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堂在扬州瘦西湖畔蜀冈中峰上。欧阳修在史称“庆历新政”的改良运动中受到保守派的排挤和打击。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庆历八年(1048)二月,欧阳修调任扬州。到任不久,就在山上着手营建了平山堂。 平山堂东,是南朝刘宋大明年间建造的大明寺;平山堂后,依山傍岩,是层层叠叠遮天蔽日的娟娟翠竹。伫立堂前,纵目眺望江南远山,恰与堂前栏槛高低齐平,因此,欧阳修名堂曰“平山堂”。欧阳修还在堂前亲手种了一株柳树,后世称之为“欧公柳”。 夏至以后,欧阳修就到平山堂消夏避暑,颇有无为而治的意味。他常常带着一大帮同僚宾客来平山堂饮酒赏荷。 欧阳修很喜欢平山堂,离开扬州以后,还常怀念这里的景色和生活。他在《朝中措·平山堂》一词写道: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熙宁五年(1072),欧阳修卒于颍州(今安徽阜阳)。七年后,宋代另一位大文豪苏轼来平山堂凭吊其老师欧阳修,写下一首《西江月·平山堂》,此词的刻石,至今还嵌在平山堂前西侧的廊壁上。 从此,平山堂成了历代文人吟咏不绝的题材。平山堂是文人浪漫生活的场所,是文人心目中理想与现实成功的结合之处,也成了文化扬州的一种象征和标识,师生之情、朋友之情、同好之情等都在这里得到了印证,所以平山堂是历代文人吟咏最多的建筑之一。有清一代,皇帝格外垂青于平山堂。康熙、乾隆、嘉庆都曾驻跸于此,尤其乾隆题诗多达四十八首。 平山堂中高悬一块“风流宛在”的匾额,“流”字的笔画少了一点、而“在”字却多了一点。据说是书写者有意为之,想借此告诉后来者——文章太守欧阳修在扬州平山堂所营造的风流雅韵依然如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