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广东:他们为什么见死不救

 咨询师曹丽君 2018-02-08

他们为什么见死不救

                                                                                             魏广东  2017/6/18

前一段时间的网上一段视频引起人们的广泛议论。河南驻马店一个年轻的姑娘被一辆出租车撞倒在斑马线上,出租车司机逃逸。被撞的姑娘躺在斑马线上,据说还有几次想坐起来,但是没有任何人出手相助,最后竟被第二次碾压不幸身亡。


对于路人的漠视,公众一片批评之声,有的人说这是道德的沦丧,有人说这是世人的麻木,也有人说这是因为近些年扶人代价太高而让人望而却步,种种声音不一而足。在对那位不幸离世的姑娘深表同情的同时,我也认为进一步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势在必行。


不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悲剧的发生并不仅仅是道德的问题。


在解释我的观点之前,我们先看一个社会心理书上一个经典的、类似的案例。1964年3月13日凌晨,美国纽约的酒吧经理基蒂·吉诺维斯(Kitty Genovese)在即将到达他的公寓时受到持刀暴徒的侵犯,她惊恐万分,不断地大声喊叫求救,刺耳的声音回荡在安静的夜空。吉诺维斯的38位邻居不少人听到了她的求救声,甚至有人走到窗边看到了她在歹徒中挣扎的情景,但是知道歹徒离开,没有人打电话报警。等到终于有人报警时,吉诺维斯却因未能得到及时救治而不行去世。


美国的这个案例和我们当今驻马店这起车祸十分相似,也同样引起了社会舆论的普遍指责,认为那些在场的人道德水平低下。


但是,如果那些指责的人在现场的话,他们就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吗?


这个问题同样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兴趣,他们设计了实验来考察人们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伸出援助之手,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对需要帮助的人无动于衷。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帮助别人一般需要这样几个步骤:注意到事件,分析是不是紧急情况,确定自己是不是有责任帮助。


如果没有注意到事件,人们显然不会救助;注意到又不觉的情况很危急,人们也不会救助;明确是危机事件,但认为自己没有相助的责任,人们同样不会去救助。假如路边一个女子被一个男子纠缠,如果你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没有注意到,当然不会有所帮助。但是你注意到了,你却认为这只是两口子吵架,一般也不会去伸手相救。最后你明确了那个女的是被坏人侵犯,如果旁边还有别人,你就可能会认为别人会去救助而减弱了自己的责任,你也极有可能不会去救助。这种因为多人在场而人人都以为别人会救助致使最后无人伸手的现象叫“旁观者效应”。旁观的人越多,援助的人越少,这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并不完全是道德水平的问题。


除了旁观者效应之外,有没有他人主动救助、时间压力以及个体的人格、宗教信仰等也会影响他是否去伸手相援。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减少旁观者效应,增加人们的救助行为呢?


首先,从社会层面,加强利他主义教育,树立利他主义榜样,这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虽然帮助别人的行为并不完全和道德相关,但是树立道德模范还是有利于鼓励人们的救助行为的。这一点在中国还是很有经验的,我们的乐于助人的雷锋的形象就激励了很多人去帮助别人。


其次,需要救助的人在遇到危机事件时,为了减少旁观者效应的影响,在求助时要说明白事件的危机性,最好还能明确救助人。比如,一个姑娘被坏人尾随需要救助,如果她只是面对一帮人喊“救命”两个字,救助发生的概率就会降低;如果她能对其中一个人明确说出“有坏人追我,我需要你的帮助”,那个人救助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很大。


驻马店所发生的车祸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不仅在社会德育方面做出更多的工作,还应该在安全教育、求救方法方面多做工作。


此外,我们也希望一些评论者尤其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评论者多一些社会心理学的知识,而不要一遇事情就大呼“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就从对他人的道德水平指指点点,很多事情并不仅仅是道德的问题。


把什么事情都解释为道德问题,不仅不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掩盖了问题的实质,使得问题更加得不到解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