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臣说:离开我你就是玩不转,君王偏要自力更生,结果就悲剧了

 草原牧歌莱州 2018-02-12

哪个大臣这么牛气?

托孤

不是别人,春秋第一权臣祭(念“寨”)仲,当时人们都说:谁得到祭仲就等于得到郑国。

祭仲自己也认为,离开他,郑国的事情哪个君王都玩不转。

他就是这么自信,可郑庄公之后,郑国就有人不信这个邪,偏要甩开祭仲,自力更生,结果呢,很悲催啊。

祭仲又称祭足,郑武公时入仕,早期担任郑国筑城官,由于长期和土石、建材、成本核算打交道,导致他精于算计,能很理智的分析利害,在郑庄公时期,就靠阴谋完成政治上的原始积累,郑庄公的大老婆邓国(河南邓州一带)女公子邓嫚还是他帮助迎娶的,邓嫚很争气,生下了老大姬忽。

姬忽很快被立为世子,从这方面看,祭仲的地位应该是牢不可破的,然而遗憾的是,姬忽并不争气,虽然其他方面比较出色,但在政治上,几乎幼稚的一无是处。

出于这样的原因,郑庄公并不喜欢姬忽,而是喜欢老二,和宋国大族雍姬生下的姬突,爱的无以复加,当感觉自己身体不行的时候,就有了废长立嫡的打算。

对这样的想法,祭仲明确表示反对,他认为:废长立庶是取乱之道,况且姬忽已经当了多年世子,一直为国人信服,所以毫无理由的废掉他,一定会引起大家的不满。

大家是谁?首当其冲的不就是你祭仲吗。

老奸巨猾的郑庄公想了又想,最终为了郑国的安定团结,理智的把姬突打发到外家宋国养老去了。

从这一点上看,在郑庄公末期,祭仲已经有了左右君王决策的影响力。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祭仲一心扶持的姬忽除了长得漂亮,政治上实在是个低能儿啊。

郑庄公有四个儿子,姬忽、姬突、姬亹(念“为”)、姬婴。

除了老四稍微老实一点,其他两个哪个是省油的灯。

老二姬突虽在外国,但有宋国帮助,拥有强大的外援,回来也不过是分分钟的事儿。

而老三姬亹呢,早先是没什么势力的,正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世子姬忽亲手把一个很重要的人物送到他手里,这人就是郑国大夫高渠弥,以发明鱼丽之阵屡建功勋的一个很有名的军事家。

而姬忽疏远高渠弥,原因却非常简单:他不喜欢这个人。

高渠弥屡立大功,好容易资历熬出头,眼看着就要成为郑国上卿的时候,世子忽很坚定的阻止了,不但阻止,还在郑庄公面前说了许多坏话。

你挡了人家升官发财的路子,人家对你能满意,姬亹得到这个消息,犹如瞌睡遇到枕头,连忙找到高渠弥,如此这般一说,成功的激起高渠弥的仇恨,两人便愉快的结成同盟,就等着合适的机会给世子姬忽下绊子。

这样一来,老二有外援,老三有军权,和俩亲弟弟相比,世子姬忽的势力实在单薄的不值一提,作为铁杆的祭仲,对这样的局面忧心忡忡,一门心思寻找平衡。

俗话说苍天不负苦心人。公元前706年,机会终于来了。

那年同为春秋小霸的齐国被北戎(游牧在河北北部一带的游牧民族,匈奴的一支)侵犯,郑庄公命世子姬忽帅兵救援。

姬忽出兵,祭仲亲自陪同,满怀希望的想找机会同齐国处好关系。

在祭仲的帮助下,他们很快赶走北戎,帮齐国解决了边患。

出于感激的目的,齐僖公亲自提亲,愿意把女儿文姜送给姬忽当媳妇。

君王亲自提亲,虽然很不合礼法,但只能说明,齐僖公喜欢姬忽都喜欢的昏了头了。

有这样的铁杆关系,国内国外的反对势力还不得干瞪眼没办法,眼看忧虑已久的问题就要解决,祭仲自然非常开心。

可出人意料的是,世子姬忽居然毫不客气地拒绝了。

祭仲很不理解,苦口婆心的劝说:主公宠爱的姬妾很多,其他三个儿子都有当君王的机会,如果没有大国的援助,你想成功上位很难啊。

对这样直白的劝解,姬忽始终不肯答应,拒绝的理由令人啼笑皆非:小国攀附大国,传出去对名声不好听。

人为刀砧,你为鱼肉。

这时候还考虑什么名声。

对这种荒唐的理由,祭仲虽然很不满意,但能有什么办法,这时大约已经看出姬忽将来,所以无可奈何的出了个不是办法的办法:“结婚于陈,修好于卫”

