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中华民族“百节之首”。
千年历史文化的演变中,
春节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出现多样性,
但无论如何更迭,
贴春联都是保存最广的一项习俗。
春节(除夕)时,
人们以红纸书写吉语,
贴于门上的对联。
古人亦称“春贴”或“春贴子”。
贴春联在我国民间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
人们习惯于在大年三十贴春联,
真正意义上的年,就从这一刻拉开序幕。
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
最初人们用以避邪,
画门神像木刻成人形挂在门旁桃木上,
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
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
后渐渐发展为春联,
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
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家家户户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
辞旧迎新,不仅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而且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是一笔难以企及的文化瑰宝。
春联从五代十国开始,
明清两代尤为兴盛,
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
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
描绘美好形象,
抒发新年愿望。
据历史记载,
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
于卧室门上题对联: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被多数学者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
春联仍称“桃符”。
人们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
一来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
二来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三来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王安石的《元日》里云: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代初年,
著名书画家赵松雪一次过扬州迎月楼,
主人求赵松雪为其写联,
赵松雪题写: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主人大喜,
以紫金壶奉酬。
“春联”一词的出现,
则是在明代初年。
朱元璋大力提倡贴对联。
他在金陵(南京)定都以后,
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在除夕前,
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
他穿便装出巡,
挨家挨户观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
当成文雅的乐事,
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王羲之集字春联
及至清代,
“春联”大抵代替了“桃符”的说法,
春联的发展和民俗活动更达到了高峰。
清代的岁俗记文献《燕京岁时记》记载春联即桃符,进入腊月时节文人墨客执笔写春联的热况:
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或用朱笺,或用红纸,惟内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纸,缘以红边蓝边,非宗室者不得擅用。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生活处处有学问,春联的贴法也很讲究:
贴横批
古人书写顺序是从右至左,现在很多横批人已经不按过去的书写方式了,也有从左向右书写的。
所以,主要看横联。从面对大门的方向看:如果横联是从左向右的现代写法。如果正规的话应该按照古代的写法,即从右往左书写。
五福临门
迎春接福
贴上下联
根据横批的顺序确定上联的方向,再贴上下联。现在贴在大门上的春联一般称为门联,贴在里门(二门)上的称为重门联。
很多家庭现在都安装了防盗门,此时张贴对联直接把上下联挂在防盗门上即可,如果贴在周边的墙上,反而显得不够工整。
一帆风顺全家福;万事如意满门春
贴春联,
不只是我国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
也是我国和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
但必须相等,
即对联的两边要互相对应。
新年马上就要到了,
小美找来欧阳询、曹全碑、
王羲之的集字春联,
供大家借鉴参考,
让自家的春联更添意境。
欧阳询楷书集字春联
五言
春风引紫气;大地发清华
四时开新律;九州度瑞年
阳春开物象;丽日焕新天
七言
福星高照家富有;大地回春人安康
五谷丰登家家喜;三春锦绣处处新
瑞气呈祥舒万物;财源有路富千家
横批
长乐人家
辞旧迎新
万象更新
曹全碑集字春联
五言
物华长安乐;人寿大吉祥
好景同春到;财源顺时来
七言
一年好景同春到;四季财源顺时来
物华天宝长安乐;人寿年丰大吉祥
吉星高照家富有;大地回春人安康
横批
春满人间
四季安康
王羲之集字春联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