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症下药,认清番茄“双胞胎”病害

 我心……飞翔 2018-02-03


大江南北,菜行天下,然而“菜到难处”,“种菜难”,“不怕花钱,给我看好这三棚柿子就行”,我们听到此类真切的呼声也越来越多。近年来,“给植物看病”、“植物医生”等说法越来越深入人心,断病症识病理,才好下良方。今天,我们拿番茄上的长相相近的两个病害—番茄叶霉病和白粉病“开刀”,从发病症状、病原菌、防控方法着手,再作小文,供大家参阅和交流。

一、仔细辨认“双胞胎”

近期在走访大棚中发现,北京某地的番茄棚内,图1情况发生较重。我们福建的群友反映自己在乡下诊病的时候,发现了图2情况。是不是感觉是一个病?

图1 北京某棚区

2 福建某棚区

然而并不是,图1经过显微镜镜检为番茄叶霉病。我们福建的群友反映自己在乡下诊病的时候,发现了图2的情况,告诉农户是番茄白粉病,“苦口婆心”,种植户不太相信,还是偏向叶霉病,乍一看去,,我也觉得像叶霉呢,我们的群友显微镜在手,镜检出白粉病病原,并在群中分享。

二、症状有点小区别,“姓氏”实在不一样

上述番茄叶霉病是由黄褐钉孢(Passalora fulva)引起的;而上述番茄白粉病则是由辣椒拟粉孢(Oidium taurica)引起的。由此看来,两个病原菌的“姓氏”确实不一样。

黄褐钉孢引起的番茄叶霉病:多从植株下部向上蔓延,发病初期叶片正面也出现不规则或椭圆形淡黄色褪绿斑,边缘不明显,叶背病斑初生白色霉层并逐渐变为灰褐色或黑褐色绒状(区分点),即致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湿度大时,病斑正面也产生黑色霉层。

褪绿黄斑

褐色霉层

黄褐钉孢菌分生孢子

辣椒拟粉孢引起番茄白粉病:多是下部老叶先发病,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褪绿的黄色病斑,边缘常有不明显的黄色斑块,然后扩大为多角形病斑,从中央开始变为褐色,叶背产生白色霉层(区分点),湿度大时叶正面也会形成少量白色霉层,病斑扩大相互愈合。发病后期,病斑处变薄并呈深褐色,病斑扩大连片,覆盖整个叶面,致全叶变褐干枯而死 。

褪绿黄斑

叶片背面产生白色霉层

辣椒拟粉孢分生孢子 

此外番茄粉孢(O. lycopersici)和新番茄粉孢(O. neolycopersici)也可引起番茄白粉病,此病害多在番茄叶片正面产生白色霉层,符合我们惯性认知,较容易辨别,可参阅《你真的认识番茄白粉病吗?》。但是煤污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fuligena(Roldan)〕引起的番茄叶霉病田间症状和黄褐钉孢引起的番茄叶霉病相似,较难辨识,有必要借助辅助手段—显微镜镜检,可参阅《番茄假尾孢叶霉病,你认对了吗?》。

三、种种不同,如何防治?

话到此处,自己也扪心自问,若非显微镜镜检,有时候两者在田间诊断时确实不容易辨认,需要我们耐心总结,综合田间症状进行区分。在化学药剂防治方面,两者有相似之处,由北京格瑞蓝达公司推出的格瑞微粉4号对番茄白粉病、叶霉病有较好防治效果,不增加棚内湿度,不受阴雪天气影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另外可选用苯醚甲环唑、氟菌·肟菌酯等药剂进行防治,喷雾时要注意均匀喷施,叶面、叶背都要喷到。如果能够准确辨别,白粉病还可以用四氟醚唑、醚菌·啶酰菌等药剂防治,叶霉病还可以用嘧菌酯等药剂防治,不同地区,病害抗性不同,可适当选择不同针对性药剂。

每每冬天来得时候,番茄番茄叶霉、灰霉等都会如约而至,思量之间,风云际会,让人忧。近来无奈番茄价格不喜人;一场雪,突袭南方,纷扰大家,言谈之间,无奈。农业难做,难在一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蔬菜卫士与广大农友共勉之。

在此感谢来自福建的显微镜培训班学员赖清伟老师,提供自己镜检后由辣椒拟粉孢引起番茄白粉病田间症状照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