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的味道

 我是谁你是谁tv 2018-01-31
         在我的记忆里,年的味道就是香。
          小时候,年的味道就是“肉香”。“肉香”从哪里来,自然离不开猪,猪要变成肉,就离不开屠夫。前几天,从老家传来消息说,张屠夫的儿子出车祸去了,不由想起了张屠夫。张屠夫虽然个子矮,但杀猪是一绝,在我那小小的心灵里,满是服气和羡慕。服的是他用手试烫猪的滚水的技能真不是吹的,手在水里一扫就说加几勺凉水,听他的话烫出的猪既不会因为太热烫出油把猪肉烫熟,也不会因为太凉猪毛拔不掉导致猪肉看起来不白不干净,这手绝活让他在杀年猪的市场红火的不得了。羡的是他杀完猪后就有肉吃,把猪开膛破肚分解洗净后,他会从猪头割下后猪脖子的位置旋割一块肉下来,称为割项圈,甩给当家主妇。不一会就传来扑鼻的香味,张屠夫会不慌不忙地擦干净收拾好自己的杀猪刀、刮猪刀、通猪杆、挂肉钩等家火,抽上一根主家递过来的香烟,背着手去吃肉盘子,吃完饭数着主家递过来的钱又去下一家。还有印象深刻的是他一闲下来就给我们一帮孩子讲他走南闯北杀各种大猪的故事,有时还讲他走夜路遇到的奇事怪事恐怖的事,经常在大白天听得我们头皮发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我们小时候的“英雄”,在40多岁得了怪病去世了。当时大家都说他杀生太多,多年以后才明白,他当年吃的那些肉都是血脖子,是淋巴最多的地方,而且当时农村养猪不注意,许多猪身上都有猪肉绦虫等疾病。再往后更知道他当年在猪的嚎叫中捅刀子放血的方法不人道也不科学。近四十年过去了,现在的农村基本上不自己家里养猪了,已被规模养殖所取代,屠夫这个古老的职业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被更加科学的机械屠宰所替代,张屠夫那精干的身影和其引以为傲的古老方法都被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只留下点滴的记忆。
         稍大一点,年的味道是“墨香”。不管家穷家富,过年时都要贴上红彤彤的对联,以讨个好彩头。我们上学前,都是请队里的一个老师写,老师写的都是照着历书上抄的,无非“三羊开泰”“春到人间”等一些老调常谈,没有什么新意。等我们都上了二年级开始学“抹”毛笔字时,就有好多家庭开始让自己的孩子写对联,字不怎么样,但贵在有新意。不知道那年开始,腊月二十九贴对联,三十上午一帮孩子大人挨家挨户看对联品对联成了气候。至今还记得83年蔺家有一户三兄弟写的对联被评为第一,全队人争相去看的情景。上联是“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下联大家都猜出来了,就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的“事难成事难成事事难成事事成”。这首对联不仅对仗工整,应了过年的景,而且立志高远,催人上进,更难得的是三兄弟一家刚在过去的一年中在大家都不看好的乱石岗上用铁锹十字镐挖出了一园新庄基地,靠在十几里外的秦岭担柴卖钱盖起了新房子,因而这幅对联贴在他家特别有说服力。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儿时的梦想今天大都变成了现实:小时上学盼着不走泥巴路,现在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小时候上学整天吃不饱,现在有了蛋奶工程;上小学时教室里一到冬天冻的手和脚裂口子,上课过程中常常停下来靠跺脚取暖,现在也装上了空调;就大人们经常发愁的农业税,现在都取消了,村干部当年动员大家交农业税时象公理一样讲的“三皇五帝,哪朝那代不交皇粮国税?”现在也成了历史。
       到懂事的年纪发现年的味道其实是“馍香” 。因为在关中农村,馍不仅要自己吃、待客,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回礼”,这就有了不同人家蒸的馒头汇聚一家进行比较的机会。这时馍不仅仅是吃一个功能,还成了展示家庭形象的窗口,馍不如人是要在亲戚眼里丢分的。所以每到年关,为蒸好馍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上阵,想尽一切办法,动用一切力量,就是传说中从不下厨的关中“懒汉”也会主动赤膊上阵,担任和面、烧火等重任,大户人家还要请离得近的亲戚来帮忙,可以说馍蒸好了年就等于过好了一大半。而我至今还记得的却是一次失败的蒸馍史。那年冬天母亲带着我去给一个亲戚家帮忙蒸馍,刚铺开阵仗时,家里来了一个讨“布施”的道人,大家都忙得团团转,不知谁说了句“去去去,这么忙来添什么乱”,就把这个道人给打发了。说来也怪,这一年头两锅连着蒸出“青蛋蛋”,检查了一下说是不上汽,就把手拉的风箱换成鼓风机一阵猛吹,结果把锅烧红,把蒸笼烧着了,又忙着扑火,锅烧红了不敢直接用水扑,敢紧找来干沙倒进锅里降温,一折腾二折腾,本来一下午可以蒸好的馍蒸到了晚上12点,还没有蒸出一笼像样的馍。过了后大家一致的说法是讨布施的道人念了邪法,我当年也信以为真。直到十几年以后,自已当连长碰到连队有一段时间馒头老蒸不好,去炊事班跟进蒸馒头的全过程,才发现更本不是什么外人念咒,而是内部出了问题。因为蒸馒头分为选面、制酵母、和面对酵母,发面、和碱、揉面、醒面,蒸等诸多工序,年关蒸馍和平时小量蒸馍不同,需要近十个人分工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向一处使,哪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坏事。炊事班是因为老兵和班长闹矛盾才出现的问题,我那亲戚估计也是家庭有矛盾,细细想来过完那个丢面子的年,亲戚家就分家了,分家时为老人赡养和家产分配闹地不可开交。家和万事兴,蒸馒头如此,万事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