造”,它的定位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已 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材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我校的创新实践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如图 3 所示: 图3:江宁学校创新实践课程培养目标 在创新实践课程总体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我校以“兴趣培养、关注差异、激发潜能、创新发展”作为学校创新实验室课程构建的主线,整体规划创新实践课程,丰富课程类型,增强课程的层次性与选择性,力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我校不断优化创新课程群的逻辑结构,形成了基于目标的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如图 4 所示: 图4:创新实践课程的整体架构 我校的五门创新实践课程聚焦于让学生“学会创造”,同时着眼于培育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主要涉及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四大核心素养。“混龄阅读”属于人文类创新课程,不仅通过阅读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富人文积淀、提升人文情怀、陶冶审美情操,而且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与生活”“创意木玩”“智能机器人”“低碳生活”等属于理科类创新课程,让学生在密切联系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实践培养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通过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术,提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将自己的创意和方案转化成为作品的创新能力。 确立创新实践课程的构建方式 精品课程转化再设计 在原有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基础上,我校将学生喜爱的精品课程内容进行丰富和优化,发展成为实验室创新课程。 例如,我校的“智能机器人”创新实验室课程就是在原有的“机器人”拓展课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更新、充实、分层,发展成为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难度较低的限定性拓展课,又有面向学科特长学生的高层次创新课程(选择性拓展课)。这样的优化体现了科学知识的拓展、延伸与综合能力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发现并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开发潜能。 表1:“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课程 跨学科主题综合设计 我校将课程构建与学校的科技活动、科学、物理及其他优势学科建设相结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科内容进行细分、拓展、深化,或进行跨学科领域整合,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发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实践课程。 例如,“物理与生活”创新实验室以物理、科学学科为依托开发了四个拓展专题课程(如表 2 所示);“低碳生活”创新实验室以小学自然学科为依托开发了“低碳生活” 课程,等等。 表2:“物理与生活”创新实践课程 基于个性发展分类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个性化特长发展需求,促使我们进行分类设计,建设有选择的创新课程。 例如,“初中混龄走班主题阅读”课程,为了满足学生多元的阅读兴趣开设了不同的阅读专题,六、七、八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专题,混龄走班上课。“创意工坊”创新实验室的“创意木玩”课程主要针对那些爱好动手探索、喜欢木工制作的学生开设。 开发与设计创新实践课程内容 我校以创新实验室的资源和条件为依托,强化学科拓展和跨学科综合,以创新性、开放性、实践性为原则科学设计创新实践课程的内容,开发一切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丰富学习资源与配套材料,在开发过程中坚持三个方面: 1、基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 创新实践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课程开发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否则就背离了课程开发的初衷。教师要适时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行评估和研究,并尽可能地在课程层面上予以满足。 例如,在劳技课上有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动手能力强,自己可以拆装学校的桌椅,教师就将他们组织起来,参加“创意工坊”的课程,并将头脑 OM 的课程内容引入课堂,增强学生对机械结构的兴趣,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开展系统培训,并让这些学生成为学校 OM 社团成员。这些举措满足了学生动手探究的兴趣与需求,也使“创意工坊”课程成为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载体,“创意工坊”教室也被师生戏称“第三车间”(有别于传统的劳技教室)。 2、以教师为开发主体 我校创新实践课程的开发以学生需求为前提,紧贴学生发展实际,秉持以教师为主体的开发方式、师生合作的精神,在课程运行过程中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课程。其过程是:教师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初次课程设置;学生提供反馈和建议;教师根据上课情况进行自我反馈;教师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目标、内容、教与学的方式等,使课程设置更合理。创新实践课程的开发有赖于教师不断提高专业自主意识和能力,同时,也需要引进专家的专业支持,为学校课程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例如,传统的阅读课与混龄阅读课上法不同,如何让不同年龄的学生能有共同的阅读主题,能相互分享阅读感悟,如何让教师的阅读爱好与设计学生阅读主题相互关照,在课堂中能迸发出思维火花,需要教师进一步研究学生,研究问题,开发满足学生阅读需求的课程。 3、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校本创新实践课程的开发以创新实验室的资源和条件为依托,也要善于利用蕴藏在当地社区和学校师生中的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实际生活。课程资源开发既要符合科学规范,又要符合实际情况,注重对学校内部和外部的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利用。 学校结合创新实践课程的内容与主题,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如,在校内设计构建了“低碳生活实验玻璃房”“STEM 创意工作坊(第三车间)”,这些空间的设计突破了传统实验室的框架,按照创新实践课程的内容主题与实施形式来建设;又如,与信息技术教室整合设计的机器人教室,围绕课程来开发设计教室空间,将组装零件设计成“中药铺”式组合方式,允许学生大胆创新,自由发挥。 组织与实施创新实践课程 我校创新实践课程的实施基于学生的差异需求,通过对时间、空间、人员、程序、学习内容等要素的重组和优化设计,采用混龄走班、个别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社团活动、课外兴趣小组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 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力求做到: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即面向全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同时注重对具有个性特长学生的个别辅导;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立足学科,拓展深化,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主动获取与生活和周围环境有关的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充分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为组织、引导、帮助、启迪学生的智者,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引导者,师生和谐、教学相 长的长者。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探究。 