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永新·巴蜀感旧录:正通顺的游移--文化大家巴金故里寻访记(2017)

 钟永新作品集 2018-02-08

正通顺的游移

——文化大家巴金故里寻访记

钟永新

现代蜀中五老,第一即是巴金先生,其文化影响力极为广泛。2003年我在流寓上海时,见报载巴金百岁诞辰纪念信息,当时本人初到上海,客居浦东张江,以设计为业,虽有海上游居梦想,却不知从何开始,唯感命运游移不定。

在蜀期间我就阅过巴金 “激流三部曲”,但对巴金作品《寒夜》尤有印象,而巴老晚年之作《随感录》更是一代文人真实心影反映,其作充分展现大时代背景下巴蜀变迁风云,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其旧居地在今成都正通顺街一带,今为成都战旗歌舞团。2002年我居蓉时就专门寻访成都老街摄影留存,及至此街,部分仍是川西民居,有处为两层楼,一楼栅栏颇典雅,然歌舞团内老宅早已不存,全是新房, 2015年再过此街,旧居外立有巴老塑像标识,权作纪念感怀。

再顺此街行走,可见巴金书中写到的双眼井,水质不佳,前有刻字说明,另闻巴金文学院位于龙泉驿,有巴金作品陈列,尚待访之。

20157月初稿  20176月修改

附录:

【巴金简介】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字芾甘,成都人。作家。1920年考入成都外国语学校,至本科毕业。这期间组织均社,办《半月》杂志。1923年离川,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毕业后到上海。1927年赴法勤工俭学,开始文学创作。1928年回国任《文学季刊》编委,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1937年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9年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上海文学》、《收获》主编。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党委,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2年获“但丁国际奖章”。1928年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著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火》三部曲(又称《抗战三部曲》),散文集《随想录》,回忆录《往事与随想》;译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来源:《中国西部开发信息百科 四川卷》)

【巴金故居】四川省成都正通顺街98号(已不存)

上海市武康路113

【巴金文学院】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

【巴金故里相片】

四川成都正通顺街巴金故居旧址(2015-07-25 钟永新摄)

 

【巴金作品选】

巴金《随想录》()

 

没有人因为多活几年几岁而变老:人老只是由于他抛弃了理想。岁月使皮肤起皱,而失去热情却让灵魂出现皱纹。

你像你的信仰那样年轻,像你的疑虑那样衰老;像你的自信那样年轻,像你的恐惧那样衰老;像你的希望那样年轻,像你的绝望那样衰老。

在你的心灵中央有一个无线电台。只要它从大地,从人们......收到美、希望、欢欣、勇敢、庄严和力量的信息,你就永远这样年轻。

 

过去我吃够了“人云亦云”的苦头,这要怪我自己不肯多动脑筋思考。虽然收在这里的只是些“随想”,它们却都是自己“想过”之后写出来的,我愿意为它们负责。

 

文学作品能产生潜移默化、塑造灵魂的效果,当然也会做出腐蚀心灵的坏事,但这二者都离不开读者的生活经历和他们所受的教育。经历、环境、教育等等都是读者身上、心上的积累,它们能抵抗作品的影响,也能充当开门揖“盗”的内应。

 

我明明记得我曾经由人变兽,有人告诉我这不过是十年一梦。

 

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他们在自己的四周画了一个圈圈,把圈圈外面的一切完全涂掉、一笔抹杀,仿佛全世界就只有他们。“没有错,老子天下第一!”把外来的宾客都看做来朝贡的,拿自己编造的东西当成宝贝塞给别人。他们搞愚民政策,首先就使自己出丑。江青连《醉打山门》是谁写的都搞不清楚,还好意思向外国人吹嘘自己对司汤达尔“颇有研究”!自己无知还以为别人也同样无知,这的确是可悲的事情。

 

有一个时期我的确相信别人所宣传的一切,我的确否定自己,准备从头做起,认真改造,“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后来发觉自己受了骗,别人在愚弄我,我感到短时间的空虚。这是最大的幻灭。

 

我有满腹的话,不能信手写去,思前想后我考虑很多。

 

五十一年前我在马赛住了十二天,听那位姓李的朋友讲过伊夫堡的事,它在我的脑子里只是一个可怕的阴影,一个囚禁犯人的古堡。回国以后才知道这里关过米拉波,才知道大仲马写《基度山伯爵》的时候,为他的英雄挑选了这样一个监牢,他当时经常同助手到这个地方来做实地调查。

 

一个作家不是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而是通过其他的社会活动同读者见面,一个作家的名字不署在自己的作品上,而经常出现在新闻中间,难怪读者们疑心他会干种种稀奇古怪的事情。

 

我常常这样想:文学有宣传的作用,但宣传不能代替文学;文学有教育的作用,但教育不能代替文学。文学作品能产生潜移默化、塑造灵魂的效果,当然也会做出腐蚀心灵的坏事,但这二者都离不开读者的生活经历和他们所受的教育。经历、环境、教育等等都是读者身上、心上的积累,它们能抵抗作品的影响,也能充当开门揖“盗”的内应。读者对每一本书都是“各取所需”。塑造灵魂也好,腐蚀心灵也好,都不是一本书就办得到的。只有日积月累,不断接触,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发生变化。

 

自己无知还以为别人也同样无知,这的确是可悲的事情。

 

生活的确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严肃的作家都是从这惟一的源泉里吸取养料,找寻材料的。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生活理解的反映。尽管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分析有对有错,但是离开了生活总不会有好的作品。作者经常把自己的亲身见闻写进作品里面,不一定每个人物都是他自己,但也不能说作品里就没有作者自己。

 

离开了友谊和艺术,我的生命是不会开花的。

 

 

 

我的幼年 巴金01.png我的幼年 巴金02.png我的幼年 巴金03.png我的幼年 巴金04.png我的幼年 巴金05.png我的幼年 巴金06.png我的幼年 巴金07.png我的幼年 巴金08.png我的幼年 巴金09.p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