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瑰宝宣纸究竟是怎样造出来的?

 殘荷聽雨 2018-02-14

宣纸(二)



 

依序这回该扒拉宣纸的制作过程了,只是闻名如宣纸,其制作工序大体上已呈半公开状态。现今网络咨询如此发达,网上随处都能找到宣纸制作工艺的资料,甚至还有很多相关的纪录片,想了解也是非常的方便。


 

相较而言,传统宣纸的制作工序可以算得上是手工纸当中最精细、最繁复、最高级的手工纸生产工艺了。公号前几回讲到竹纸中的铅山连四纸工艺非常复杂,有一次灰蒸+三次碱蒸的多级蒸煮,还有日光漂白。但铅山连四纸毕竟是纯料竹纸,再复杂也只有这一条流程线。宣纸不仅有一次灰蒸+三次碱蒸+日光漂白,还有两种原料组分,青檀皮和稻草的制浆过程为两条并行的流程线,其复杂程度近乎铅山连四纸的两倍。而且铅山连四纸是泾县连四纸的徒弟,所以有人称宣纸为“纸中之王”,若以传统手工纸的工艺精细程度来看,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

 

关于宣纸的制作工序,在宣纸国标中有粗略描述:

 

青檀皮料加工程序:

伐条一蒸煮一浸泡一剥皮一日光晒干一皮坯一浸泡一蒸煮一洗涤一压榨一选检一漂白一洗涤一压榨一选检一打料一洗涤一漂白檀皮纤维料

 

燎草加工程序:

选草一切草一捣草(破节)一埋浸一洗涤一渍灰一堆积一洗涤一日光晒干一草坯

一蒸煮一洗涤一日光摊晒一蒸煮一洗涤一日光摊晒一燎草一鞭草一打料一洗涤一漂白一漂白草纤维料

 

配料:

青檀皮料+草料一粉碎一配合一筛选一打匀一洗涤一全料

 

制纸:

全料一配水一配胶一捞纸一压榨一焙纸一选纸一剪纸一成品

 

这个真的只是粗略描述么?是的!

 

在泾县的宣纸博物馆里有比较详细而且图文并茂的流程图:


 

具体的细节也展示的非常清楚:



当然不同的资料中相关细节的表述可能会略有差异,这都不是重点,毕竟咱也不是造宣纸的,没必要捣鼓那么细。因此详细的制作过程就不再展开赘述了,况且列举工艺过程有点像摆流水账,实在是有些无聊,咱还是挑其中比较有趣的部分给大家扒拉扒拉吧。

 

所以还是老套路,先看看宣纸制作工艺中的几个关键词:“皮草混料”、“多级蒸煮”、“日光漂白”、“杨桃藤”

 

皮草混料

公号之前聊的各种手工纸几乎都是纯料纸,诸如麻纸、皮竹、竹纸之类的,只有一种原料成分。其实从目前的研究结论来看,至少在宋代就已出现了混料纸,有麻皮混料、麻竹混料、皮竹混料等不同的混料形式。采用多种原料混合造纸,可以兼具各种原料的优势,尤其是长短纤维的搭配,能够将长纤维的良好韧性和短纤维的细腻质感合而为一。历史上在南方地区曾长期出产构皮+竹的双组分混料纸,至今在一些纸质文物中还能见到。而宣纸便是在明代创制的一种典型的皮草混料纸,使用青檀皮+沙田稻草两种原料混合制成。


宣纸的原料:青檀皮+稻草

 

青檀为榆科乔木,在手工纸原料体系中属于桑榆皮类,跟桑皮、构皮亲缘较近,其纤维形态和特性跟桑构皮也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非常优良的手工纸原料。但从纤维尺寸上来看,青檀皮的平均长度只有3.5mm左右,比桑构皮短细许多,在常见的皮料中也仅比雁皮略粗长一点,属于比较细软的韧皮纤维,青檀皮的这些特性决定制成的纸张会较细腻平滑,从宣纸跟桑构皮纸的对比中也很容易发现其质感上的区别。

 

沙田稻草则是生长在沙质土壤的高杆水稻品种,其茎秆粗壮,节稀叶少,纤维一般比普通稻草长而细,且细胞壁薄,宽度也比较均匀,α纤维素含量更高,制纸性能更好。在传统手工纸常用的草类纤维中,稻草纤维几乎是最为短细的了,将其加入到宣纸当中,能够起到增强柔软性的作用,所以宣纸中草料较多的称之为“棉料”便是这个缘故。另一方面短细稻草纤维的加入也使宣纸结构中有更多的毛细结构,使纸张具有更好的吸墨性和润墨性。


 

皮料中第二细软的青檀皮加上草料中最为短细的稻草,这种长短纤维的搭配组合制成的宣纸在质感上自然是独具特色的,许多资料中将宣纸的特性总结为“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这种优良的纸质正是由两种不同特性的原料混合搭配而成。


