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春錦:天人合一的境界:最省力法則(節錄)

 雲河 2018-02-15

熊春錦:天人合一的境界:最省力法則(節錄)



如果你觀察大自然的工作,你會發現它很省力。草並沒有刻意地去生長,它只是生長而已;魚兒並沒有刻意地去游,它們只是游而已;花兒並沒有刻意要開,它們開了;鳥兒並沒有刻意要飛,它們飛了。這是它們的固有天性。地球並沒有刻意要繞著自已的軸心轉,卻以令人頭暈目眩的速度自轉並且在天空中飛也似地公轉,這也是其本性使然。孩子整天樂呵呵的,那是他們的天性。太陽熠熠生輝是太的本性,星星閃閃發光是星星的本性。不費吹灰之力,輕而易舉地把我們的夢想變成活生生的現實,這是人類的稟性。



大自然的智慧是在不做任何努力,沒有任何磨擦的情況下自發做功的。它非線性的,憑本能的,全面而富於營養的。當你與大自然和諧和默契,確實瞭解了你真正的“自我”時,你就能利用最省輕法則了。


出於愛而去做的事情最省輕,因為大自然是靠愛的能量聚集起來的。當你謀求權力和企圖控制別人時,你就是在浪費能量。為了“自己”的一已之利而謀取金錢和權力,無異於將自己的精力耗費在不享受此刻的幸福而去追逐幸福的幻影上。純粹為了個人的利益而去謀取金錢,等於切斷了你的能量來源,而且妨礙了大自然智慧的表現。但是,當你的行為是因為愛心使然時,就不存在能量的浪費了。行為由愛心驅動時,你的能量就會增加並不斷地得到累積。
最省力法則包括三個成分
第一是:順受。就是說,你要做出這樣一個承諾:“今天,無論碰上什麼樣的人,情況,處境和事件,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我都將順受。”這就意味著,你要明白此刻本來就該是這樣,因為整個宇宙就是它該是的樣子。此刻---你正在經歷的這一刻---是你過去所經歷過的所有時刻的頂點。存在就是合理,此刻就是它實際上的樣子,因為整個宇宙就是它實際上的樣子。
第二是:責任。責任意味著不因為你現在的情況----包括你自已----而怨天尤人。順受了這個處境,這個事件,這個問題之後,責任則意味著對目前這樣一個情況的創造性的應對能力。所有問題裡都蘊涵著機遇的種子,而這樣的意識容許你接受此刻並把它變成一個更有利的情況,或者更好的事情。
第三是:不做辯護,意思是說你的意識是建立在不做辯護之上的,擯除說服或者勸說別人相信你的觀點的慾望。觀察一下身邊的人,你就會發現,他們把99%的時間都用在了為自己的觀點做辯護上。如果你擯除了為自已的觀點辯護的慾望,那麼在這個擯除慾望的過程中,你就會將以前浪費掉的大量精力找回來。
保證毫無牴觸地,毫無對抗地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這是一條大自然自發地,毫無摩擦地,毫不費力地展現其智慧的道路。當你把順受,責任和不做辯護完美地結合起來時,你就會感受到生命之河毫不費力地潺潺流淌了。



三調放鬆
調形
根據《老子·德道經》闡釋的理論,我們的這個“形”受陰我意識所主宰,這個意識主管著眼、耳、鼻、舌、身這五個顯根。那麼通過調這個“形”,也就使我們的意識達到了一種陽性轉化,符合《老子·德道經》等經典的精神,這是一個狀態的轉化。所以把握住了這個“形”的調整,也就是在調整我們的主觀意識,使它與這些先進的思想去同頻共振,松--、靜--、自然--。把這三個環節把握住了,那麼這個形也就很容易進入了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之中。
調心
調心要求我們主觀意識要退位,而我們思識、陽我意識又要啟動。可以用一些比較特殊的內觀的方法,比如說觀一朵蓮花在我們心中,使她花瓣充分地打開甚至脫落,使裡面的蓮台真正地顯現,實際上也就是在調心,使裡面的思識能夠出現正確的東西。
誦讀經典時,解讀經典時,我們的陽我意識就能夠捕捉得更為準確,更為恰到好處,更為容易引起我們心靈的共鳴。陰我心退位,陽我心登台,主宰我們的實踐過程。把握好心的調整是一個重要的方法。而且調心,不能僅僅侷限在我們在胸腔裡面的調,還要注意我們的心和大腦之間通道的連接。因為我們心裡面的性體,是一個以心為宅舍而以大腦為工作間的特殊的結構。根據前人驗證和我們自己實證得出的體會,都知道這裡面有一個從宿舍進入到辦公室的路徑,這個路徑可以說就是沿著迷走神經而上行,穿越我們的顱底,經過顱底神經這十二對腦神經孔進入到大腦的皮層和質層以及核心層。使我們的大腦皮層,這個陰我意識的工作間處在一種寧靜的狀態,從而讓出通道,使大腦質層裡面的陽我思識能夠啟動。把這個狀態調整好,把我們每個人心靈當中的正覺區、正念區、正悟區啟動好,從而再來解讀《老子·德道經》這一部傳統文化的寶典,使祖先承傳給我們的民族精神文化的食糧,能夠被我們充分地吸納;使近代的先進思想,也能夠被我們充分地吸收,
調息
老子曾經說過“天賜人曰五氣從鼻入”,也就是說天給了人五種道德性物質之氣,對常人而言是從鼻孔吸入的。或許您已經開啟了內身國的門窗,就從您的門窗進入。我們吸進的氣裡面。還有一些超物理現象的五德的能量。這個五德,古人是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來像喻的。這個“吸”調整到一種平穩、細勻、深長的狀態,使氧分子能充分的與紅血球結合。五德的能量能進入我們體內“百分之七十的水”——血當中。把握住一隱一顯這兩點,悠然的吸--細--、慢--、勻--、深--、長--。呼吸調整得好,無疑就會大大地提升進入我們體內的五德能量。
放鬆形體:松--、靜--、自然--    呼吸的細--、勻--、深--、長—身心清淨—“我退位,吾登台,無為靜,大自在。”天光下降,地氣升升,無人無我一片光明。讓我們沐浴、同化在德的能量海洋之中、道的環境之內、人類優秀文化思想的精神境界之中。


