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荷兰的东北老区,如何变成荷兰硅谷?

 鲁晓芙看欧洲 2020-11-06

埃因霍温(Eindhoven)在哪?为何全球工业计算机龙头研华,要将欧洲运营总部设在这里?位于荷兰南部的埃因霍温市,名气大不如首都阿姆斯特丹,为什么能谷底翻身,跃升为世界最聪明的区域呢?

荷兰的成功经验是不是也可以为东北老区的转型,带来新的灵感呢?

▋全球最聪明的城市

124日,全球工业计算机龙头研华,在荷兰埃因霍温的寒风中剪彩开张,欧洲运营中心正式成立。这是研华在欧洲最重要的轴心,究竟这座人口仅24万的荷兰小城,有何特别之处呢?

距离荷兰首都1.5小时车程的埃因霍温市中心,簇立着一栋高高的白色大楼,楼顶上都印着蓝色的“Philips”。埃因霍温是一座不折不扣的“飞利浦城”。百年前,荷兰国宝品牌飞利浦(Philips),就从这座小城市发迹。从此,埃因霍温的命运,便和飞利浦的兴衰紧紧捆绑在一起。

上世纪90年代,飞利浦工厂外移大裁员,埃因霍温约有1/3的居民失业。这还没过30年,埃因霍温就重新从谷底爬起来,改头换面,被国际智慧城市论坛(ICF)誉为“全球最聪明的城市”(world smartest region)。

埃因霍温是拥有专利最多的城市之一,每1万人就拥有22.6个专利,专利密度位列世界第一。距离市中心约15分钟的高科技园区内,聚集着全球知名半导体、太阳能光电技术、智能交通、医疗器材等方面的公司。这个高科技园区就像荷兰的“硅谷”。

图片说明:埃因霍温市夜景

荷兰36%的私人企业研究开销,也都砸在埃因霍温,埃因霍温也因此为荷兰贡献了240亿欧元(约1865亿元人民币)的GDP产值、550亿欧元(约4300亿元人民币)的出口量。光是埃因霍温一个市的经济,就占到荷兰总体经济的近25%

埃因霍温这样一座小城市,从衰败之绝地重生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

▋一人10块钱,抢救埃因霍温!

让时间回溯至126年前,那时,有两个兄弟在埃因霍温创办了自己的灯泡工厂,这两个人就是飞利浦最初的创办人。将近百年间,飞利浦一步步扩张。在埃因霍温市,到处都是飞利浦的厂房、上下游供货商、员工宿舍,以及飞利浦办的学校、足球场。

繁荣的景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受到全球化的冲击,埃因霍温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因为飞利浦将工厂陆续转移到南非、中国等地,这意味着也转走了一大批的工作机会。埃因霍温依靠飞利浦创造的11.5万个工作岗位,在2年内迅速消失超过3万个,埃因霍温的经济就此开始走向下坡路。

这等于说有超过1/3的埃因霍温人失业,情况十分严峻。同时,供应飞利浦卡车的卡车制造大厂DAF(达富),也大裁员约5000名员工,这对于埃因霍温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图片说明:埃因霍温市长鸠次玛

许多埃因霍温年轻人,甚至忘了这段其实不算久远的历史,因为这座小城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创造了一套三螺旋模式方案,意思就是向埃因霍温市民集资,自己的城市自己救。

当时,地方政府立即找到了埃因霍温科技大学(Technology University Einhoven)和商会(The Chamber ofCommerce),成立了独立委员会,并向每位埃因霍温市民募资10荷盾。同时,还邀请企业及民众发表对改善埃因霍温经济的提案,只要提出的提案被审核通过,就可以获得政府的补助。

这套“三螺旋”拯救计划,集结了企业、政府与学术单位三方力量,让埃因霍温只花费2年多时间,就快速恢复元气,这也为其日后跃身科技大城奠定了基础。

图片说明:许多飞利浦留下来的老厂房,最后都改建,成了创新园区

▋飞利浦留下的旧资源,成了创新的养分

三螺旋模式,说穿了,就是一种当地企业互相帮助的生态系统。

首先,埃因霍温市善用了飞利浦留下的资产。他们把半废弃的老厂房,改造成城市创意中心,使其成为埃因霍温创新的新动力。

走进由污染老厂Strijp-S改造成的文创区,就会看见众多新创公司,这里也是举办“荷兰设计周”的场所。当年,Strijp-S所在地的厂房受到严重污染,产线外移后工厂废弃了很久,直到埃因霍温市政府持有并开发后,才重新焕发出生机。