当然早期的宣纸中也有单纯用青檀皮制成的,从明代的一些实物来看,当时既有纯皮料的宣纸,也有皮草混料的宣纸,混料宣纸究竟是否一开始便有,目前还不得而知。

 

多级蒸煮

在传统手工纸的制作工艺当中,蒸煮过程往往是纸张特性的基础。前些期我们提到的手工纸多以一次蒸煮为主,仅有贡川纸和铅山连四纸采用比较复杂的多级蒸煮。一般而言,多级蒸煮是手工纸精工细作的重要特征,跟一次蒸煮相比,多级蒸煮对木质素等杂质的脱除更加细致和彻底,纤维的纯净度也更高。


草料的蒸煮

 

传统宣纸的制作过程采用一次石灰蒸煮加三次碱蒸,尽可能脱除原料中的木质素和其他杂质,提纯纤维,使成纸更加洁白纯净。石灰蒸煮在竹纸的介绍中已经提过,就不细说了,这个碱蒸其实也很有意思。宣纸的碱蒸早先是用草木灰浸出的碱液,后来改用湖南的桐壳碱,这两种都是传统的土碱,主要成分为碳酸钾,据说桐壳碱的碱性要比草木灰碱强一点点,1893年后逐步采用纯碱(碳酸钠)替代。采用土碱和纯碱蒸煮是传统手工纸中极具智慧的一种工艺方法,高中化学告诉我们,这类碱式盐的碱性其实是非常弱的,蒸煮过程中对纤维原料的作用自然也非常柔和,这种春风化雨一般的蒸煮过程做出的纸张往往具有非常优秀的使用性能。从许多书画界小伙伴们的使用经验来看,采用碱蒸工艺的纸张在亲墨性上表现突出,纸性温润,下笔时能明显感到纸张与笔墨之间的亲和力。尽管目前其具体原理目前还说不太清,但传统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的确值得珍视。

 

日光漂白

日光漂白应该说也是古人极具智慧的创造,那时没有漂白剂,采用这种非常缓慢但效果显著的漂白方式。日光漂白的实质是臭氧漂白,即紫外线和雷电的作用产生臭氧,由臭氧来将原料漂白。关于宣纸的各种资料中往往把日光漂白说的非常美好,作用温和又不会损伤纤维,对于这一点纸君却一直有个不成熟的小疑问。在现代造纸理论中,臭氧漂白被认为是对纤维损伤最大的一种漂白方式,传统手工纸中的很多资料也表明经过日光摊晒之后纸浆的得率会明显下降。所以日光漂白究竟是否真如传说那般美好,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当然了,日光漂白无论如何也比目前手工纸中常用的次氯酸盐漂白剂要好,次氯酸盐搁现代造纸体系中也是很低端的漂白方式。


红星宣纸厂旁边的晒滩

晾晒的燎皮

 

杨桃藤

杨桃藤其实是猕猴桃藤,是宣纸的一种纸药,宣纸抄制过程中取其茎秆浸出的粘液作为纤维分散剂。纸药算得上是传统手工纸里最为神奇的一项发明,它在抄纸过程中可以使纤维在纸槽中均匀分散,晒纸时又有利于湿纸页的分揭,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都是中国手工纸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机密。


杨桃藤

 

传统手工纸的纸药种类非常多,各个地方的纸种也常常因地取材,因季节取材。宣纸的纸药在传统中以杨桃藤为主,上一回“正说宣纸”发完之后,有朋友提到正宗宣纸必须以杨桃藤为纸药,尽管许多用家认为杨桃藤制出的宣纸在使用性能上有突出之处,但这些说法究竟是否包含一定的心理因素目前还不得而知。其实如今许多宣纸早已采用合成纸药,毕竟宣纸产量每年也小一千吨了,哪儿砍那么多杨桃藤去啊。

 

关于宣纸的纸药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即压榨之后要通过烘烤和淋热水来去除纸药,这在传统手工纸当中似乎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严格来讲,仅仅通过烘烤和淋热水究竟能去除多少纸药还很难说清?再者纸药既然去除了,那它对纸质的影响又会有多大呢?所以关于纸药的问题还是别太纠结了,它不过是抄纸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助剂,对于纸质的影响到底如何还真不太容易说得清楚。

 


关于传统宣纸的制作工艺就挑几个点聊这么多吧,其实我们现在见到的很多宣纸都已经不属于这一套程序了,传统宣纸的制作过程实在有点太费工夫,仅制浆过程就得倒腾一两年。现代采用烧碱蒸煮皮料,只要一两天就搞定了,尽管草料还是采用传统工序,但总体效率还是明显提高。虽然现在做传统古法宣纸的已经没几家了,但咱们宣传传统手工造纸,还是要以传统的制作过程为主,现代的那一套就不细说了罢。

 

许多朋友去纸坊参观,常常对抄纸过程最感兴趣。的确荡帘抄造的过程极具观赏性,尤其是抄造大幅宣纸的场面那是极其壮观的,但决定宣纸纸质的,却是前面制浆过程中的那些不太起眼的、比较辛苦和漫长的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