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伦敦金融城:全球最多金的一平方英里!

 houfour 2018-02-13


金融城有个很霸气的英文名:The City of London。


听到名字,很多人都会以为The City of London是伦敦城的意思,但它指代的却是一个1平方英里 (2.6平方公里) 左右的地块,所以又被称为“The Square Mile”,伦敦市最初就是从这里开始建立,慢慢扩张开来的。


(金融城及其城徽)


纽约有华尔街,伦敦有金融城,金融城是全世界的金融枢纽,即使经历了脱欧,金融城还是非常坚挺,而且拥有许多重量级的金融机构:


英格兰银行(相当于英国的央行,发行英镑、调节利率)、伦敦证券交易所(London Stock Exchange),劳埃德银行集团(Lloyds Banking Group),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宝诚保险公司(Prudential),Aviva、UBS Capital、MacQuarie Bank等3000多家银行金融机构办事处。还有联合利华(Unilever),彭博等众多顶级机构的总部都在这里!还有世界级的律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在这里设立总部!



所以,整个一平方公里的居民不过1万人,但是却有48.3万人每天来这里的25000家公司上班,主要就职于金融和专业服务行业(2018年2月数据)。他们大多都是高学历高收入,而且能够高效产出,平均一人的年产值为12.5万英镑,是英国平均值的三倍。


据统计,伦敦金融城这个小小的一平方公里就占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3%,真的也就不奇怪了。


于是乎,这里一直是比拼城市天际线与最高楼的地方,不出10年,“小黄瓜”(The Gherki)看起来就是“迷你小黄瓜”了。


(现状↑)

(2025年↑)


为什么金融城能持续强劲增长?这里与大家分享几个我们的见解:



1

尊重市场,创新改革




作为金融城,支柱产业就是金融,而金融一向是一个国家最应该被监管的产业,伦敦在这个方面做了很多制度上的创新。首先,在撒切尔时代,伦敦各金融市场通过了“金融大改革”(Big Bang),解除了管制。改革让金融城废除了固定佣金制、废除了一些对金融机构的限制法规,并逐渐降低了外国机构进入英国市场的门槛。此后,伦敦金融城投资银行和经纪公司的构成和所有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业法规也有助于人才流入。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高技能人才的扩充。以前,与投资银行家和基金经理人一起工作的,可能是与他们自己相似的人,即牛津大学(Oxford)和剑桥大学(Cambridge)的文科毕业生,但随着改革的推行,大量外国金融从业人员涌入伦敦,现在他们旁边坐的有可能是阿塞拜疆的数学奇才。这形成了另一个良性循环:金融城里的国际人才越优秀,伦敦竞争优势就越强;优势越强,吸引的新鲜人才就越多,这不但给金融城带来了新鲜血液,更给整个伦敦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冲击。


人才的扩充与多元对于办公场所也有了不一样的需求,因为这群人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开会和相互协作,金融城内的办公空间也更加多元、更加流动,办公物业也越来越像“酒店”,更注重服务和体验,并需要起到传播企业文化和深化品牌形象的作用。


所以,正是因为破除了竞争壁垒,伦敦才吸引了世界各地大量极具竞争力的人才和资本。据2018年初的统计数字,因为具有活力的金融城环境,进驻金融城的公司达1200家!净新进入的公司达375家。即使脱欧,也改变不了金融城内就业人口持续上升的趋势。




2

鼓励跨界,促进融合




金融城内大大小小一共有近25000家公司,主要分布于金融与专业服务行业,在金融街附近,就是科技中心,Shoreditch,Silicon Roundabout,也就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Tech City。



说起Tech City, 思科、英特尔、亚马逊、彭博、推特、高通等2000多家公司都入驻于此,仅2011年就有200多家科技企业将总部定在伦敦科技城(Tech City)。比如:亚马逊欧洲总部大楼就在Shoreditch,在2017年底竣工后,也新增了5000个工作岗位。