五德養性
“性”,在人的生命中內在表現形式是德行品格和能量,外在表現是氣質和人文素養。班固《白虎通。情性》曰:“五性者何?謂仁、義、禮、智、信也。”韓愈《原性》:“其所以為性者五:曰仁,曰禮,曰信,曰義,曰智。”清。惲敬曰:“人之心,五性主之,曰仁、曰義、曰禮、曰智、曰信。”“仁、義、禮、智、信”,道學稱之為“五德”,源出於《德道經。論德》;儒家稱之為“五常”。“養性”,就是“養德”。“五德養性”,是指根據“仁、義、禮、智、信”來養自己的性。肝裏邊成藏仁,心裏邊藏禮,肺裡面藏義,腎裡面藏智,脾裡面藏信。如果五德品格缺失,五德能量缺乏,都能夠使我們的身體裡面產生很多的疾病。
仁德品格缺乏,仁德能量缺乏,這樣的人性格上肯定自傲抗上,不服人管,常自己生氣。這種人很多,女性一般就表現出愛生悶氣,在心裡仇恨別人,但外在表現不顯露出來,可以憋到自己對著牆角流眼淚,但是卻淤積在自己體內。表現在健康上,就會傷肝,造成氣滯血瘀,頭暈眼花,胸悶腹脹。肝五行屬木,仁德為肝臟之本,肝主筋(血管、韌帶)。仁德缺乏的人,晚年最容易四肢麻木,中風癱瘓。而且,仁德品格缺乏表現在命運際遇上,就會人際關係緊張,一生各種事業發展困難重重。
仁德豐厚的人,一般從眼睛就可以看出來。他表現出了一種慈愛、善良、寬容,寬容忍辱,博愛萬物,舉止非常端莊,隨時都可以發自內心的微笑。在待人接物上,也表現出一種柔和暢達,能夠寬容、包容,稱之為“慈眉善目”。為什麼會“慈眉善目”呢?因為肝開竅於目,所以從人的眼睛上就可以發現這一個人是否具備比較渾厚的肝木仁德和品格,有了品格才有能量。
國內十幾年前的氣功大潮中,人們拚命去煉氣,結果有幾個人能夠真正把生命煉得很好?能達到很高的境界?——沒有。人們沒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盲目地追求能量,不講求修品格而追求能量,實際上最終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為什麼呢?因為載不住。有什麼樣的品格,就存在什麼樣的能量,所以古代的修身就特別講究,要把身體這個容器,鍛造得具備這個五德,那麼能量就能同頻共振,就很容易進到體內來。否則,用再強的意念去拉,也拉不回來。
這個義德,是養肺的。義德品格缺乏的時候,那妒忌心特別地強,這種人會妒忌心強。為什麼會產生妒忌呢?我在國內最近出了一本書,書名叫《道醫學》,裡面比較詳細地談到了這些問題。在這裡,就簡單地提一下。以後,你們有機會在國內買一本,自已再研究研究。
義德缺乏的時候,做人性格就比較虛偽,而且善辯,好逞強辯論。而且,喜歡在是非中逞能,對人比較刻薄、猜忌。這種人,在健康方面,會因氣惱別人而傷肺,經常出現口舌潰瘍、氣喘咳嗽、咽喉腫痛、,肺癆咯血等呼吸系統疾病。
肺五行屬金,義德又稱為金德。金德為肺臟健康之本,也是上焦調節的一個能量體。肺主皮毛(皮膚、毛髮),金德缺乏的人容易患上很多頑固性皮膚疾病和毛髮的疾患。
義德缺乏的人,在生命的道路上表現得特別吝嗇小氣。在人生際遇上,常常因貪占便宜而成為孤家寡人,朋友很少,形單影隻。相反,義德能量豐厚、義德品格強的人,他就非常快樂,以助人為樂、為本,常常俠肝義膽,助弱扶危,濟安拔險,身周圍常常能聚攏講義氣的朋友,因為他考慮自己少,幫助別人多,所以處善聚緣。這種人,一般處事果斷,不拖泥帶水,因為義德屬金,快刀斬亂麻,有這樣的性格特點。為人排憂解難,就像及時雨一樣。交到這樣義德充沛、義德品格強的人作朋友,也是一種幸福。有這樣的朋友在身邊,那麼對我們的事業、對我們的人生、對家庭,都是個好事。
禮德是養心的。禮德豐厚的人,做事行為光明磊落,因為他的心裡能夠放出光來。這樣的人,他的家庭、親戚,對他都比較尊重,同事、朋友對他也比較尊敬,因為他心地光明磊落,明白道理,不胡攪蠻纏,而且秉規持范,能夠自覺地遵紀守法,知道什麼該干、什麼不該干。判斷力比較強,知道什麼正確、什麼不正確。辦起事來不急不躁,非常沉穩,因為他的心有亮度,產生的心念、意識,不會犯糊塗。所以,這樣的人,在心功能方面有好處。當然,禮德一旦缺乏了,就表現出性情急躁,虛榮愛美,無理爭勝,容易記恨和憎恨別人,這些缺點,實際都是品格能量不足和缺乏造成的。
這些問題,實際上在《道醫學》裡面、在《黃帝內經》裡面都提到過,只是沒有把它歸納總結起來。當我們講生命真相的時候,就得主動把它進行綱領性的掌握。
在健康狀況上也是這樣,由於恨人就傷損心氣,導致五心煩熱,健忘失眠,神志紊亂,甚至還容易患上一些精神顛狂類的疾病。因為五德的品格和能量不足的時候,外邪就容易侵入肌體。
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在國內,有些精神病並不是真正的精神病,完全是別的信息侵入他的體內,道醫學裡面不是有個方法嗎?人體左手有“寸”部脈,神性系統出現異常時,則會在此寸口部位的脈象上反應出來。有一種“壓脈”像,是傳統中醫脈學經典中並未詳細記載的脈象。這種壓脈,卻是診斷患者是否屬於外邪侵入占位的重要臨床指標,很容易就能判斷出是不是招了外邪。禮德品格缺乏、禮德能量缺乏的人,就容易出現這種狀態,容易被外邪侵襲。而且,這類人上焦的氣血容易凝滯,生包長癤,邪火大。
在人生的際遇上,貪求虛榮,逐美粉飾,而難以腳踏實地順利發展。貪求虛榮、虛榮愛美的現象,是中國人很普遍的現象。為什麼中國的貪官這麼多啊?不都是貪圖虛榮嗎?心裡面的禮德品格不足了,就不能稟持規範,不能遵紀守法了。問題都出在每個人的心裡,所以研究傳統文化,都可以找到其病根。
智德養腎。智德生自兩個腎臟裡面。智德豐厚的人,是不會被聲色所迷的,而且能夠虛懷若谷,處下不爭,謙虛柔和,欲淡不貪,處事通達順變,能順應,不拘泥,隨圓就方。要他圓就圓,要他扁就扁,他不硬碰硬,會靈活地調節自己的生存環境和周圍的環境。
如果智德品格缺乏、智德能量缺乏,性格上就會多愁善感,遲鈍愚魯,自尋煩惱,憂慮自生,損己心身。在健康方面,就會過早地產生耳聾耳鳴,腰腿疼痛,陽痿遺精,月經不調,生殖障礙,泌尿系統病變等症狀的疾病。
腎臟五行屬水,智德為腎臟健康之本,腎主骨(骨骼、關節),智德缺乏的人容易患上骨質增生、骨質疏鬆等類疾病。
智德品格缺乏不足、智德能量不足的人,就特別貪戀吃喝,迷戀色慾,亂性敗氣。一命的道路,都將比較坎坷,難以順利。這是因為智德品格和能量不健全的原因造成的,因為腎裡面藏著真氣,藏著先天腎水,是人體最大的發電廠、能量供應站。腎臟一旦出來問題,就會迅速影響到其他四個臟器,都出現問題。
如果先天腎氣,一旦被濫用耗盡,身體的整體素質下降也是比較快的。這裡面的辯證關係,要是展開來講,內容是比較多的。




信德,是忠信誠實。實際,在“十六次第”裡面,就談到了這個忠信的問題。忠信誠實,穩重厚道,寬宏敦實,真誠待人,信念堅定。


像現在我們開會,大家都說中國人不守時,其實說到根子上就是個信德問題。德國人為什麼守時?因為他們的信念、信德還沒有完全丟失。像自然界,月亮幾點升起來、什麼時間隱去,太陽何時升起來、何時落下去,潮水什麼時候漲起來、什麼時間退下去,這裡面都充滿了自然的信德。人體內也天然地具備著這種信德,但被我們的妄志、妄意摧毀了。