例如,在“创意工坊”创新实验室的头脑 OM 项目活动中,剧本构思、装置制作、表演排练、修改完善等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团队主导,教师仅提供指导和帮助。这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先设计后教学的方式,而是将主题剧本大纲、呈现效果告诉学生,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演示,边改装结构边表演,边修改和丰富剧本情节台词。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创意融为一体,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断使作品日趋成熟,既体现大赛的主题,又蕴含我校学生的独特性。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和实验实践活动中,学生不断探索如何 将创意变为现实,科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大提升。通过层层角逐,学生获得了世界头脑奥林匹克中国区决赛第一名的好成绩。 评价与改进创新实践课程 创新实践课程的评价,是校长和教师对课程进行质量分析和监控的过程,也是学校对创新课程进行跟踪管理的过程。我校的创新实践课程的诊断性评价与改进主要包含两个层面。 学校邀请学生创新素养培育领域的有关专家、教授来校进行诊断性评价,对创新实验室课程的优势与不足提供建议和指导。同时,学校也经常组织各个创新实验室的教师互相听课评课、集体研讨、博采众长、循环改进,共同探索创新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在专家诊断和同伴互助下,教师对自己的课程实施不断进行实践性反思,及时改进不足之处,不断完善创新课程。 我校创新课程的学习评价除了关注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外,更加关注学生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关注学生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综合运用既有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品格。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及发展性评价等形式,评价标准多元化。例如,在“物理与生活”课程中,教师设计表现性评价量表(如表 3 所示),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验过程的正确性、创新的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对他们的表现作出评价。学生可以用研究报告、创意作品、绘画、演讲、电子小报、小科技、小发明、小创造等多元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表3: “物理与生活”学生表现性评价量表 研究成果及成效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积累了创新实践课程建设的初步经验,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与成效。 形成一批深受学生喜爱的创新实践课程 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物理与生活”“创意木玩”“初中混龄走班主题阅读”“智 能机器人”“低碳生活”等五门创新实践课程。每门课程从课程目标的制定与叙写、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方略、课程资源的安排、学生评价方法等方面都形成了规范化的操作模式。这些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兴趣激发与志趣培养,为学生创设了更加宽广的实践体验时空,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深受学生喜爱。 促进学生创新素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创新实践课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充分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这种“自主创新”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绿色指标评价数据显示,我校学生的“高层次能力”指数居区域前列。我校学生创新成果丰硕,2015 年,我校学生作品获得“市西杯”未来城市大赛暨上海赛区亚军和最佳建筑模型奖;在第 36 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中国区决赛暨市第 28 届中国上海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中我校学生赛题“捕鱼的故事”获得第一名;学生获得上海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工艺木工二等奖,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等等。 促进创新课程教师团队的建设 我校高度重视创新型课程教师团队的建设,多次邀请市、区专家到校开展创新课程方面的培训。创新实践课程的建设促进教师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转变教与学方式。经过几年的发展,我校的创新课程教师团队已初步成形。2015 年,我校 5 位创新课程任课教师在“普陀杯”教师专业能力评优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低碳生活”课程任教教师周敏获得 2015 年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一等奖。同时,3 位教师获得学生创新大赛、科技大赛优秀指导奖。 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彰显 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和创新实践课程的实施,成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不一定第一,但绝对唯一”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依托多层次、模块化的创新实践课程,为学生创设更加宽广的实践体验时空,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创新实验室成为学校彰显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品质不断提升,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近几年学校累计接待各省市学校的领导、教师参观学习人数达千余次。 反思与展望 创新实验室建设的核心是强化教学的实践性,注重融合学习内容、学习特征和设施设备的整体环境建设,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性和实践性。创新实验室课程主题内容应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对学科进行细分和拓展,或进行跨学科领域整合,满足学生多层次的发展需求。我校的创新实践课程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存在需要反思和改进的方面,比如:创新实践课程的精准性、逻辑性和融合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聚焦创新能力培养,并加强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完整性与一致性。此外,现行的绩效评价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持续推进项目发展。基于课程的创新实验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段探寻、实践和创新的课程再构历程,需要我们遵循教育规律,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彰显课程要义,进行持之以恒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曹红旗,王桂亮 . 创新素养与课程开发[J]. 教育研究,2003(9):80-84. [2]徐显龙等 . 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与应用[J]. 电化教育研究,2015(3): 70-76. [3]顾志跃 . 在创新活动体验中培养学生创新素养[J]. 上海教育,2013(16):23-23. [4]竺建伟 . 建设创新实践平台营造个性发展环境:上海市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的思考和实践[J]. 教学仪器与实验,2015(11):11-15. [5]杨士军 . 课堂应成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主阵地[J]. 现代教学,2013(4):47-48. [6]胡小杰,郭洪 . 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 教学仪器与实验,2014(8):23-25. [7]徐向东 . 优化课程模块培育创新素养[J]. 上海教育,2010(7):48-49. 作者:上海市江宁学校 吴庆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