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Mr. 柯南 更多干货内容,加入我们的训练营 之前,讲了分析的本质是“比较”,但我们很多人在做比较的时候,会忽略了比较的“前提”。 上周给一家企业做辅导,教大家如何做“经营分析”。那是一家餐饮连锁企业,在全国很多城市都有门店。 其中一个学习小组,他们的课题是对比分析业绩好的门店和业绩差的门店,从中找到业绩好的原因,从而做复制推广。 那个小组的学员很认真,也很卖力,收集了大量的门店数据,包括分产品、分月份的销售数据,也包括各个产品品目的毛利数据等等。他们把数据导入Excel,花了很长时间,对各门店的数据做了多维度的“比较”分析,还生成了各种图表…… 据说,周末搞到了半夜2点多钟。 周一,这个小组向大家做项目汇报的时候,却受到了其他小组学员的强烈质疑:
这些,都让后续的比较分析失去了“可比性”的前提,让那个小组辛苦到半夜2点的努力失去了意义…… 这件事的本质是,在实际动手分析前,一定要想好比较分析的“前提”是否成立。 从这个小组的case来看,用“绝对值”的比较分析,意义不大,需要用“率”的视角来做分析。 比如说,
这时候做的分析,才有意义。 这中间的关键点是,找到业绩增长的核心driver。 比如,我最早从事的保险行业,营销员的数量就是业绩增长的核心driver,那么,人均销售额、人均销售件数、人均开单率、人均拥有的潜在客户数……等等,就会成为经营分析的关键因子。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忽视了这些“前提因素”,一上来就埋头处理数据,做所谓的分析,到头来都是浪费时间,毫无意义。 更麻烦的是,人都有一种天生的惰性,一旦这个事情做起来了,已经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就不愿再推翻自己已有的成果。想想要从头再折腾一边,往往就没了动力…… 这是人性。 实际动手之前,要先想想我做这件事情的“前提”是什么,是否正确而有意义。 ——做分析如此,做项目如此,做任何事情如此,我们整个人生更是如此。不要到了自己已经辛苦了大半辈子的时候,才发现,我一切的努力,它的前提都是错的。 那种痛,真的会很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