所以,信德缺乏的人,就表現得猜忌多疑,疑神疑鬼,而且處事待人蠻橫蠢笨,埋怨他人,無事生非。自己錯了,不認賬,一定要找到一個對象、找到一個理由為自己開脫、辯解。



這樣的人,在健康方面,必定會脾胃損傷,因為胸悶氣脹,所以噯氣吞酸多症狀的胃腸潰瘍疾病,比如像胃潰瘍、胃炎。胃部病患者,多求問一下自己的信德、品格和質量是否下降了?信德缺乏的人,容易氣短、氣虛,腸道系統疾病不容易好,四肢感覺乏力。


脾五行屬土,信德為脾胃健康之本。脾主肌(隨意肌、平滑肌),信德缺乏的人容易氣短虛弱,腹痛吐瀉,四肢乏力。



人無信則不立,心無誠信,謊話騙人而自以為高明,最後落得個孤家寡人,任何事情都難以真正辦好。在生意場中,做的是絶後的生意;在政治上,投機的是最後一把;在交朋友上,交的是最後一個朋友。這都是信德崩潰。



信德是其他四德的基礎,因為它具有承載的功能。一個人的健康也好,人生之路也好,要是沒有信德作為一個基礎存在,那麼仁德是假的、義德也是假的、禮德也是假的、智德也是空的。因為沒有信念、信仰、信德作為支撐,來養育,那一切都是空的。


像道家學說,在觀人的時候,無論是看你的相、看你的手、看你的掌、看你的氣場,還是看你的八字、看你的四柱,都離不開這個東西。像算命瞎子沒什麼本事吧,但是把你的四柱拿來一看,就知道你缺什麼,是缺木還是缺水。他就是根據你生命場的時間點推算出來,用數學的方式找到你將來肯定會患腎病,因為他發現你這個智德缺乏,腎水很容易乾枯,這樣的人泌尿系統、腎臟系統當然容易出問題。你別以為他在瞎說,他不是瞎說,這裡面有個數他掌握了。





像、數、理、氣,是我們掌握生命的一個關鍵。認識人,認識我們生命,用一元象數理氣,通過這個德、通過這個道、通過這個像、通過這個氣,根據五德品格高低在體內的分佈情況,來判斷自己的健康,選擇如何去調節我們的健康。所以我們在認識這個修身和生命健康之間的關係上,只要把這幾點把握住了,並且自己堅持去實踐,就足夠了。




實踐的方法是很多的,最簡單的就是抱著經典反覆地誦讀。心開竅於舌,舌開啟心氣就動,能量就能夠通過口腔進來。古人說:語言可以明白,但是聲音不可不知。就是說,聲音是不可以用文字描述,它是一種能量形態。你自己發出的聲音,受益的是你周圍,受益的是你自己體內。所以,開口用聲音來誦讀經典,受益的絶對是你自己。誦讀道德的文章,教育的是你自己。你自己體內的百分之七十的成分是水,體內的能量就能在這種能量波、聲波之中,得到調節,達到平衡,裡面的善性因子,就能夠更多地產生,獲得根本性的健康。很多的疾病,常常在經典誦讀中常常不藥而癒,不吃藥自己就慢慢好了,很多人覺得奇怪,實際上這裡面就含有這種能量波、聲音波,在我們體內的水中產生了振盪,引起了生物反應和自我調節。





因為西醫的觀點,這幾百年來都是在研究眼睛可以看得到的,對於自身那個看不到的自我調節機制是陌生的,甚至還要用藥物去醫治它、殺滅它、破壞它。但是,在中醫、在我們傳統道醫文化當中,都是扶持它、調用它、促進它,包括中藥、包括各種方法,包括自己的品格和能量,都結合在一起,來進入到生命的一個高級階段。






人生在世,信德為基。是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聖賢之道,也是立身之本。得之者昌,逆之者亡,千萬不可忽視啊!
 
 

小篆“信”,左邊是一個恭敬有禮的人,很有意思的是這個人的腦袋很大,也許就是在表示人腦的思維活動在於“信”吧!信什麼呢?就是右邊的S雙螺旋能量波,即天地的德一能量。也就是誠信天地、誠通道德。


正如熊春錦先生所說:“要對右側的一半敬畏、尊重、感恩。”


“五德的修為必須從信德的忠誠淳樸厚實開始實踐,這一關突不破,一切都是鏡中月,霧裡花。”

 信字的這個真義內涵,後來卻被人們淡化忘卻了。


取而代之的就是“人言為信”的“信”字。仔細想想,如果以一個人說的話為信,也只有歷代皇權獨尊的帝王能做到了。

怪不得這個“信”字流傳至今還如此深受歡迎呢!因為它表達的就是個人私信,唯我意志,左腦意識,沒有道德標準



甲骨文  順受 (低位  放下...)

 




三、解析道家養生觀
1人體性命雙重結構 雙重營養
   道家的養生觀和西方醫學的養生觀是不同的,西方到目前為止全部是外求法所研究出來的生命現象,是靠手術刀,是靠解剖以及生理、化學、物理等等儀器研究出來。但是道家的養生觀呢,他是建立在自己的慧觀、內視裡面得出的真實結論。

   中國民間有句話,“藥王菩薩是玻璃身”,他能夠內觀自己像透明體一樣觀察自己體內,從而採草藥,自己吞服以後,辯經歸藥。那就是說任何一種草藥在他的身體裡面,他吞服以後,歸到哪一條經,進入哪一個髒,入到哪個腑,他都有自己內觀的驗證和認識。



   所以道家在深刻的內觀當中發現人體的性命是雙重結構的,一個是我們有心、有形、有相的肉體、肉身,另一個方面是我們還存在一個看不到的性體系統,以及這個性體系統裡面含的精氣神三大子系統,或者說三大系統、三個子系統。這三個子系統的營養,她們的來源也是各自不同的。就像《黃帝內經》裡面所說:“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也就是說天德——天上降下來的能量,帶德性的品格和德的能量屬性營養的是我們體內的性體系統,也就是俗話所說的體內的“神”,天德養神;而地上呢,這個地球上面有一種能量稱為地氣,是它在養我們的形體,地氣養形。它所滋養的、形成的、成長的、生成的五穀呢,這就是我們通過這個五穀之氣,通過消化系統吸收、轉換,間接地吸收這個地氣。而這種地氣營養是養我們形體的,這樣就分成了兩大營養來源。

   所以,結合到《黃帝內經》以及老子的學說,我們可以看到:這個道德就是人類的精神食糧!我們的精神系統除了需要這個五穀來間接地獲取地氣來養我們的形以外,還有一個就是需要天德的能量來不斷地補充而滋養我們的這個神,營養精神系統。

