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姓名学(13) 13、传承问题

 願隨身 2018-02-05

中国姓名学(13) 
13、传承问题
 
 
姓名学需要转型。可是在转型之前,我要谈一谈传承问题。
很多从事于姓名学研究、从事于姓名学经营的人都倾向于虚构中国古代姓名学传承。他们本是寻根派,当寻不到根,生拉硬扯的时候,他们就成了虚构传承派。
而本人则坚持中国古代没有成体系的姓名学,想继承也没有什么可继承的。对虚构传承派虚构出来的“传承”进行了无情的解构。什么杨坤明的《中国姓名学》,《康熙字典》,是虚构传承派的法宝,可是到我这儿,却屡屡受到批驳。读者若有兴趣,可以搜索我的论文《捉康熙》、《杨坤明非中国姓名学创始人》、《杨坤明神话和<中国姓名学>抄袭公案》、《杨坤明和中国懒人帮》。在这些论文中,你可以看到我和虚构传承派论战的过程,很有意思。
虚构传承有什么好处呢?
答:有。虚构传承有大利益,大好处。简单,省力,讨巧。
从中国古代找到一些高深难懂的资料,然后顺手一指,建立联系,说那个就是姓名学。别人都没看出来,就他看出来了,一下子就有重大发现!简单吧?
确证写不出来,人家可以写初证。以后不管谁能证明,都是为他服务的,省力吧?
他虚构传承好像很爱国,你去揭穿就是目无古人,狂妄自大。讨巧吧?
讨巧的工作都让虚构传承者干了,我只干了艰苦创造的工作。
一个人敢于宣布“我的创造”就要承担更大的压力。
一个人没有研究创造,还想出人头地,就只有靠抱大腿、认本家。
以往的姓名学书籍,出了一本又一本,全是整理、搜集前人的东西,抄来抄去还是那些内容。这叫“有传承”。
把姓名学研究者凑到一块玩玩,才发现大家都是编辑。
长期以来,我们只有编辑姓名学,是编辑在主导着中国姓名学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只有店铺姓名学,是开店的在对各家姓名学进行大杂烩式的拼装和糅合。糅合了各家之后的姓名学,更不是姓名学。
编辑和店铺留下的这堆破烂,我还真不屑去继承。
所以我没有姓名学上的传承,只有易学上的传承。
二十年来,我所做的,就是另起炉灶,活用《易经》思想开创出另一种姓名学。
从虚构传承派和编辑姓名学的眼光来看,这就叫没传承。
从我的眼光来看,他们都是二道贩子,没有点干货。
看懂了这个基本立场,你才会真正明白,现在各家各派的姓名学网络文章究竟在说什么,他们说各种各样的话其背后含义究竟是什么,他们在说某些话的时候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这样你才能站在制高点上,你才能看懂姓名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