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园纤巧偏有味》——洪凝街道莫家庄子筠石园民俗博物馆纪事

 gudian386 2018-02-09

《小园纤巧偏有味》

洪凝街道莫家庄子筠石园民俗博物馆纪事

2O18年春节前夕,一座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赵洪新先生个人投资兴建的民俗博物馆,在五莲县城南郊的洪凝街道莫家庄子村悄然落成。这座“筠石园民俗博物馆”虽然不大,但是小巧玲珑、结构紧宻,别具特色。园内苍松、翠竹交相辉映,奇石、根雕琳瑯满目。馆内藏品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除了根雕、奇石以外,更多的是民俗古旧物件。

进入古香古色的馆藏楼大门,门庭内、走廊中、墙壁上,井然有序地陈列了大件的古旧门窗、隔扇、屏风、杈把扫帚扬场锨、犁耙铡耧织布机、斧凿锛锯铁匠炉……一种当地人民上千年来生产、生活的古老风俗扑面而来,使人仿佛穿越回到了一个个陌生又熟悉的旧时代。

馆内藏品丰富,但均摆放有序,多而不乱,一目了然。仅建筑构件馆内就有一百余件旧物。大到梁柱,小到柱礅,还有大大小小的斗拱等等穿插其间,令人惊羡。仰目所及,大匠心机,低头可见,细巧工艺。宏观、微观都令人叹为观止。

民俗家具馆内的藏品同样令人瞩目。座椅、屏风、多宝格、方几、条桌、罗汉床、琴桌、花架、织布机等数不胜数。多是上等木料制成,价值不菲。多是民国之前旧物,而且流传有序。

赵洪新先生喜欢收藏民俗旧物。有他自已的见解。他认为,民俗作为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民长期集居形成的一种生产、生活习惯。作为传统文化,是一种相沿成习,不可中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研究、保护这种传统文化,对于发展、繁荣一个区域内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借鉴作用,而且有指导作用。它是非物质遗产,但都附丽、体现在具体物质(器具)上。要保护好民俗文化,就要宝藏好民俗旧物。

因此,他的收藏虽然丰富,但是,并非没有重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把兴趣转向了对古旧物件的爱好和收藏上。

他家祖传的一套织布机首先进入了他的眼帘。小时候,他见过、也听老辈人说过,正是这织布机,为一家人祖祖辈辈提供了劳作工具和生活来源。它记录着祖辈人的酸甜苦辣、兴衰荣辱。每当看到它,似乎看到了祖辈辛勤的身影。这是一份没有文字的记录,一本可以传之后人、说之子孙的教科书。收藏它,就是收藏了家事,收藏了民俗,收藏了乡愁,收藏了现在年轻人了解祖先、了解过去的历史读本。

从此,他对民俗旧物的收藏一发而不可收。

2O01年,他到东北旅游,在哈尔滨发现了一副古式木雕屏风,他眉头没皱就花重金买了下来,并托他的一位在此读大学的学生严加包装,行程数千里运回了五莲。

去年,他听说沂水县一老者藏有一套明版'梅诞生原本《会海字汇》“,亦即《康熙字典》之前的古旧字典《彩凤字汇》。他如获至宝。立即通过熟人花费近万元买到了这套古籍。

2013年,老赵在战友聚会时,得知四川一位人士手中有他曾经的所在部队宣传队晋京演出的录音唱片,重新勾起了他对部队生活,对战友们的感情和思念,认为十分难得。于是,他在网上联系到拥有者,并向这位网友说知心情。这位网友被他的恋旧情怀所感动。人家自费给他把唱片快递了过来。并说好免费赠送不要钱。他非常感动。利用到四川出差的机会,买上礼品,专程去郫县答谢了这位网友。来回路费加上谢仪,使这份旧物成了天价唱片。彼此感动的两人也从此成了要好的朋友。成了收藏界的一段佳话。

老赵搞旧物收藏尽管门类众多,但也有重中之重,那就是古建筑类构件。他对建筑类旧物有着独特的感情。这不仅源于他曾经举办过日照市第一个建筑学校,更源于他曾经创办了业绩良好、信誉极高的永昌建筑公司。他像喜欢自己的孩子一样喜欢自己企业矗立在大地上饱受赞誉的一座座建筑。他知道这些建筑里饱含了自己的若干心血和汗水。由此他想到了那些建筑界前辈达人留下的一件件杰作,像一本本大书一样蕴含着太多太多。有他们的心血智慧,有他们的高超技艺,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丢不得,巴不得,千方百计也要尽量多得。'秦砖汉瓦沁润千秋古韵,雕梁斗拱传承万代乡愁。”他的自撰联恰恰道出了这种心情!

为此,他曾三下滨州买过柱墩和汉砖。曾经两下五台山、两下平遥古城参观过古建筑,淘买过古旧物件。他也去四川旧建筑物市场采买过旧时隔扇门窗。去浙江省东阳市嵊州买过斗拱。

他还邀请甘肃兰州微缩景观的传承人来五莲考察过光明寺、白鹤楼等古迹遗址。计划将其制成微缩景观。还花重金请专家复制了四大名楼、应县木塔、北京四合院、苏州天泉阁、扬州五亭桥、歇山顶和牌楼等古建筑微缩景观。

总之,为了参观瞻仰古建筑和采买古旧建筑物构件,他跑遍了全国包括台湾在内的34个省、市、自治区。他还去过欧、美、亚、澳、非五大洲的二十几个国家。

老赵对无偿给他捐献旧物的人士更是尊敬有加、感激不尽。他对笔者说:“洪凝街刘宝瑞无偿捐献了一整套'箍炉子”用具。莫家庄子赵洪广家人免费送给我一架老式织袜机。这都是些虽不怎么值钱,但是很难得的宝贝啊!”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赵洪新先生的付出没有白费。丁酉年冬末,一座投资一千三百万,占地三亩,建筑面达1200平方米,包括古建筑构件、根雕、奇石、庄户家什、匠人工具、绣品、瓷器、文房四宝等在内的十三个展室、一千多件藏品的博物馆终于建成面世,春节期间即可免费对外开放。

筠石园民俗博物馆的出现,就像突然在五莲县城南涌现出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样。使很多人眼前一亮。诗人老泉为之撰联赞曰:'园中浸润齐鲁韵致,馆内张扬工匠精神。'作家省斋也有藏名诗为之赞歌:“筠影拂窗窥古意,奇石入眼送新知。小园纤巧偏有味,博物大观见良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