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文人"嘴欠"写诗遭贬出京,屡教不改竟留千古佳文

 昵称463039 2018-02-07

前度刘郎

历代文人都有个特点,自持清高,都觉得读了很多书,喜欢和别人辩解,抢白,有时候为了一个小的见解整得脸红脖子粗,不过大多是初出社会的青年才学,很多经过社会的磨砺,逐渐变得圆滑或者有涵养了,今天讲个文人,终其一生都在打嘴巴官司,一生颠沛流离,不被重用,吃尽了苦头,他就是唐代有名的诗人刘禹锡.

他于唐贞元九年考中进士,在京城做监察御史。由于参加王叔文柳宗元为首的改革,嘴欠,爱说,得罪了很多朝廷权贵,改革失败后他被贬为郎州司马(现常德附近),直到10年后才奉召回京。当时正值春天,就是回京第二年三月,回京后没有实职.待用,10年没回京都,就想出去转转,权当春游,来到了长安附近的玄都观游玩,一进观里迎面桃花盛开,灿烂如霞,以前没有桃树啊,怎么现在新栽了这么多桃树。联想到自己离京后又新上任的一批新贵权势,平时对自己带张不理的,这肯定又是那些权贵示意栽了那么多的桃树,感慨之余他写了一首诗《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云:“紫陌红尘指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你说你写就写吧,还喜欢暗含讽刺。此诗传开后,受到权贵嫉恨,又惹了祸,当然不会给他好看,又被贬为连州(现广东境内)刺史,离开京城。你说冤不冤!!!

中途又连换几个地方,都还是吃亏在写诗个罪人.被贬安徽和州时被知县多方刁难,且看一看,虽然是被贬,但是按他的职位应该县里给安排三间三厦的房子,但知县没按规定给刘禹锡配房子。安排他住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埋怨,撰写一副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本来想给这个家伙来个下马威,和自己说说好话,巴结巴结自己,结果他还自娱自乐,这下气坏了知县,遂又将刘禹锡的住房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由三间改为一间半。刘禹锡依然安心住下,读书作文,从不去巴结知县,也不送礼请吃饭。新宅临河,杨柳依依,于是又怡情言志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还是悠然自得,非常恼火,当然没给好果子吃,下令将其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房,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半年之内,三易其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刘禹锡这是心里也是很恼火,但他就是清高,不趋炎附势,于是写《陋室铭》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恨。结果意外因愤怒的副产品名扬一时,留名一世。

又过了漫长的14年后,他重被召入京师,看到朝廷中政局又有了改动,人事变迁。没事又跑到玄都观游玩,见原来的桃树已一株无存,到处是青苔和菜花。刘禹锡心中感慨,又写一首诗道:“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的后两句讽刺那些走马灯式来去更换的当权者,说的意思就是,你们争来争去不一样都消失了,我还是我,我又回来了!!有一种“你们奈我何”的快意。于是他又遭到了权贵的犯忌,再次被贬到外地为官。各位看了不知道感想如何,反正我觉得刘禹锡挺”二”的,有点坚持不懈的味道.

刘禹锡”嘴欠”因写诗屡遭贬,但他并未屈服,始终保持着一种桀骜不驯的风格。有很多人认为这个是刘禹锡的品格.但仔细想想刘禹锡的行为在当时吃不开,在现在也一定吃不开,总的来说就是为人处世不够圆滑.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呢?

后人用“前度刘郎”的典故形容人去而复来;或用来追怀往事,抒发感伤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