和陈、卫两个小国搞好关系,将来倒霉的时候,或者不会输得一败涂地吧。

庆幸的是,这回姬忽听话了,虽然听话,但听的还不是很干脆,因为觊觎陈国女公子的美色,竟然还没举行大婚典礼就跟人家圆了房,这样很不合规矩的做法受到陈国人的诅咒,以至于连陈国都给得罪了。

只有卫国跟他关系还不错,所以成了最后的避难所。

公元前701年,郑庄公死了,姬忽顺利上位,人称郑昭公。

因为孤立无援,各种反对势力蠢蠢欲动。

这时候他国内的事情都没处理妥当,就急着向各国报丧、报喜。

你报就报吧,却愚蠢的把唯一的帮手,国内很有影响力的祭仲派了出去,而且没派到别处,就派到老二姬突的势力范围——宋国。

得到祭仲将要出使宋国的消息,姬突喜出望外,他清楚地明白,得到祭仲就等于得到郑国,于是赶紧怂恿外家——宋国大族雍氏劝说宋庄公,连夜把刀枪架到祭仲脖子上。

意思很明白:我们打算扶持姬突当郑国君王,你最好帮忙,否则的话,今儿晚上就把你宰了。

明晃晃的刀枪就在眼前晃悠,那是一不小心就可以让脑袋和身子分家的。

祭仲可没有一条道跑到黑的打算,看见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就很明智的选择了投降。

在他心里,反正都是老郑家的孩子,谁当君王不是当呢,犯不着把老命搭进去。

抱着这样的想法,很愉快的和宋国、姬突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煞费苦心的给郑昭公写了封信,信里讲明了当下的局势,委婉的劝解说:差不多就溜吧,你放心好了,有机会我还会把你接回来的。

郑昭公明白已经指不上祭仲了,只能大哭一场,按照祭仲当年的安排,跑到卫国避难去了。

公元前699年,老二姬突顺利上位,人称郑厉公。

郑厉公

大约因为郑厉公不是自己扶持的主子,所以祭仲对他根本就谈不上忠心,那是手握大权死不撒手,大事小事都自己做主,闹得郑厉公非常不爽,就勾结亲手扶持起来的大臣雍纠,打算杀死祭仲。

祭仲什么人,很快得到消息,很利索的先下手为强,杀了雍纠,还把尸体摆在郊外池塘边示众,其目的自然是杀鸡给猴看,言下之意是:这就是得罪我祭某人的下场。

郑厉公很懂事,和他哥哥一样,大哭一场后到国外组织流亡政府去了。

公元前697年,祭仲亲自从卫国把郑昭公迎了回来,得意的说:我说话算话吧。

郑昭公顺利复位,按说经过一次挫折后应该聪明些,可他就不,上位后大约认为自己是天命圣主,所以对祭仲曾经赶走过他的事儿耿耿于怀,有意无意的捎带几句,让祭仲非常不安。反正两个人见面都不开心,索性很明智的减少政务活动,窝在家里养花养鸟,没事儿看看新闻联播,看你郑昭公能折腾到什么时候。

祭仲坐了冷板凳,老三姬亹开心了,心说这机会我不知等了多久,还是亲哥哥好,傻得让人无法想象,居然疏远祭仲,又巴巴的把机会送上门来。

这时候呢,姬亹大势已成,想不上位也难了。

为什么呢?

