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史记》所说,老子是孔子“所严事”之人,《史记》中未给二人拴对。老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并未对立,将老子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对立起来形成的所谓“儒”“道”,是老子、孔子以后的人依据他们的思想特点和学说要点概括出来的一个概念化的名称。老子、孔子他们本身并没有为自己的思想学说命名,他们的思想学说有差别,也有交融。最大差别在入世的态度上的 “积极有为”与“主观的无为”。儒者也提倡“无为”,但是那是在积极的“有为”基础上的大治后的“无为”;老子不提倡“有为”,但他追求的那个境界又恰恰是以“有为”为前提的,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孔子主张“中庸”,老子提倡“守中”。老子之时,“儒”学还没有形成势力,在当时士的思想中对“仁义礼智信”的认识没有矛盾,没有形成“百家争鸣”,很难说老子反对这些,将“儒”“道”对立是道家后学所为。 先说“信”,《道德经》数推崇信,提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第十七章)(第二十三章),承认“道”“其中有信”(第二十一章),尽管有“不信者吾亦信之”(第四十九章)的话,但并不能说老子反对“信”。 再说“智”,老子反对以智治国,《道德经》中也出现了“绝学无忧”“绝知(智)弃辩”(第十九章),但老子还说“知人者知(智)”(第三十三章),“知(智)者不言”(第五十六章),“知(智)者不博”(第八十一章)。实际上老子反对的是对利益对身外之物的追求和攀比,反对的是统治者对人用智,出张“使夫知(智)者不敢为”(第三章),不反对自己的“明智”。 再说“礼”,《史记》称孔子师老子,孔子向老子学习的内容恰恰是“礼”。在谈到使用战争手段这个问题时,《道德经》列举了“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战胜以丧礼处之”的事实,以“礼”的表现来否定战争。“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第三十八章),这类语言明显是伪道家们“添加”的。《道德经》三十二次提到“圣人”,都是推崇的态度,王弼本却在第十九张提出了“绝圣”“绝仁弃义”,显然是道家后学强加给老子的。 《道德经》中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多有吻合,不可否定。当然,既不应刻意以道家的思想排斥孔子,排斥儒家思想,也不应强拉硬拽把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绑在一起搞“拉郎配”。老子与孔子的思想不应该截然对立,也绝不是如出一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