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黎坪风俗

 田园牧韵 2018-02-07

  ——刘德望

  黎坪地处大巴山脉北坡,背靠大巴山脊岩柏树,面有西流河水系,黎坪背无通路,出入唯有一条起伏两千米,蜿蜒百余里的小路通往南郑,加上黎坪就是一个荒邑之地。 

  黎坪原始森林物种丰富,曾是原始部落土著人的故乡,清代晚期因战乱或被杀或逃散。

  1940年以前,黎坪人过着半土著人的山人生活,说半土著人是他们除了采摘、狩猎、捕鱼、收集之外还懂农耕,男人在外不穿衣裤,大姑娘也无衣无裤,蜷在火堆旁,如有外人进入,就背朝向火,用谷物、树叶、毛皮遮挡身体,他们居住在毛草、树木、土抷搭建的窝掌棚内,窝掌棚中间吊一口锅,下面是整日燃烧的树木,夏季盖打理过的谷物草皮,冬季用山中的土棉花做被。自1940年以后,安汉受国民政府农林部委任,在斑鸠沟正式成立“黎坪垦区管理局”安置黄灾难民,自此以后,黎坪有了公路,有了村、镇发展,民风延习古郑人、羌人、土著人、南郑汉人等习俗,逐渐形成黎坪地域特色的山乡风俗。 

  黎坪景区内的老黎坪村是相对偏远,相对传统的村落,奇特的风俗文化很多,现整理几项介绍,让游人理解。 

  鼎罐煮饭 

  鼎罐煮饭,也叫吊罐煮饭、吊锅煮饭,鼎罐是对金属出现之前陶制灶具的称谓,鼎罐煮饭是人类最古老的生存、文明方式,由于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老黎坪村的鼎罐煮饭是迄今为止唯一保留古代生活传统的活化石。在黎坪,木柴是山里人取暖、做饭的主要燃料,铁锅悬挂在空中,离地约80公分,在锅的正下方的地面上挖一个一米见方的小池子,深有30公分,四周砌上砖石,这就是鼎罐煮饭的地面灶台,用来烧柴,存灰之用。陶器的出现迄今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鼎罐煮饭这种古老的生活习惯,无年代可寻,现在的鼎罐分为煮饭锅,烧水锅,炒菜锅等五六个,煮饭或烤火一般都是同时烧上几棵整根的树木。鼎罐煮饭的厨房也是招待乡亲主要场所,男人添柴围火聊天,女人做饭带娃养猪,这是黎坪特有的乡俗生活。 

  陕南一带80年代以前大都是烧柴做饭,冬季烤青冈木炭火,自由市场上到处是卖柴禾、木炭的山里人,由于封山造林,现在的农村老人都改成了烤无烟煤炭火,烧柴做饭、烤火已开始退出陕南人的生活传统。 

  老黎坪,中国鼎罐煮饭的最后村落。 

  放养耕牛

  黎坪农家的耕牛自三月农耕完以后,农户就不在喂养、管理,耕牛自由结群,翻山越岭到高山草地觅食,长达数月,这个阶段也正值庄稼的青苗期、成长期,也免去了牛对庄稼的破坏,待十月以后,庄稼收完,天气寒冷,牛群逐渐解散,回到山下,在各自的农家附近吃草,有的母牛还会带回一个小牛仔,让主人喜出望外。遇有晚归的牛,主人会进山沟里寻找,把牛赶回家。 

  黎坪的田地耕种还是以传统的耕种方式为主,耕牛是耕种的主要劳动力,每户会养上一两头,春耕、秋耕,没有耕牛的农户要向乡亲租借耕牛犁地。 

  追赶杀猪

  黎坪的猪也是放养的,一般是白天在外觅食,晚上回到各自圈中,黎坪的山里百姓还是自家养猪,自家杀猪,每户都会喂养两三头,黎坪放养的猪生长期在一年以上。在过去,家里猪肉的多少是衡量生活富足的重要标志,也是面子、地位的象征。杀猪一般都放在十一月中旬以后,谁家要杀猪,会提前几天通知乡亲,亲戚和村里的年轻人都会来帮忙,年轻人和孩子们在猪的后面追赶吆喝,直到猪跑的精疲力竭后再杀,这也是山里人传统庆祝杀猪的方式,猪的主人家还要上香、烧纸并请乡亲吃庖肉汤。 

