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一个信仰基督教的人,他不会问为什么要读《圣经》?首先,他读《圣经》不会想有没有实际用途;其次,他明白《圣经》在帮助他建立一个信仰体系,给他一个人生依据。 但是在中国,为什么要读《论语》,仍然会被作为一个问题,不断被提出来,既然如此,我们不妨试着回答一下。
《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举例说,一本《论语》五百则,一万六千字,有一百多个成语,而且是成语最原始的出处,最原始的本意,不是成语字典里的教条。 比如“举一反三”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尽善尽美”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此外,《论语》里还有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这种知识体系,跟今天的教材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论语》可以教会孩子做价值的判断,这比第一个知识体系更重要。那《论语》能教会我们什么样做价值判断呢? 《论语·宪问》记载: 这段话很简单,但是包含了孔子对种种价值之间的不断评估以及最终的价值判断。 作为个人你愿意“以德报怨”,没有人可以干涉你,但是,孔子不是在回答一个人的问题,他要考虑的,是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的道德体系标准能不能够“以德报怨”。
如果一个国家提倡、鼓励“以德报怨”,那会导致一个人无论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不会受到惩罚,那谁还去做好事? 所以孔子说“以直报怨”——注意不是“以怨报怨”,因为当一个社会提倡“以怨报怨”,实际上就在放任全社会的堕落,甚至鼓励全社会的堕落。 “以直报怨”的“直”是什么?是公正。对做坏事的人,该受什么惩罚,就给予什么惩罚,不特别宽恕他,也不刻意报复他,报之以公正的审判。 看,这么简短一段对话里,就包含着孔子对三种价值判断的考量。所以读《论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系统,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价值判断,明辨是非,懂得善恶美丑,一生进退有依据。 中国为什么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没有中断过历史的民族?因为有文化认同感。 中国几千年维护国家统一的最伟大、最恒久的力量,不是秦朝的军队,而是那些拿着一本线装《论语》,带领学生们朗读“学而时习之”的私塾老秀才。 因为当所有人打开《论语》,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老师——孔子;他们的人生,也都有了一个共同的依据。 因为《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是元典。元者何?始者也。真正学好、学透《论语》,那么无论是在精神层面上还是在生活层次上,将会形成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和气质。 有了这股精气神才能让一个民族真正的变得自信从容,所以无论过去多少年,《论语》都是可以让我们受用一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