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个老师】刘英平:能读就会写之向诗人学写作(二)

 华教数媒一小兵 2020-11-02

刘老师是河南息县三中高级教师,省级骨干,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级特色教育优秀教师。网名“老英”,主持诗先锋“现场诗歌俱乐部”论坛、“大息地”论坛,管理“新教师成长网”网站。主持2012年国家级十二五重点课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实验与研究》,结题并获得一等奖。著有《下课后——如何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

 向诗人学写作(二)

如前所述,向诗人学写作,难度在于读诗。王湾的这首《次北固山下》倒是不难懂。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在这里是“停宿”之意,作者王湾应是洛阳人,北固山在江苏镇江,从“江春入旧年”一句,可知正值冬春之交。

有人说,时间在是除夕。我认为,如果是除夕这样的重要节日,作者诗中不写,题目也会点明。不过,说是在正月里这样喜庆的时节,应该不大会错。这样的一个洛阳人,因故来到江苏,正月里不能与家人团聚,他写诗会表达什么感情?当然是思乡念亲了。

好,主题定下了,怎么写呢?

开篇要点题,王湾只用一个字“客”。人在异乡,当然是客。所行之路,即这“客路”。 所见之山,是“北固山”,不是邙山;所走之路,不是陆地,而是“行舟”,既写明所处之地,又为下文写景铺垫。

下两联要铺陈写景了。先写眼前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是有异于家乡的风景。能够感受得到,作者内心有惊讶,有喜悦。如此开阔而静美,让一个北方诗人眼界大开,自然会怦然心动。

心动之下,才有这千古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实在让人惊艳。据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如果将这两句诗解释为“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也不算错,但“海日”能否作主语?不行吗?要注意后面的动词,可是“生”而不是“升”哦。换一种说法“将残的夜空缓缓生出海上的旭日”,岂不更惊心动魄?

结尾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既点明主旨,又补充说明自己“家在洛阳”。你看,起承转合,中规中矩,可以说,这是一篇非常规范的文章。比较而言,绝句只有四句,就更难施展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在唐代诗人中,王昌龄精于七言绝句,被称为“七绝圣手”。天宝年间,他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听到这个消息后,写一首诗寄给他。主旨自然是表达同情与关怀。

可只有寥寥28个字,这文章怎么写啊?

真正的大诗人,就是要戴着镣铐跳舞又让你看不到镣铐,就要在螺丝壳里做道场又让你感觉不到束缚。

第一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点明时令。为什么是“杨花”?因为它给人飘泊不定之感;为什么是“子规”,因为子规的叫声“不如归去”给人以仕途艰难之感。一句写景里,早已把情感先埋了进去。

第二句“闻道”是“听别人说”,为什么是听别人说。因为作者很关心朋友被贬之事,找人打听,想知道“龙标”在哪,有多远。另一方面,连作者都不知道“龙标”这样的地方,可见其偏僻。担忧之意,不言自明;朋友之情,溢于言表。

三、四两句,一气呵成:一个“愁”字,点明主旨。“愁心”交与“明月”,正说明心地明净、高朗,与王昌龄答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两相印照,异曲同工。最后一句有两个版本:“随风”和“随君”。哪一个更好?

我个人倾向于“随君”,明月随人走,所以可以聊寄“愁心”。有人说,“随风”更有意境,又多加了一个意象“风”。可前文中并没有“风”的描写啊,“杨花落尽”是因为季节而落,不是因为“风”啊。

再说,作者既已把“愁心”交与“明月”,为何还要“随风”,这岂不是节外生枝?结尾既要收束全文,又要留下余味。一个“随风”,就显得芜杂,好像没收拾干净。

写文章难,写诗更难。好在我们有那么多的诗,一点点读,总能有一首诗让我们心有所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