  吃庖肉汤 

  黎坪人年末开始杀猪,也叫杀年猪,宰杀完收拾停当后,主人家会用宰杀的新鲜猪肉做菜来招待大家,老黎坪的人把它叫吃庖肉汤,十里以外的人叫吃庖汤。很多山里人只知其庖肉汤的方言叫法,并不知其字如何来写,所以,外人猜想出很多同音不同字的叫法,如“汃汤”、“煲汤”、“剖膛”等。庖,古代“,庖丁——厨师、庖厨——厨房、庖肉汤——做肉汤。每逢十一月下旬开始,家家户户都会陆续宰猪,都会请亲朋好友吃庖肉汤,老黎坪的人在年末的一个多月里,都会忙着到各家去帮助杀猪、喝酒、吃庖肉汤,气氛比过年还要热闹。每户杀猪,男人帮忙赶猪、杀猪,女人们帮着淹腊肉、灌肉肠、做饭。杀猪完后会选不同部位的新鲜猪肉做菜,其中有一道特色菜是红烧猪肉皮,猪皮切好后放在鼎罐里加上调料,再将鼎罐放在炭火上慢慢熬制,时而翻炒几下,一个小时后上桌,红烧好的猪皮,厚有半公分,晶晶剔透,软滑富于弹性。庖肉汤宴席上最后的一道菜是黎坪最具特色的汤菜,这就是庖肉汤,庖肉汤,用大骨头、排骨熬汤,后面再加上萝卜、天麻、山药、黄豆芽等清炖。炖好后成一大盆放在桌子当中,乡亲们边吃边喝,大部分人还会让人从锅里再给盛上一碗烫的庖肉汤,庖肉汤即是菜又是汤,是陕南菜肴的一个代表。山里人实惠,席间不断的添肉、添汤,一顿庖肉汤会吃掉近半头猪肉。黎坪人吃庖汤男女分桌,长辈与晚辈分桌,小孩一般都是跟着女人在一起吃饭。 

  陪哭出嫁

  黎坪农家的女儿出嫁,提前三天亲戚家的闺女和未出嫁的好朋友都会聚在新娘子家里帮忙,其中的一个忙就是“陪哭”,陪哭的人越多就越热闹,说明新娘家的人缘好,有面子,陪哭的时侯要哭骂,哭骂数落红娘和对方押礼的人,新娘子舍不得离家,舍不得父母。哭骂大多带有说唱的形式,有些押韵、动听,其中有这么一句:“红爷是个油嘴子狗,这边吃了那边走……”。 

  园木房

  黎坪山里的杂木丛生,取之不竭,每家农户都积攒一些树木,去枝梢,留长干,粗约30公分,放在房边或靠在山崖之下,自然风干,待需盖新房时使用。房屋墙壁直至屋顶全部由原木垒成,留有门窗,即通风、简便又结实、耐用,现多为牲口的圈房,每户山民几乎都有这样的房子,这在城里人看来,这是最奢侈的建材。 

土堡园楼 

  农户院落之外,朝阳之处,高耸一个土墙圆楼,直径约3米,高度5米,圆墙尖顶,四周高处开有四方窗口,疑似古堡,初到黎坪的人看不出它是做什么用的,走进看了方知,里面只是靠满了柴禾,这是农家储存干柴的房子,预备连天的雨雪。 

  田里抓野鸡 

  冬季,遇有连日大雪,山里野鸡缺少食物,就会飞到农田里觅食,由于雪厚,野鸡难以起飞,凭人追赶就可轻松抓到野鸡,运气好的一天可以抓到五、六只。每逢连天大雪,山里一些村民就会到山上的田边守候野鸡。 