   我們生命的精神系統和人體的肉身這兩大系統各自需要不同的營養,那麼各自需要的這個營養的來源是不相同的。特別是在肉體系統方面,我們現在對營養的追求已經達到一種顛峰狀態。各種用來養這個肉體的營養特別地豐富,而且非常地細緻,研究到細緻入微的狀態,但是卻未能解決我們的健康問題。相反我們心身的疾病變得多了,人們更加不堪重負了,各種精神障礙,適應自然的能力等等這方面的功能、機能反而退化了。那麼問題發生在哪兒呢?實際上就是因為我們長期沒有高度地去重視我們精神系統的營養,遠離了這個精神系統的營養,所以精神系統的疾病、心靈系統的疾病增多了。神為形主,在這個基礎上,又惡性循環地帶動了我們肉體系統疾病也大大地上升。

   所以道家的養生學說、修真學說當中就非常高度地重視,提出了要“中氣以為和”,要“執兩用中”。既要把握住對我們肉體的營養,同時也要把握住對精神系統的營養,主動地使我們的身體能夠獲得天德的能量和地氣的能量。高度重視人體要直接從自然界獲得天德與地氣的能量進入體內,直接營養生命中的一性一命兩大系統,並且補充體內倉庫庫儲的消耗和不足。所以老子才說“人法地、地法天”,因為人如果能夠直接效法大地的話,而不是單純地依靠五穀來營養我們的肉體,我們命體的健康質量會大大地提升。如果說我們能夠主動獲得天德的能量進入我們體內來養生,那麼我們的精神系統、我們的心理素質、人文素質也會迅速地提升,那麼一性一命就能夠同步地達到一個比較理想的境界和狀態。



2.五德能量對應的人體性格特徵、健康狀況,從而決定人生際遇。

   這個道和德,道是虛無的,我們難以看得到,難以摸得著,那麼德呢,她是一種能量形態,也是一種品格狀態,是我們可以遵循的。因為老子揭示了這個德的“一”,而且這個德呢,隨著人類的離道失德,她又分解成了五大類,那就是仁德、義德、禮德、智德、信德,她又分解成為“五”。這個“一”一分解,德的能量就不斷分解,就分解成了仁、義、禮、智、信。這個仁德呢,又含在我們的肝臟裡面,她是一個無形的能量,而且能夠慧觀的人還能觀察到她就是一種綠色能量。那麼義德就是魄能,這個義德就是金性的能量。這五德在我們體內都是客觀存在的,既存在著品格性,同時具有能量性。只有兩者兼備,才稱之為“品質”。


  









   比如說這個仁德,仁德藏於我們的肝臟之中,在肝內她是一個綠色的能量。如果我們仁德缺乏,那麼我們在性格上就會表現出非常地自傲,容易驕傲;而且容易抗上,對上級領導常常抱有不滿情緒,不服人管;而且常常因為周圍一點小事就產生怒火,發脾氣,容易對別人冷眼相對。那麼這個仁德的能量如果缺乏過多,品格不全以後呢,健康也會出現問題,那也就是說,容易怒氣傷肝。因為這個仁德缺乏以後,經常暴發怒火,就傷到自己肝臟,造成自己肝臟內血鬱氣滯,頭暈眼花,胸悶腹脹。

   由於仁德是支撐我們肝臟健康的一種總能量、一種品格,如果這個東西缺乏的話,那麼我們肝臟的機能呢,就難以支撐。這樣的性格,這樣的狀態,他反映的是仁德品和質的缺乏,由於肝是主筋的,像血管、韌帶,這些筋啊,無論是動脈還是靜脈,以及關節裡的韌帶,實際上都是為肝所主理。這個一缺乏以後呢,那麼人到了中晚年就最容易患腦梗塞、血壓高、腦中風,容易四肢麻木,中風癱瘓。在年青的時候可能還撐得住,但是一到中晚年,這個仁德如果不足,那麼這些疾病必定會容易產生,發病率較高。而且,如果某一個人仁德品質缺乏以後,周圍的人際關係肯定是非常緊張的。因為這樣的人缺乏慈性,不仁慈,常常是橫眉冷對,雙眼露出的光呢,是凶光,而不柔和;身場產生的氣場——也就是能量場,對別人沒有親和力,那麼人際關係就一定緊張。他自己個人的事業的發展那也是困難重重,難以獲得眾人的幫助和輔助。
   如果這個仁德豐厚的人,在我們的健康上,在我們做人上都能體現出來,那就是慈愛、善良,表現出非常地慈祥,愛心特別地豐富,而且行為舉止也很善良。他處事待人就表現出寬容,而且有個忍辱,寬恕和博愛大眾的心靈。舉止行為呢,也中規中矩,比較端莊。他個人的體內環境和體外環境處處都會表現出柔和暢達。這個德分佈在我們肝臟裡面是處在這樣一個仁德是否充沛的狀態,所以說養生呢,你首先要對自己的健康狀態判斷。實際上這個健康狀態,通過自己的出生年、月、日、時四柱就可以判斷自己的先天缺損,所以算命先生說你缺金了,你就補金吧,你缺水了,你就起一個帶水字旁的名字吧。實際上這些都是用的外求法,效果並不是絶佳的,最佳的方法,還是要在我們體內修養。用這個養生,自我內在的養生,去提升自己的品格以及獲得能量,主動獲得能量才能達到最佳的狀態。






   比如說當我們的義德不太豐富的時候,缺乏義德的品格和能量的時候,那麼我們的妒嫉心就比較強,嫉妒心是非常地強。而且做人呢,就表現出兇殘、虛偽、暴戾、逞強,常常逞強而且自己就容易陷在是非中。對人呢,也比較刻薄、殘忍。在健康上,也會因為經常氣惱別人而傷自己的肺,常常容易發生口腔潰瘍、氣喘咳嗽、咽喉腫痛以及肺癆咳血等等呼吸系統的疾病。金德為肺臟的健康之本。由於肺主皮毛,主理我們的皮膚和毛髮,所以金德缺乏的人,就容易患上皮膚疾病和毛髮脫落的現象。當我們體內金德能量缺少的時候,我們的品格不能健全的時候,那麼在生命的道路上,在自己的人生道路當中,我們就表現出比較吝嗇、小氣,待人不大方,斤斤計較,只想占別人的便宜,而形成了獨闖江湖,沒有朋友。因為這種義德缺乏的人,他缺少俠肝義膽,他不能夠幫助別人,只知道從社會上索取,從家庭索取,從朋友當中索取,而不願意付出。

   所以自古以來,這個義德的品格和能量,她就是一個特殊的關鍵,是一個品格當中的是否能夠開創自己生命和事業良好局面的基礎。如果我們這個義德缺乏的話,你肯定就沒有信義,信德也缺乏了,義德也缺乏,仁義等等這些有關於義和義德結合在一起的表現,其他的仁義啊、禮義啊、信義啊,都會同時缺乏,那麼人生也就必然會非常失敗。但是如果我們自己的義德豐厚,品格健全,那麼我們就能助人為樂、主動去助弱扶危、濟安拔困;而且做事都能夠處善聚緣,做事就果斷;就能夠勇於為別人排憂解難,能夠把困難留給自己,而把方便讓給別人,這樣的人他事業就會容易成功。所以在義德的養生方面,我們要關注到我們的體內,觀察到我們的肺,觀察到我們對義德的品格的持守和這個能量的獲得,我們才能夠把義德的品格性和能量性整體地把握住。



