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少勇:龙树中观哲学中的几个关键概念9

 jzhliuhydrogen 2018-01-30

  上述对龙树二谛理论的分析可以总结为几点:(1)世俗谛的言说机制是解说胜义的必要途径。(2)以接引初机和判分教法为条件,世俗谛的见解内容可做权便承许。(3)对世俗谛内容的破斥没有条件限制。(4)中观和中道不立于二谛之上。

  鉴于龙树没有留下任何二谛的定义,这里附上《无畏疏》(一般认为成书于4世纪)中的一段话,这是现在能看到的最接近龙树时代的二谛定义。

  所谓世俗谛者,虽然一切法自性空,世人不知是颠倒而见诸法生起,此[见]唯于他们(世人)是俗成之谛,所以称为世俗谛。

  所谓胜义谛者,诸圣者无颠倒证悟,见一切法无生,此[见]唯于他们(圣者)是最胜义,所以称为胜义谛。(31)

  从这段话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1)二谛不是两种存在或两种事实,而是对同一事实的不同见解。(2)世俗谛认为一切法有生,即不空,胜义谛认为一切法无生,即空。二者内容互斥。(3)对二谛的评价基于同一标准,只有胜义谛是如实见,世俗谛是颠倒见,本不是“谛”(satya),是被世人误认为“谛”。(4)世人以世俗谛为真,圣者以胜义谛为真,两次出现的“唯”字(藏:nyid=梵:*eva)显示出二者互不认同,世人不以胜义谛为真,圣者不以世俗谛为真,即一人不可同时认二谛为真。

  《无畏疏》这段话是就二谛内容而言,并未提及言说机制,但还是能为我们提供以下三点重要信息。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龙树在阐明中道之时绝口不提二谛。中道不可以立于二谛之上,因为基本立场不可架设于正确与谬误之间。其次,证实了龙树的缘起观:诸法缘生是所破斥的世俗妄见,无生之理才是空性真理。最后,二谛在观点内容上的矛盾不可调和,无法圆融会通。胜义谛是立足根本,世俗谛是所破妄见,只可权便承许。

  或许是龙树的简略给后世注家留下了发挥空间。从清辨开始,很多中观论师用语境主义式的二谛理论将空与有分置于两层而互不妨碍,即缘起有而自性空。空观被定位在胜义谛的终极层面上,以限制其破坏力和打击范围,于是事物在世俗层面上获得了发挥效用的空间,只是没有一个不变的内核而已。该解释使得“一切皆空”更易理解和接受,并且对现实经验有着较强的解释力,也方便安立业果作为伦理基础,因而流传很广,后来几乎成为中观派的标准答案。笔者要指出的是,这种理论与龙树的思想体系并不匹配。例如,若循此解释,每当破斥一法,都须添补限定语,解读为“在胜义上”无有此法。这一定语的使用在中观论师之中最早始于清辨,而未出现在龙树著作以及《无畏疏》和《佛护释》之中。这种新理论窄化了自性一词的内涵,使之成为一种额外的特性,而非存在的基础,无自性也就不是毫不存在。这样一来,《中论颂》中随处可见的批判论证就成了特例,须在特殊限定下作解,严防空观扩大,而《中论颂》中只出镜一次的二谛,倒成了处处贯彻的理论支柱。这种理论通过浅化空性并肯定世俗上的缘生作用,形成一套看似简单有效的辩护方案,也使得龙树诸多精心之举显得笨拙而冗余,例如以无生诠缘起,以全空辟中道,以无宗释质难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