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佛影》是青年文物摄影家吴健的力作。” —樊锦诗 1998年1月于敦煌研究院 月系古刹 1990年摄于敦煌莫高窟对面戈壁滩上 画面反映了月光下的三座舍利塔 第275窟内景,改窟建于十六国北凉时代,为莫高窟最早开凿的洞窟之一。 河窟呈长方形,无前室,窟頂為縱向人字坡,西壁塑主尊交腳彌勒像,南北二壁上部各開三龕,其中四龕為闕形龕,是漢代建築風格。每一龕內,均有造像,大都為交腳菩薩,與主尊風格基本相同。 第259窟內景 該窟是現存北魏時期的最早洞窟 莫高窟第254窟內景 該窟建于北魏 莫高窟第285窟內景,西魏建造 為覆斗方形窟,南北二壁各有禪室四個,地面中央有一方壇 第288窟內景,西魏建造。中心塔柱形製,四面開龕,東向龕內塑善跏坐佛像,龕外兩側各塑立菩薩像一身。窟前部為人字坡頂,斗拱椽間繪有精美的圖案裝飾,如“雙鴿圖案”“孔雀圖案”等。 莫高窟第428窟內景,北周建築 是莫高窟早期最大的洞窟 莫高窟第427窟內景 隋代建造 莫高窟第305窟內景 隋代建造 第302窟內景 隋代建造 第322窟內景,初唐建造。西壁開鑿有內外層龕,整龕塑有彩塑七身,龕中央佛像坐于蓮台之上,二弟子迦葉和阿難侍立于左右,二菩薩及二天王分立于龕內南北兩壁,人物造型漸趣適度,比例勻稱,儀容及形態較前代有所突破。 莫高窟第445窟内景,初唐建造。该窟呈正方覆斗形顶形制,西壁开龛,龛内塑坐佛一身,弟子二身,菩萨二身,天王一身,均为清代重修。 莫高窟第320窟内景 盛唐建造 莫高窟第217窟内景,盛唐建造 窟顶部画莲花藻井,以團花,忍冬,幾何紋等紋樣組成 形式感極強,四坡畫有千佛。 莫高窟第61窟內景,五代建造。 該窟是莫高窟現存最大的洞窟之一, 為五代時期第四任歸義軍節度使曹元中夫婦所建。 莫高窟第16窟內景 西夏重修 安西榆林第3窟內景 西夏時代建造 莫高窟第275窟主尊塑像位居西壁正中。像高3.35米,是現存早期洞窟最大的彌勒佛。彌勒菩薩意為“未來佛”。該像頭戴三珠寶冠,頸飾頸圈,胸掛瓔珞,兩手相仰,雙腳相交,衣裙“薄紗透體”緩緩垂下,大有“曹衣出水”之感。 交腳彌勒菩薩 北涼 莫高窟第275窟 佛 北魏 莫高窟第259窟,北壁東起第一龕內 像高92釐米,該佛為禪定佛像,雙手相疊,結跏坐于圓券龕內,面龐圓潤,神態自然,嘴角不時浮現一絲微笑。著薄紗貼體袈裟,線條得當,起伏有序。 禅僧像 西魏 像高67厘米,禅坐于莫高窟285西壁南龕內 塑像造型簡練,眉目清秀,神情坦然,色彩明快,大方格的“田相衣”覆于通體肌膚之上,該像為西魏時代彩塑藝術的傑出代表。 彩塑一鋪 西魏 莫高窟第432窟中心柱南向面的兩組塑像 力士 北魏 像高95釐米該像塑于莫高窟第435窟中心柱東向龕外南側 造型兇猛,衣飾寬體,為北魏晚期新出現的題材 彩塑一鋪 隋代 該像為莫高窟第420窟西壁內 外層方口龕內塑的一坐佛,二弟子,四菩薩像,共有七身 其造型與色彩均體現隋代典型藝術風格 菩薩 隋代 該像高2.4米, 為觀音菩薩像,位居莫高窟420窟西壁內層龕內側 彩塑一鋪 隋代 第419窟西壁龕內彩塑一鋪 羽人 北周 位居莫高窟第297窟西壁北側上部 群像一組 初唐 位於莫高窟第205窟佛壇上,共9身 菩薩 初唐 該像高2.04米 在莫高窟第205窟佛壇上南側 佛與菩薩 初唐 該像為第203窟西壁龕內一佛二菩薩像 菩薩 初唐 像高1.78米 位居莫高窟第320窟西壁龕內北側 彩塑一鋪 盛唐 改組佛像位居莫高窟第328窟西壁龕內外,形成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三供養菩薩,共八身,原為九身,其中龕內南側外有一供養菩薩,1924年被美國華爾納用70两银子从王道士买走,現陳列于美國哈佛大學福格博物館。 (圖片來自新浪微博動脈影) 佛 盛唐 莫高窟第328窟西龕內主尊佛像 菩薩與弟子 盛唐 該像為第328窟西壁龕內北側的菩薩和弟子迦葉造像 菩薩 盛唐 第328窟西壁龕內側 菩薩 盛唐 第328窟西壁龕內北側 供養菩薩 盛唐 第328窟西壁龕內北側 供養菩薩 盛唐 作“胡跪”式于第328窟西壁龕外北側壇上 彩塑一鋪 盛唐 于莫高窟第45窟西壁龕內 大佛 盛唐 該像為莫高窟第130窟彌勒大佛 俗稱“南大佛”敦煌石窟中第二大佛 菩薩 盛唐 第45窟 西壁龕內 阿難 菩薩 天王 盛唐 位居第45窟龕內 迦葉 菩薩 天王 盛唐 位居第45窟西龕內北側 舍利佛 盛唐 位居第46窟南壁龕內兩側 地神 盛唐 第46窟西龕北側護法天王腳下 供養菩薩 盛唐 位居第27窟西壁上層龕外北側 菩薩 盛唐 第194窟西壁龕內南側 菩薩 盛唐 位於194窟 力士 盛唐 位居 194窟 供養菩薩 盛唐 第384窟 菩薩 盛唐 第65窟 臥佛 中唐 第158窟 菩薩 中唐 第159窟 菩薩 中唐 第159窟 菩薩 晚唐 第196窟 高僧像 晚唐 第17窟 天王 宋代 第55窟 金剛力士 宋代 第55窟 彌勒佛像 盛唐 第130窟 同心供養 盛唐 第328窟 韻律 盛唐 第328窟 高僧像 第17窟 尸毗王本生 北魏 第254窟北壁中部,为佛本生故事。 讲述恶魔追逐一只鸽子,鸽子无处躲避,向尸毗王求救,尸毗王为拯救生灵,听任钢刀割已身體之肉餵食老鷹,此舉感天動地,原來是帝釋天對他修煉的考驗。 薩埵太子捨生飼虎 北魏 第254窟南壁中部,為佛本生故事畫 阿修羅 西魏 莫高窟第249窟西坡全圖 狩獵圖 西魏 莫高窟第249窟北頂中部,是一幅早期傑出的生活場景圖 天宮伎樂 西魏 第249窟北壁之上,伎樂高居天宮 手持樂器,邊奏邊舞,有張有合,機富有節奏感 佛傳 北周 莫高窟第290窟人字坡頂全圖 雙飛天 西魏 莫高窟第249窟北壁說發圖中,飛天造型優美,比例適度 體態輕盈,上下呼應,動感強烈 色彩比較淳樸,對比十分自然 伏羲女媧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東頂中部,為早期中國傳統題材之一 馴馬圖 北周 莫高窟第290窟中心西向龕下 畫面中的馬夫高鼻深目,為胡人形象 平基圖案 北周 莫高窟第290龕平頂 圖案中間為蓮花井心,四周邊飾為忍冬紋樣 說法圖 初唐 莫高窟第322窟南壁中部,為《彌勒說法圖》 菩薩 初唐 莫高窟第57窟南壁說法圖東側 帝釋天妃 隋代 莫高窟第305窟南坡 寶雨經變 初唐 第321窟南壁全圖 畫面中央表現在伽耶山頂為比丘眾72000人說法時 漫天寶雨紛紛下落 憑欄天女 初唐 莫高窟第321窟西壁龕頂南側 乘象入胎 初唐 莫高窟第329窟西壁龕頂北側 夜半逾城 初唐 第329窟西壁龕頂南側 飛天 初唐 第321窟北壁上部 樂隊 初唐 第329窟北壁彌勒經變中的伎樂菩薩 飛天 初唐 第329窟東壁上部佛說法圖中 藻井圖案 初唐 第329窟窟頂 蓮花飛天藻井 阿彌陀經變 盛唐 第320窟南壁全圖 供養菩薩 初唐 第71窟北壁《阿彌陀經變》中 飛天 盛唐 第320窟南壁,《阿彌陀經變》中的佛說法圖上部 維摩詰 盛唐 第103窟東壁摩詰像 舞樂圖 中唐 安西榆林窟第25窟南壁《觀無量壽經變》中的舞樂演奏場面 觀無量壽經變 盛唐 莫高窟第217窟北壁全圖 建築 盛唐 第217窟北壁《觀無量受經變》局部 說發圖 盛唐 莫高窟第217窟北壁《觀無量壽經變》局部 法華經變 盛唐 第217窟南壁全圖 幻城喻品 盛唐 第217窟南壁法華經變中一“喻品” 佈局于南壁西側 幻城喻品 局部 盛唐 女剃度 盛唐 第445窟北壁彌勒下生經變中剃度場面之一 雨中耕作 盛唐 第23窟北壁法華經變中的藥草喻品局部 彌勒經變 中唐 安西榆林窟第25窟北壁全圖 揩齒圖 晚唐 第196窟西壁《勞度叉斗圣變》中的一個局部 于滇國王供養像 五代 莫高窟第98窟東壁南側 酒肆 宋代 第61窟東壁《維摩詰經變》中“方便品”的一個局部 唐僧取經 西夏 安西榆林窟第2窟西壁北側《水月觀音經變》下方的一個場景 唐僧取經 西夏 安西榆林窟第3窟西壁南側《普賢經變》中的一個場景 長眉羅漢 元代 第95窟西壁 歡喜金剛 元代 莫高窟第465窟西壁中圖 供養菩薩 元代 第465窟南壁 千手千眼觀音經變 元代 第3窟北壁全圖 菩薩 元代 第320窟東壁北側 婆藪仙 元代 第3窟北壁《千手千眼觀音經變》 新浪微博:書畫船 shuhuachuan@126.com 朴实 严谨 高远 (如欲轉載,請給本號留言) |
|
来自: 无为zy7ny7trqk > 《寺观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