   當然,這個禮德呢,在我們的性命當中,在性格方面的表現,如果缺乏的話,缺乏這個品格、缺乏這個能量的時候,那麼常常性情急躁,虛榮愛美,容易無理爭勝,容易記恨和憎恨別人。在健康表現方面呢,這種人經常仇恨別人,肯定有一個能量反饋,實際上恨了別人就傷損了自己的心氣,就導致了五心煩熱,健忘失眠;神志呢,自己的神志容易紊亂,容易患上精神癲狂類的疾病。

   這個禮德為心臟的健康之主。這個心主脈,像血液、體內的液體啊,都是心在主理的。那麼禮德缺乏的人,就容易上焦行氣凝滯,聲音也容易發生變化,發生嘶啞,而且容易生疔長癰。在人的性格方面,這個禮德品格和能量缺乏的人,比較容易貪圖虛榮,逐榮美飾,浮燥而急功近利,而難以腳踏實地,順利地進行發展。

   禮德豐厚的人,禮德品格健全而且禮德能量又豐厚的人表現就是行事光明磊落,比較容易明白道理,而且做人處事中規中矩, 秉持規範,也能自覺地去遵紀守法;辦事、處理事情方面表現出沉穩,不急不躁。他的人生際遇一般都是朋友眾多,因為他禮德品格健全,而且禮德能量豐厚的時候,那麼他就有心靈的光明透發出來,穿透肉體的不可見的生物光。這個光透過自己的心身對周圍的人都有幫助,具有祥和的凝聚性,人們就很容易與他相處,聚集在他的周圍,所以事業容易比較順利地獲得發展。





   智德,主要是指的我們的兩個腎臟裡面含的一種能量。我們現在的這個智德狀態,也就是說我們智德品格和能量這兩個方面嚴重缺乏的時候,就產生了多愁善感,遲鈍愚魯,容易在某一件事上自尋煩惱,常常自己給自己找麻煩,憂慮自生,自己損傷自己的心身而不知不覺。在健康方面,智德不健全,智德能量不豐厚的人最容易產生耳聾、耳鳴、腰腿疼痛、陽痿遺精、生殖障礙、泌尿系統病變等等疾病。智德,她是腎臟的健康之本,再加上腎又主理我們全身的骨骼關節,所以智德品格先天不健全、後天又沒及時補起來,智德能量一缺乏以後,就容易患上骨質增生、骨質疏鬆等等疾病。

   實際上這個智德,缺乏品格和能量缺乏的現象,對於中老年人,都會大大增加疾病的發生率。因為中老年人這個時候體內倉庫裡面貯存的先天腎氣他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如果不想辦法及時地維持她的動態平衡,節制她的損耗,那麼智德能量缺乏產生的疾病都會按期而至,甚至提前了,庫空則病易提前而至。而且智德品格和能量缺乏的人比較容易貪戀吃喝,愛戀美色,而且亂性敗氣,他們的性生活比較混亂,主動去損傷自己的命體而不覺;而且他個人的生命的道路、事業的道路也比較曲折坎坷,難以順利,這都與這個能量和品格都出現下降或本來就缺乏而形成。但是如果說這個品德和品格都比較豐厚的時候,都不缺乏的時候,那麼就不容易被聲色所迷,容易產生虛懷若谷的胸襟,而處下不爭,謙虛柔和,慾望比較平淡,或者具有自律性,不會表現出貪婪。處理事物時能夠冷靜而通達順變。而且這個智德是我們養生的先天之本,要搞好養生,首先就要培養自己腎水裡面的先天元氣。這個能量只有啟動了,並且豐盛了,先天足了,後天才可能充足。我們常常講的養生方法當中,只有一部分人比較高度地重視先天腎水的培養,智德品格的形成以及智德能量的獲取都不太重視。實際上修好這個智德的品格,主動去獲取,調動自己腎裡面的這個元精能量,這是養生的一個絶技,也是一個根本。




   當然,這四個德都是要建立在信德的基礎之上。如果信德缺乏的話,那麼這四德根本就沒辦法去進行實踐、修證,在體內沒辦法去進行。因為這個信德屬土,具有承載的功用,她在五行裡面是分散在五臟裡面的,它負責支撐著仁、義、禮、智這四德的產生、成長、壯大。然而現在呢,整個世界,也就是說這個信德的品格和信德的能量在眾多的人群當中都出現了嚴重的缺乏現象。信德品格和能量一旦缺乏,那麼這個人呢,就容易猜忌多疑,疑神疑鬼。就像我們在家裡,做父母的懷疑子女,做子女的懷疑父母,夫妻之間互相懷疑猜忌。同事之間、領導與下級之間,這個信德一旦缺乏,缺乏信德品格和能量以後,就猜忌多疑,相互容易產生許許多多的矛盾。而且在表現嚴重的時候,就產生由於沒有信德的承載,他的智德也就成了愚蠢,智而無知,智而蠢笨、愚昧,那麼就表現為處理事情常常鬧笑話,南轅北轍。信德缺乏的人,他就容易埋怨他人,錯的都是別人的,對的都是自己的;好的都留給自己,壞的都推給別人。而且信德缺乏的人常常是無事生非,本來沒有那些事的,他只要站在猜忌的角度上,分析的方法,把主觀理由、客觀理由都分析以後,分析得有利於自己而不利於別人。

   信德缺乏的人,在健康上同樣對自己產生一個脾胃緊張,胸悶氣脹,那樣就容易產生噯氣吞酸的這樣一個症狀,胃裡面呢,容易潰瘍,產生胃部的疾病。由於信德是我們體內脾胃的健康之本。而脾胃屬土,它也是後天肉體之本。她(信德)一缺乏,我們消化系統機能就下降,我們消化系統機能一下降,我們從五穀當中攝取地氣的能力也隨之降下來了。所以我們全身的肌肉,無論是隨意肌,還是平滑肌,當這個信德缺乏以後,這樣的人無論是內臟還是四肢,都容易產生氣短虛弱,而且腸胃的蠕動出現症狀,腹痛腹瀉,四肢也容易疲乏。

   信德缺乏的人,他的人生際遇也很糟糕,因為人無信則不立。這個信德屬土,你要做人,你沒有這個信,你站不起來。這樣的人由於心裡面沒有誠信,謊話騙人,常常謊話騙別人,來矇混他人而自以為高明,這樣一來,任何事情也難以真正辦好;朋友是越交越少,自己事業越走越艱難,最後就容易陷在一種衰落和孤家寡人的狀態。而信德豐厚的人,那就非常光明磊落,而且辦事情都中規中矩,他有信德的基礎。他的仁德、他的義德、他的禮德、他的智德都容易存在和發展,那麼他的事業在發展的時候就有厚德載物而支撐著順利發達,無論是用於他自己事業的發展,還是用於他自己的養生修真,他都有這樣一個前提和基礎,這個前提和基礎有了、具備了,那麼其他的四種德性也就容易建立起來。