就因为一个关键人物——高渠弥。

按说呢,郑昭公是看不上高渠弥的,可疏远祭仲后,国内又无人可用,所以就一厢情愿的给高渠弥抛去了橄榄枝。

他心想:我堂堂君王降下身份,主动向大臣示好,你最起码得感激涕零吧。

抱着这样的想法,明明知道高渠弥是眦睚必报的小人,却对他信任有加。

他自个儿也不摸着胸口想想,你连铁杆祭仲都爱理不理,其他人还敢跟你套近乎吗。

更何况经过两次政权更迭,高渠弥与姬亹早都好的如胶似漆,平分江山的话也不知说了多少,所以你的这种小恩小惠人家能买账吗。

早先人家是忌惮祭仲,可现在,除了那张椅子,你还有什么。

公元前695年,机会来了,郑昭公竟然带着高渠弥出外射猎,龙游浅水,向来为君王所忌惮,可郑昭公游了浅水不说,还带上先前的政敌——在郑国勇猛无敌的高渠弥,高渠弥没有办法,只好瞅个空子把郑昭公给射杀了。

朝政又陷入混乱,姬亹、高渠弥知道谁能收拾局面,于是又虚情假意的请祭仲出山。

人吗,向来是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祭仲很是领情,还是那个想法,反正都是你老郑家的孩子,谁当君王不是当呢。所以很明智的带头拥立姬亹。

有了祭仲帮忙,姬亹顺利上位,人称郑子亹。

郑子亹如愿以偿,虽然知道祭仲对他未必赤胆忠心,但他知道,两个哥哥都是跟祭仲没搞好关系才丢掉江山的,所以上位后对祭仲尊重的无话可说。

祭仲对这样的结果自然很是满意,时不时提些中肯的建议,帮助郑子亹治理国家,事情如果这样发展下,应该也没什么问题,可遗憾的是,郑子亹却在最关键的时候又没有听祭仲的意见。

公元前694年,荒淫的和妹妹通奸的齐襄公决定在卫国首止(河南雎县)召开诸侯会盟,干几件大事,一方面扩大国际影响,一方面缓解下国内矛盾。

邀请函发到郑国,郑子亹欣然愿往。

当时郑子亹上位后还没有向齐国告位,齐国贸然邀请很不符合国际惯例,祭仲冷静的分析后认为里面大有文章,

劝解

于是劝解郑子亹说:郑昭公一向和齐国父子交好,早在郑厉公时期,齐国就为赶跑郑昭公的事儿,一再扬言要出兵讨个说法,如今呢,你怎么上台的有脑子的都清楚,还没得到国际上的普遍认可,齐国就突然请你会盟,你自个儿想想,会有好果子吃吗,所以呢,还是找个借口推了吧,毕竟宴无好宴,会无好会,别人家的酒不是那么好吃的。

对这样的说法,郑子亹很不以为然,他还算聪明,认为:如今郑厉公在边境虎视眈眈,正要借这个机会跟大国修好,也可以巩固自己的位子,到时候态度诚一点,说几句好话,忍着点脾气装装孙子,哪里会有你说的那么严重呢。

郑子亹不听,祭仲一翻白眼,怎么又是个犟种,好啊,既然自己找死,那你就开开心心的去吧,什么!还要带上我:不行啊,主公,我这两天有点肚子疼,医生说不适合出远门,我还是在家等待你的好消息吧。

事情商量到这个地步,郑子亹和高渠弥就愉快的出发,祭仲就给死人出殡一样的把他俩给送走了。

事情果然如祭仲所料,俩人一到雎县,还没来及尝尝那里的沙县小吃,就很不愉快的让齐襄公给杀了。

消息传到国内,祭仲肚子马上好了,翻脸跟翻书似的,立刻号召百官,迎立老四姬婴当了君王,人称郑子婴。

郑子婴没什么野心,正打算荒唐公子当一辈子的时候,天上突然掉个大馅饼,那还不是什么事儿都听祭仲的。

老郑家终于出了个省心的主儿,祭仲就太太平平的当了十几年官,把国家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他在世的时候,一直盘踞边境的郑厉公愣没敢动,直到公元前682年祭仲无疾而终以后,郑厉公才敢勾结齐国杀了郑子婴,踏踏实实的当了第二回君王。

你瞧瞧,有祭仲和没祭仲差别就这么大。

来来去去经过这么几次折腾,郑国国力早已不如郑庄公时期,从春秋小霸沦落到一个三四流的小国,从此在中原和楚国之间左右摇摆,再也没有安定的时候了。

有人说,是祭仲给郑国埋下祸乱的种子,可依我看,这事儿跟他有什么关系呢,他这人只是私心较重,把自己的利益看的比国家的利益稍大一些而已。

更何况,假如最早郑昭公稍微听点话,不要那么愚蠢,后面的事儿也许根本就不会发生了。

参考资料:左传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