  串门烤火

  冬季农闲,山里天气寒冷,农家人一天都会围坐在火炉前取暖、聊天,家里是否有人看一下屋顶的烟囱便知,走亲访友、串门聊天是冬季生活里的一个重要内容,一家老小,亲朋好友围坐在火堆旁,收获与艰辛,一年的故事都会在这个冬天里说完道,或聊天或看电视或吃饭,单调但并不寂寞的群居烤火生活,已成了山里人冬季里的精神生活。 

  腌制腊肉

  传统腊肉中的“腊”古时读Xi,而不读La,但生活里,古人们把腊肉中的“腊”蜡读La,而不读Xi,原因在于古代人管“腊月”叫“蜡月”,蜡月祭祀之时多用腊(Xi)肉,因腊(Xi)肉为蜡月祭祀之肉,逐渐自然简称其为蜡肉,汉代以后“蜡”改为“腊”,延续至今,人们叫它腊(La)肉。 

  黎坪人与汉中地区的风俗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腌制腊肉,腊肉是黎坪人一年中主要的肉食,家家必不可少,北方讲究穿,南方讲究吃,腊肉代表了黎坪人对吃的讲究。 

  黎坪人每家都要散养一到三头猪,每年年末开始宰杀,猪腿上的瘦肉剁成肉馅灌成肉肠,大骨头、猪排单独剃下来做庖肉汤,其它的猪肉分切成大块,撒上盐放在高木盆中腌上一个星期后挂在炉灶上,用做饭和烤火的柴烟熏烤,熏烤二个月以后,肉的水份大部分被熏干,肥肉变得晶黄透明,如火捻下透明的黄蜡一般,这时的腊肉就熏好了。腊肉熏制好以后,满是灰土,外表油黑,食用时,肉皮必经在明火上烧烤,把皮烧起泡后用刀刮掉,清洗、煮熟,这时的腊肉皮就成了腊肉中最好的美味。每家每户一年中凡有贵客,必做腊肉,腊肉是山里人欢迎客人的唯一菜肴。 

农家土蜂蜜 

  由于黎坪多古树树洞、岩壁缝隙、洞穴,容大量的中华蜂栖息,黎坪人俗称为  抗病抗寒能力强,对生存环境有特殊的要求,在远离污染空气中的负离子含氧量高的山涧林中筑巢,采集山区森林中的各种野生花粉酿蜜。  栖息、筑巢,黎坪人仿造土蜂的生活习惯把树木挖空留一小孔供蜂出入,吸引土蜂进入,黎坪的土蜂也渐渐熟识了这种木质的蜂巢并在里面筑巢酿蜜。黎坪人用园木蜂箱收集的土蜂蜜,色泽深,在摄氏13度以下结晶后为粘稠的淡黄色,其蜜口感清香浓郁,有百花之香  ,富含有多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微量元素,由于酿蜜周期长、蜜源稀少被誉为“蜜之珍品”。 《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药引的首选蜜,就是指的这种土蜂蜜。土蜂蜜也是黎坪山里人的资源性特产,产量很小,但家家都有。 

  “腌菜”是陕南大巴山地区的  特产,也是山里人珍贵菜品,即是美食,又是保健菜,非贵亲不可馈人。 

  这种菜制作精细,品种较多,像萝卜缨子、椿芽子、茴香菜等均可制作,经采摘、清洗、凉晒,再经手揉搓、脱水、晾晒后,将菜捆把入坛,也叫“把把腌菜”。腌好后,色淡绿,晶湿润泽,完全保留蔬菜原型,口感鲜嫩脆香、这种腌菜不仅招待亲戚,也是送礼、姑娘陪嫁的上品。 

  黎坪的腌菜以萝卜缨子居多,萝卜缨子的营养价值很高,具有保健作用,以号称补钙作用很好的大豆为例,每100克大豆的含钙量大约是在191毫克,而每100克红萝卜缨的含钙量则是350毫克,钙含量几乎是大豆的一倍,它又是萝卜含钙量的四倍。实验表明,连续食用10天以上萝卜缨者,会改变人的钙筋症状。 

  黎坪的蔬菜没有污染,旅游纪念品建议买腌菜,它是黎坪的一个山珍,有传说,腌菜是有一个春香姑娘为孝敬婆婆贮备青菜而发明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