   這五德的原理,也對應老子在他的五千言當中,在《德道經》第一段當中,他所揭示了的這樣一個原理。談到這個失道,人類的社會發展,他是沿著一個直線下滑的。人類在早期,每個人體內的道德水平是比較高的,在最原始、最早期的人類基本是一個“人即是神,神即是人”的時代。那時候,就是整個地球上、社會上他是一個道治的時代。人類失了道以後才進入了德,“失道而後德”。這德也保持不住了,離道失德以後,才進入了仁,比較仁慈,用仁來治理自己心身、治理社會的某一個時期。“失仁而後義”,這個仁義也保持不住了,那麼才用這個義德來治理自己的心身、身國之中或者社會之內。這個義德也不能保持住了以後,不全了,不容易守住了,這個時候才用禮德來治理自己的身體之內和身體之外的社會和家庭。但是到了禮治,禮德來治理自己身體內和社會的時候呢,這個時候忠信、信德已經非常薄弱了。所以社會的發展到了信德急驟下滑,信仰雪崩,不信天,不信地,不通道,不信德,自創邪信或者什麼也不相信的時候,那麼我們這個道德的基礎欠缺、我們心靈的基礎、信德的土壤完全沙漠化的時候,這個時候,那麼也就亂像叢生。它就出現了混亂,心靈的混亂,身體內環境的混亂,而且家庭當中也會出現混亂,社會當中也會出現混亂。因為這個道呢,你越守不住,下滑到守不住禮德的時候,這個忠信的混亂也就形成了,忠信成了沙漠,信仰厚土沙漠化,承載力喪失,那麼亂就自然會產生了。“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後天智識沒有先天慧智的導向,聰明也就成了愚蠢。因為這個禮她一定要建立在忠信的厚土之上,當這個禮丟失的時候,我們的智識看起來聰明,也只是虛有其表,這一階段的人類已經非常愚蠢,常常辦一些與自然客觀規律相違背的事情,而自以為是,自認為是正確的,只有積累到極限的時候,才會嘗到這其中的苦頭。我們人類的發展,這也正是按照老子所揭示的這樣的順序發展而來,而我們體內的變化呢,也同樣是按照這樣一個階段發展而來。

   我們在歷史上曾經是經歷了三皇五帝、三王、五霸七雄到現在這樣一個過程,由“上德不德”到“上仁無以為”、“上義有以為”、“上禮莫之應”以及到“忠信之泊而亂之首”,而為愚智,而實愚的這樣一個階段。老子在他的五千言當中是以道德的水平為基礎對人類的社會發展階段作了一個大智慧的劃分,也就是六階段劃分,這也是早於馬克思二千多年提出的東方思維模式的社會發展學說。

   當然,人體內也是同樣體現著這樣六個階段,人體內生命發展也是有這六個階段。我們的生命同樣具有一個胎嬰養虛、幼兒養性、少年養正、青年養志、成年養德、老年養福的六個階段。像胎嬰時期呢,就是十月懷胎到三歲這個期間,而幼兒時期是指的四到八歲這個期間,而九歲到十五歲那是我們的少年時期,青年時期是指的十六歲到二十四歲的時期,成人時期指的是二十五歲到五十六歲,老年時期則是指五十七歲以上作為老年時期。那麼我們的生命實際上同樣經歷了這樣一個先天無為的自然發展階段,然後由先天向後天全面轉換的九歲到十五歲這個階段,然後再由十六歲以後純粹地進入了後天的智識當家,先天的真性、我們的本性等等全部被眼、耳、鼻、舌、身、意所牽制、覆蓋,而本性難以萌生出來主宰我們生命的這樣一個時期。所以根據老子的學說來分析我們人類生命發展的階段,掌握這個軌跡。我們已經進入了成年時期也好,老年時期也好,就要注意,特別是成年時期,這是一個急待我們養德的階段。因為作為成年人和老年人,我們先天系統的能量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既使我們具備一些良好的五德品格,但是其中儲存的能量仍然已經急驟下降了,所以在成人時期要注重養這個德。特別是養五德,要仁、義、禮、智、信五德整體地把握住,去進行養護。那麼,這個養護過程呢,如果我們能夠按照我們古代聖人的內觀發現的狀態進行內養,那麼我們才能夠使我們的生命質量、我們的事業仍然處在一個良好的狀態。這個養生實際上就包含著內養外行,內養德品獲德能,外行德善利眾生。只有內部養好了,我們的性命也好,我們行為也好,我們事業也好,才能夠出現一個好的狀態和環境。




   我們在座的,基本上都已經進入了成年時期和老年時期,實際上在成年時期和老年時期當中,這個成年養德、老年養福是我們人生的一個重要任務。所以對這個德的認識,對德的能量性的認識和對德的品格性的認識,我們要從仁、義、禮、智、信上升到唯德唯一,執一為牧,上升到一個高度上去,只有這樣才能夠比較完整地、整體地把握住她。而且人類的整個發展,她也的確是在逐步地下滑,精氣神(我們體內的精氣神)是一個退化的過程。這個精氣神退化的過程無論是在道家的學說、經典,還是佛家的學說、經典,以及西方的《聖經》裡面的記載,實際上都隱晦地或者直接地,或者故事形式地進行了一些說明。

   比如說人類的食慾,我們從顯態的食慾就判斷我們的離道失德,實際就能判斷出來。根據歷史上的記載,人類在食慾上也是經歷了六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無飲無食期”,“人即是神,神即是人”的那個階段,純先天的時代,那就是既不需要飲也不需要食。到了第二個階段呢,就進入了“食地餐天”這樣一個時代。“食地餐天”是指的自己全身的皮膚上面的經絡、穴位、戶牖、門窗都是一種開啟狀態,能夠很自然地吸收天德的能量和地氣的能量,這麼一個人生時期。到後來,就退化到了需要“食漿餐果”期。

   這個“食漿餐果期”,就是說人類第一次開始吃的東西是“地漿”,佛家好像記載的是“地肥”,道家記載的是“地漿”。道生出天地人三才,這三才可以說都是同時出現,但是地球上的水呀、火呀、風呀,特別是這個水的出現是出現得比較晚。當地球還處在岩漿、岩灰的時代的時候,有了水然後就產生了地漿。最早期出現的就是地漿,地漿出現以後,土地有了水,就能生長植物,就出現了這個“餐果期”,果蔬就開始出現。實際上人類到現在還保持著這一個的特性,像我們剛出生的孩子,生下來的嬰幼兒,他們很容易吮吸自己的食指或者拇指頭,這個動作實際上就帶有一種返祖現象。因為人類在最開始開啟自己的後天的口腔和消化系統的時候,是用手沾地漿,用舌頭嘗,嘗一嘗,覺得滋味挺美,就越吃越帶勁,結果就喪失了很多的神通。本來人類是可以平地飛騰的,自從食地漿開始,人類就成了人,再也不能夠完成某一些神通性的行為、大神通的行為,到後來,就進入了“食漿餐果期”。

   “食漿餐果期”以後又出現了,退化到了“食素餐谷期”。當這個水果和蔬菜也滿足不了人類,也就是說水果裡面的地氣能量和蔬菜裡面的地氣能量也不能支撐我們的肉體,人類的肉體正常的生理機能的時候,就進入了食谷,五穀出現。在那個同時呢,火也出現了,就開始食煙火之食,就是說通過火來加工五穀來維持我們命體的功能。但那個時候並沒有吃葷,還是吃素,因為這個時候動物基本上還沒有出現,出現得很遲。因為人類的生物鏈是第一鏈出現,植物的生物鏈是第二鏈出現,第三鏈才出現動物的生物鏈,所以人類有一個自然的食素期。到了後來呢,連五穀通過煙火加工的能量也不足以維持命體的這樣一個正常的生理活動以後,就進入了“以素食為主、而葷腥為輔”的這樣一個飲食結構期,就開始獵殺動物,以動物的肉來進行烹飪。因為動物的肉裡面含有大量的地氣,地氣的能量能夠更高效率地維持我們身體的、肉體的生理功能。這都是由於我們人類逐步在退化,不能夠主動地通過養生或者修真的方法自動地從宇宙自然界去獲得天德的能量以及直接獲得地氣的能量進入體內,支撐我們體內生命的需要,而出現被動退化。

