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武胜嘉陵江打捞出水的铸币材料

 昵称73575260 2021-01-28

2006年9月10日下午, 四川省武胜县沿口镇泰山寺村嘉陵江上北滩段的挖沙船在江中挖沙作业时打捞出23件块状和棍状金属物。经市文物专家鉴定, 这批出水的金属物应属于明清时期铸币的铜、锡坯锭。由于所见铭文不完整, 故无法鉴定其出处。根据现场打捞出水情况, 疑为运输沉船所致。

这批币材坯锭, 包括锡坯锭9件, 铜锭14件。锡坯锭上, 发现有“贵西甲寅” 等纪地纪年铭文, 为鉴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经四川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 这批打捞出水文物的时间应在清代, 23件文物中,其中推荐为一级文物2件, 二级文物5件,三级文物9件, 现详细介绍如下:

锡锭

计9件。方形, 斗状, 上阔下小, 左侧为显而易见的浇铸口, 浆胎呈锡水自然冷却状, 其余五面为铸模所致, 壁面光滑, 因长年沉于江底, 个别锡锭表面出现坚硬的钙质层, 未被钙化者, 表面则出现深灰色包浆。表面铸有四字铭文, 阴文, 立排右行, 行两字, 字径60mm, 楷书, 顺读, 模铸;3件可完整辨识外, 其中5件能辨识3字, 1件不能辨识。

铜坯锭

计14 件。长条梯形,面狭底阔, 青铜质, 素面,铸模, 浇铸口为底部, 面壁光滑, 因长年被江水浸蚀, 表面呈红铜色, 但无锈蚀现象。具体数据如表。

两点认识

一、这批打捞出水的锡、铜坯锭, 形制统一规范, 锡锭的重量大多为标准的15kg左右, 青铜锭为5.5至6kg。从以上两点分析, 应当为贵州当时所生产的、专用于铸币的坯材。

二、从“贵西甲寅”铭文可知, 这批币材为清代贵西道所铸。据《清史稿》, 贵西道置于清代康熙二十年(1681), 其建置贯穿到清末光绪三十四年(1908)未更改, 但“甲寅” 年却为我们寻迹其铸造时代缩小了范围。清代从建置贵西道始, 至清末止, 经历了3个甲寅年, 即, 雍正十二年(1734),乾隆五十五年(1794), 道光三十四年(1854)。因此, 这批铸币坯锭的铸行时代早不过雍正十二年(1734), 最晚的年代应在道光三十四年(1854)。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07年4期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