下一个十年,伦敦的数字科技行业将以每年5.1%的速度增长,到2024年,再额外创造120亿的经济产出和46000的新工作岗位。



在这紧凑的空间内,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行业彼此碰撞,行业的交叉融合也在进一步发展,所以,新的多样化商业生态逐渐形成,比如:许多颇具规模的金融服务组织现在已经雇佣了相当数量的技术专家,一些管理咨询公司设立了技术支持部门,甚至有一些“金融技术”(Fintech)行业的公司逐渐崛起,它们专门为金融行业提供技术服务。


2017年,德勤发布的关于全球新兴家4个Fintech中心的分析报告,伦敦排名世界第一,根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测算,2015年,英国的FinTech市场规模大约是66亿英镑,雇员数量61000人,国内投资总额达5.24亿英镑,其涵盖了支付(54%)、信贷(20%)、保险(8%)和投资管理(12%)等诸多领域。



这种全球独一无二的竞争力,也得益于金融城与科技创业城在物理距离上的邻近。


不仅是金融技术型的公司,更多的“新物种”喷薄而出,行业边界逐渐模糊,而如果定义不了行业,那传统按行业所设计的办公空间就已经不适用了,空间更需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适应其办公商务需求。


融合的行业带来的影响之一就是空间被打碎,一个街区甚至一栋建筑内部就有无数种体验(工作、休闲、社交、居住等),充分创造出多元、社交的可能性。同时,在金融城中,除了匹配的第三空间,比如金融城汇聚了不计其数的或知名或个性的咖啡店,遍布大街小巷高楼大厦;


还有14片绿地,与市政经典,如市政厅厅画廊、圣保罗的大教堂、塔桥等等著名的标志建筑,新旧交融,也让工作者与居民能休闲放松,并有机会相互偶遇交流。





3

大公司大,小公司多




据统计,金融城内大约有25000个大大小小的公司,大型企业(员工人数超过250个人)只有240家,不过它们的规模非常之大,大企业雇员的总数超过了金融城总员工数量的50%!而其余的99%都是中小型企业,他们每家公司虽然雇员不多,但为金融城增强了城市的活力,创造了就业机会,为大企业输送了不少创新及人力资源。



论其原因,技术起了重大作用。最明显的是,新的电脑系统让伦敦股票和衍生品交易始终保持竞争力。技术也让市场民主化。现在用相对低成本就能获得数据,这意味着,若你想做出业绩,再也不必为某家大机构工作。如果成立一家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将为你提供融资杠杆、股票借出、交易处理和投资建议。


一个产业集聚是否有活力,就看其小企业的数量。可以这样形象地说,如果产业系统是海洋,大企业就是鲨鱼,而小企业就是虾米,一个城市是否有竞争力,就看其初创企业的数量;而同时,如果城市需要构建自己的产业竞争力,培养当地的小企业是最经济的方式。



金融城对中小企业给了不少政策优惠:比如报税的便捷设置、提供高达2000英镑的就业津贴,以及其他税收减免和奖励措施,包括给到更优惠的共享办公空间。


比如,在即将落成的伦敦最高楼:22 Bishopsgate,在第七层楼就提供了整层的共享办公空间,以低廉的价格租给中小企业。而这一措施(提供廉价的共享空间)今后可能会作为金融城办公建筑的强制要求。



作为全球的金融行业的创新区,伦敦金融城有太多的秘密等待我们一起去探索。在之后的文章中,我们也会持续关注!






关于创新区设计,也许你会喜欢

未来十年,产业办公的5大趋势

什么样的环境最能孕育创新?

如何吸引人才与产业?产业社区的磁极营造法则

打造都市经济圈的铁三角

最大的城市总部群 - 亚马逊西雅图

最智慧的1平方公里 - 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

全英国最棒的产业社区!


TOP办公研究院的发起方是FTA建筑设计,FTA是国内领先的办公及产业地产一体化国际化的设计专家,提供从产业城市、产业社区、办公综合体、健康室内、绿色健康咨询等一体化的专业设计服务。


我们服务的客户包括:上海市政府、华夏幸福基业、市北高新,龙湖地产、漕河泾高新区、临港港城集团,临港集团,张江高科技园区,苏州工业园区、万科,迪斯尼,IBM等等。欢迎联系我们:Flora(兰): 134827649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