   像到了現代,我們的人類已經退化到了“葷腥為主而素食為輔”,已經顛倒了的這樣一個時期。現在有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很快他就要罵人。像在我們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時候,一年可能也就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一點肉,很多家都是這樣。但是現在呢,是三餐不離肉,餐餐有葷腥。這說明了什麼呢?在這種大量吃葷腥的前提下,我們的身體反而並不是十分健康,反而要依賴動物的肉類來提供能量。因為動物的肉類的確含有更多的地氣,比蔬菜含有更多的地氣能量,人們就需要從這個裡面獲得,轉換這個能量來支持肉體生存和活力,但同樣也表明我們在退化,我們已經不知道如何去養生了。

   這個退化也包括我們的體溫,體內自然溫度的變化。像在最早期,是自燃而溫,那就是“道法自然”,體內心中自燃光明,不知寒暑,能夠超越外界的溫度,不被外界的溫度升降所制約。然後下滑到了“與天地同溫”階段,再滑到“與天地共變”。然後又下滑到了“趨寒避暑”,再又過渡到了“穿衣裹裘”。現在已經到了“空調造溫”,要依賴空調了,離開了空調,將無法正常活動。像在新加坡、馬來西亞這些地方,那裡整個全天的生活全部都在空調環境下,一旦空調一停,人就根本受不了,承受不了,馬上就得生病。實際上這個狀態都是反映出我們體內養生,我們本身的看得到的生理組織結構和看不到的生理組織結構都出現了逐步的退化。

包括色慾也是這樣,古人說:“食色者,性也。”一個食慾與色慾都表現我們的秉性,但其實在人類的最初期他是沒有性慾的,也是逐步地退化。那退化到現在呢,已經從“貪慾重色期”已經退化到了“色慾商業化”時期,同樣是反映人類的道德淪喪,連性慾這麼一個人類的秉性當中的生理也商業化了。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我們國內,這個現象都已經嚴重地出現。所以說要想改變這個狀態,真正使人的心靈健康、身體健康,家庭和社會都能夠走上一條正軌,那就必須要從每個人的精氣神方面去扭轉。每個人都注意了從內部去扭轉,那麼家庭也就和諧了。身內和諧了,家庭才能和諧;身內不和諧,人與人之間也不和諧,家庭也不能和諧,社會也不和諧。所以我們在討論這個養生問題當中,這些理論、基本的理論架構我們必須要真正地去掌握。只有掌握了這些,我們才能夠比較有的放矢地去認識如何將我們體內的這個五德能量、精氣神確保到一個健康的域值水平,或者說延緩她的退化衰微,使我們體內的平衡處在一種動態的自我調節當中。

!


   我們養生要養什麼呢?實際上這個“養”字在《說文》當中就指出了:“養,供養。”供養,它有供養、撫育、養護的這樣一個意思。在《禮記·郊特牲》這部書當中說:“凡食養陰氣也,凡飲養陽氣也。”這也就是說這個“養”分為食和飲兩種方式。凡是從口腔裡面進食五穀的食品,它所營養的就是命體內的陰氣,實際上就是滋養我們的七魄;而凡是飲服液體、氣體,這個飲,指的通過我們的穴位、鼻腔、體表來飲服這個五德能量,那就是滋養體內的陽氣。實際上現在我們的食慾、飲食呢,都基本是“養陰不養陽”,即使養點陽呢,也是“虛養”,是陰火,養了陰火,養了陰精,沒有養真陽。養真陽非得要通過宇宙自然中的德來進行營養。

   這個古代的飲字是含有多重的意思,你像明代的無名氏,他有一篇《破天陣》當中就講過:“黃冠鶴氅,息氣養神,導咽還丹,飲風餐露。”他在這個地方說的飲氣。飲風餐露就形容那些有質而無形、肉眼不可見的無形的能量物質,用這些能量物質來進入自己的體內來養自己的精神系統。

   這個“養”字在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當中,歷來就分為養心、養神和養形這三大領域。而養生的“生”呢,這個“生”它又分為化生、益生和自生。這個化生、益生和自生在老子的《德道經》當中,它有一篇這個《生死》,那裡面講得比較詳細。我們這個養心,它的主帥性連接起了性和命兩大系統。我們的脖子以上是屬於性區,神的活動區、工作區,而我們小腹這個區域就是我們的命體的主要工作區。這一性一命如果我們不養心,不修這個心,心中的光明不透發出來,只是後天的能量和品格,先天不透發,禮德不光明,那麼性命始終由於這個人心在我們胸腔中的阻隔,形成一座大山,那麼性和命一輩子可能難以見面。因為它在中間隔斷了,人心隔斷性命兩重天。也就是說人心如大山,隔在性命間,性命難歸一,養生也枉然。也就是說人心不能夠修成道德之心,人心不退後,我們先天的真性不進行求證出來,那麼上面的性、下面的命它就難以結合。什麼還丹,玉液還丹、金液還丹那都是空的,也可能就是假烹假煉一生,這個養生和修真就是空的。而性命這兩大系統,我們小腹腔裡面的能量、腎氣的能量主宰的是我們的形體,我們的大腦和我們心靈當中的能量它又主宰著我們的精神系統。所以將三修一化,也就是說修心、修性、練命以及化因整體把握住,那才能夠比較整體地把握住這個養生之道。

   只有養好了你才能夠“生”,這個“生”它是化生,因為道與德它是化生下來的,一層層地化生,“道生之而德畜之”,任何物質都是道所化生。要想養好生,那麼你就要掌握道和德的化生機理、機制,使這個“道生之,德畜之”在我們的體內也同時完整地表現出來。然而要進入到“道生之,德畜之”在我們體內出現,使養生能夠進入理想境界的話,那麼就要修無心無意、無私無慾,也就是老子所強調的“見素抱朴,少私而寡慾,絶學無憂”。這個“見素抱朴”和“少私寡慾”可以說是老子養生學說以及修真學說的靈魂,是關鍵,她是一部絶學。就這麼幾個字,可以說就這麼十來個字吧,就概括了老子的思想。我們如何去“見素”,“素”是什麼?怎麼樣去“見”?如何去“抱”,“抱”的是什麼?這個“樸”,它的內涵是什麼?怎麼去實踐在我們身心內,實現少私而寡慾?在家庭當中,在社會當中,將我們的私心貪慾制約在天道規律的允許值以內。並不是說你不要有慾望,不要完全沒有私,因為有了肉體,你就一定產生欲,產生私。只是要像老子所提倡的“少私而寡慾”,控制在允許值之內。道德的允許值之內,不要超過了,一過了你就損耗自己,就敗喪自己的性和命。掌握了道的化生、德的蓄養,我們才能在內身國實行這個養生的正確方向。