位于园区创业大楼一楼的,是Additive Industries的办公室。落地玻璃窗旁,放着一台自家设计的3D打印机“MetalFab1”。这家在2012年创立的公司,致力于研发工业用3D打印机。不过短短3年,这家公司就在埃因霍温,开发出了工业界知名的3D打印机,甚至波音、空中巴士、F1赛车,都用过MetalFab1打印出的零件。

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开发出产品,是因为埃因霍温这里有着健康的企业生态系统。

图片说明:Manus VR创办人范雷米斯,向人们展示VR手套

新创公司Manus VR的创办人范雷米斯(Bob Vlemmix),其办公室也在这座办公楼内。在他办公室外的桌上,放着一个个手套,但是这不是普通的手套,而是内建传感器的虚拟现实(VR)手套。

“和传统VR控制杆相比,手套的操作更加无死角,也更加无限制”,30岁的范雷米斯兴奋地说。这家创立超过2年,活力十足的16人小公司,与同栋楼的游戏公司Pillow Willow,以及专作多人同步体验VR的平台公司VREE,都有着密切的合作。

3家规模不大的新创公司,彼此互助合作,分别开发出独树一格的产品和使用经验。像Manus VR设计出的VR手套,就已被美国NASA、德国BMW,拿去做产品研发仿真时使用;而Pillow Willow的游戏,则吸引了台湾HTC VR产品Vive的注意,准备打入Vive生态圈。

图片说明:Pillow Willow团队

▋一天产生4个专利

2003年,飞利浦开放了原本封闭神秘的研发专区,拆掉了篱笆墙,重新改头换面成为了“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High Tech Campus Eindhoven)。

这座高科技园区里有湖泊,整体绿意盎然,这里是埃因霍温成为“最智能区域”城市的核心。从2003年到现在,园区已经聚集了超过140家,来自超过85国的企业,总共约有1.1万名研发人员,全荷兰四成的专利,都从这里产生,平均下来,大概一天可以产生4个专利。

园区产业聚焦在高科技、能源与光电等类别,像一些科技大厂比如恩智浦半导体(NXP)、英特尔(Intel)、飞利浦、佳能(Canon),还有著名研究中心Holst Center就进驻在此。

Holst Center曾主导过开发太阳能薄膜技术,并邀集国内外企业加入。在此过程中,各家企业分享资源信息,包括共享中心的无尘室、设备与IP,最终促成技术的成熟应用。

荷兰著名半导体设备大厂艾斯摩尔(ASML),在研发新一代极紫外线(EUV)微影技术时,就和科技园区内荷兰国家级研究机构TNO、埃因霍温科技大学,以及邻近的比利时研究机构校际微电子中心(imec)一起合作过。最终,这项微影技术一举拿下了全球八成以上的高市场占有率。

图片说明Sorama创办人修特

▋小城跃上国际,全靠在地生态系统

这个开放创新,不只大企业之间,大企业和在地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这一系统携手合作。

“像ASML的,就不只和大企业、研发机构合作,也会协助我们这样的小企业,”Sorama创办人修特说。修特原本在飞利浦担任研发工程师,后来到埃因霍温科技大学攻读博士,2010年他把博士研究的声音影像技术拿来创业,做成了产品——声音相机(sound camera)。

声音相机有小到64个麦克风、大到1000多个麦克风组成的,专用在做精密仪器测试上。“像飞利浦做一些安静产品测试,就会主动找我们,AMSL让我们一起用它们的昂贵仪器。这些大企业对我们小企业最大的投资,就是愿意使用我们的产品服务。”修特坦言。

埃因霍温市政府也使用了Sorama的技术。将声音侦测链接警政治安系统,警察可以靠着声音相机,侦测街头音波的变化,快速解决市中心街头闹事的问题。

靠着在地生态系统的协助,Sorama去年的规模翻了一翻。名声也开始大噪,从埃因霍温走向了海外,更多的公司希望能了解应用这个声音影像技术,提升自家产品的质量。

小城翻转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东北老工业园区一样,都以制造起家,面临转型阵痛但是,埃因霍温善用原有的资源,鼓励新旧整合、开放创新,才是城市绝处逢生的关键。东北老工业园区不妨借鉴对方的经验,或许能平安渡过转型期。

编辑:Joy 格式:黄牛

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