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庭院建筑:理想主义者最后的栖息处

 昵称15579094 2018-02-04

冯唐与老舍曾有一场穿越百年的对话。冯唐寄情于书信,与老舍先生穿越时空酣谈一场,他说道:“组个理想家庭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有个理想的房子。”

而冯唐所认为的理想的居所,有这样几个要素:要有个大点儿的院子、要有好景色、附近要有公园、要有足够好的生活设施、城市要有历史以及附近要有朋友:“所以如果看上一处房子,买了下来,让房子变得更理想的捷径是鼓动好朋友们也买在附近,共我山头住。”

庭院建筑:理想主义者最后的栖息处

“要有个大点儿的院子”

人类关于理想居所,从古至今,从未停止过思考和探索。

故事,

总发生在庭院里

汉字的构造与组合很值得玩味一番,譬如,户内有豕谓之“家”,家有一庭谓之“家庭”。庭院这一建筑、生活形态,一直是中国人割舍不断且难以释怀的一个情结。

庭院建筑:理想主义者最后的栖息处

“屋檐一角”

且如果说家居建筑是现实生活的场所,那么,庭院更多意义上就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承载了形而上的理想。

追溯古时,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陶弘景的“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汤显祖的“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奈何天”,字里行间,无不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庭院生活的难以释怀。

谈起名人的院子,老舍先生的故居花草如茵,门前带院,院中亲自栽下喜欢的果树,待到果子成熟时缀满枝头;陪伴鲁迅先生的两座院子,一座是百草园,珍藏着儿时的记忆。还有一座,则是他亲自设计和改造的四合院,《朝花夕拾》、《彷徨》等作品,都是在这座屋檐下诞生,在这座趣味盎然的庭院里你会发现,他是文学巨匠,亦是生活中普通的人。

庭院建筑:理想主义者最后的栖息处

“庭院生活”

回归现代生活,我们看厌了刺眼的高楼外立面,“理想”的生活变为了:闲时抬头即能痴望天空,忙碌之后能陪爱人在院子里侍弄花草;时常与朋友簇在树下摆围棋,热闹之后又能回归自己的一隅;月圆之时不被遮蔽双眼、肆意思念,雨时屋檐下听雨、放空时间;孩子在藤椅一边,缠着你讲故事,却不小心睡着……

庭院建筑:理想主义者最后的栖息处

“庭院赏月”

而这些赏心乐事,都需要一个庭院作为平台来实现。

于是在成都,这样的庭院,终于落定;这样的“故事”,即将发生。

日子,

该跟着态度走

在探访云上旅游度假区之时,笔者就体会到了这种日子,“云上态度”似乎在潜移默化之间,滋育着这万亩山湖。

而什么是“云上态度”?这恐怕还要从“开荒”说起。

庭院建筑:理想主义者最后的栖息处

云上旅游度假区实景图

这是一处位于成都大邑的万亩土地,合景泰富&方圆地产,就犹如手持犁镐的拓荒者,他们始终坚守的理念即是:对自然始终秉持敬畏之心,在最大程度保持原生山湖形态的基础上,创造属于现代文明的庭院建筑。

于是这里以原有的自然道路为基础,利用不同地形高差打造错落有致的景观,行走在院巷里,形成了一种独立的空间景观,又能实现与外界的有机连接。

庭院建筑:理想主义者最后的栖息处

云上旅游度假区实景图

蜿蜒的“阡陌”,向“云上态度”纵深而去。在这种没有城市的日子,青瓦白墙的组合清新盎然,有一种精雕细琢的艺术感。追求“多方景胜,咫尺山林”的美学效果,力求再现山水的自然美,不落人工斧凿的痕迹。每一片砖瓦、每一扇门窗,都力求还原苏式建筑精髓、融入川西生活的特色。

在这里,他们过着的是群居生活,长街里巷,门前屋后,邻里相亲。如果问他们什么是“云上态度”,他们也许会相视一笑。无论我们如何猜测,都不如身在此间来得酣畅。

理想,

在“云上”得以舒展

笔者一直以为,云上旅游度假区的始创者、建筑师,本质上都是理想主义者。

庭院建筑:理想主义者最后的栖息处

云上旅游度假区实景图

他们善于思考,敢于尝试去创造这样一种回归美好的环境,创造这样一方理想的居住居所。有人说这是返璞归真,但可能“重拾本性”才是对其更为恰当的描述。

不论闲雅富贵,不论奢华别致,但求筑一小窠,得一方天地,躲进庭院成一统,偷得浮生半日闲,管他春夏与秋冬。诚如林语堂所言:宅中有院,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阅。不亦快哉。

眼下的成都,诞生了“云上”,他是象征着中国式的审美建筑,更是理想主义者最后的栖息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