   這個“益生”,就是利益眾生,利益我們的生命。因為這個天德能量的下降,地氣的能量的上升,產生的這個陰陽交合,生成能量,她都是利益萬物而不利己的。人類就應該主動去效法天地的這種無私品格,這種品格當我們具備以後,那麼同樣也會像天地那樣,體內的天地也會交泰,自然地升降。如果我們不效法、不學習、不倣傚天地的這種“天德能量下降,地氣能量上升”,在體內不倣傚,那麼養生也就是個空的。沒有真實的物質在體內運行、升降,那麼你就不可能滋養自己的心肝脾腎肺,營養自己體內的有形和無形的生理組織結構系統。

   所謂“自生”,也就是指的萬物陰陽的交匯、人類男女的交媾。這個“自生”,它是一個順生的、敗喪自己精氣神的一個路徑。“少私寡慾”就是克制這個自生順行的一種方法。不要過度地擴張私有的利己,不要在利己逞欲的基礎之上,過度地、明顯地表現出來。因為我們體內這個兩大系統,這個精氣神,可以說是一個看不到的,完全肉眼難以看到的系統。我們現在很多人研究中醫,研究《黃帝內經》,都喜歡用西醫的觀點去權衡中醫的傳統觀念,但可惜,中醫傳統理論和方法當中所觀察的,全部都是自己的慧觀所得,並不是解剖學所得。實際上連五行的位置、五臟的位置都不相同。道家學說裡面,根本就不同,就跟解剖學上的位置是不相同的。

   你比如說,西醫解剖學裡,你的心臟在左側的胸腔,但是自己內觀自己的心的時候,卻恰恰是她的場、她的“影子”的確是在自己胸腔的正中央。她裡面有靈台,有七竅,有三毛,但是這個解剖當中你看不到。因為我也是學骨外科的,這個解剖手術,除了這個移植手術沒做過以外,其他的手術我都做過,通過觀察,在解剖上都很瞭解。所以,這個西醫的觀點和我們中醫的觀點它是在兩個不同的概念上。我們在觀察自己的心的時候,也是這樣,觀察五臟位置的時候,同樣是這樣。你像很多的人說中醫說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說這個肝臟在左邊那是胡說八道。那並不是胡說八道,像我有個德國朋友,今天已經一起來了。他在自己實踐當中呼喚自己肝臟的三魂的時候,胎光啊,幽精啊,他在呼的時候,啪,在自己的身體的左側的確出現了肝,那說明古人講的是正確的。因為中國的《黃帝內經》也好,生命科學、修真、養生等等知識也好,它全部是一個內證、內觀到的真實,它不是解剖學上肉眼所觀的,而是自己對自己體內真實的觀察。他就能夠在呼這個胎光、爽靈、幽精這三個名字的時候,發現怎麼不在右側的肝臟裡面,而是在左側的肋脊區裡面。甚至還有一位實踐者,他也在肝內發現了龍,這不就正是“左青龍”這個青龍?所以我們不要輕易推翻古人深度深刻內觀所獲得的真知灼見,也不能片面地用西方解剖學外求法所驗證的、所謂侷限性的科學理論來評判傳統文化當中的真知灼見。

   這個“精氣神”,她都是客觀存在。所謂的“精”,它是以一種有質而無形的能量形式,並且能夠轉換成為支撐我們性和命兩大系統生命活動的這樣的一個物質形式存在。而這個“氣”呢,也是這樣。它與精的轉化、昇華,上可以養神,下可以化精。而這個“神”呢,她包含了三魂七魄以及五臟之神,甚至還包括我們在養生和修真過程當中能夠重新誕生、培養出的一些有質而在另一度空間也有形的生命。所以,我們在如何把握體內的精氣神能夠達到一個理想狀態,實現一種高質量的養生的時候,就一定要用完整的五德能量去聚合她。

   道家不是有一種說法嗎?“攢簇五行,和合四象”。很多的人呢,就在那里根據傳統丹經裡面的理論求證,在那裡攢著氣在肚臍眼後邊集中,集中以後呢,產生不了物質。為什麼產生不了物質?就是因為慧通德。所謂“攢簇五行”,你非得要把心肝脾腎肺裡面的真陽——仁德、義德、禮德、智德、信德的能量聚在裡面,她才能夠攢簇五行。如果你僅把裡面的陰木、陰火、陰土、陰金、陰水聚在一起,或者陰陽滲雜地聚在一起,那麼所攢簇只是不倫不類的這個陰,根本不是一個正確的養生方法,四象也就更不可能高質量地出現。那麼只有高度重視了這個德性的匯聚、品格的培養,這些陽性能量頻率相同了,我們體內本身這個能量物質,她的品格相同了,頻率就容易與宇宙大環境的能量相共振。這個頻率就像調頻道一樣,你調到這個頻道符合了,品格上相符合了,那麼能量自然諧振而進入我們的心肝脾腎肺,從而使仁德、義德、禮德、土德、水德比較完整地在體內聚集。

   這個“攢簇五行”,通過修德,實踐德,學會做人,做賢人,有了道德品格和道德行為以後,這樣的人他的攢簇五行很容易實現。那麼“和合四象”,卻有些難的,這就是要靠師傳。“和合四象”要靠師傳,要老師告訴你如何擒制龜。,要先喚龜,再來調蛇,龜蛇靜,那麼四象當中的玄武就出現。所以我們在討論這個五德和我們體內的精氣神,如何去實現這個隱顯合參,德功並舉,比較理想的養生的時候,我們要多注意最根本的、最基礎的一些內容的提升,比較完整地把握住它,那麼常常就是我們的一個捷徑。




四、黃帝形名學說和老子雙可教育在臨床治療和學習實踐上的應用實例


   我們剛才已經分析了,我們人呢,基本上就是心、性、命這三大塊兒。心把握住了修德,那麼就要注意命體和性體系統。這個命體系統和性體系統如何去求證,包括這個修心,實際上在古代的話,也就是說在漢代以前這都不是什麼秘密,談得比較多,包括這個帛書《老子》裡面都記載著,很容易解答。你像現代人通過通行本的老子五千言(《道德經》)來研究養生的方法論,研究不出來,因為漢代把她改了,他把關鍵的句子給修訂了,漢儒他們怕你道家的這些真東西在社會上流傳,影響到儒學的唯我獨尊,所以進行了篡改。

   但是帛書當中卻還保留了原貌,這個在道篇第一章裡面就可以看出。道家是常常用隱喻藏訣的方法來研究養生和修真的一些方法,把它作為文字記錄下來,以待後來人、有緣人、有悟性的人來進行解讀;或通過師傳一代代傳遞下來,是不會非常輕易地直白地透露出去,對人言說、透露的一般不是關鍵性部分。但是,帛書甲本《老子》裡面,可以說她是比較接近原著的。其中帛書道篇的第一篇,“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這一篇裡面,由於後來的人篡改了,把後面原來那個“噭”字,將這個口字旁改成了雙人旁,所以後代的人就不能夠發現隱喻藏訣的奧妙。再加上漢字呢,現代的人研究漢字,他常常研究詞,不像古人那樣研究字。古代的文言文是要逐字研究,每個字都要深入研究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且每個字它還有本義、衍生義、擴展義、象形義等等很複雜的一些意藴在裡面。由於漢代人將這個“噭”換成了雙人旁,所以很多人就不知道道傢俱備著一個非常簡易而最有效的養生和修真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雙可”——“可非恆道也,可非恆名也”的方法。

   這個“可”字呢,現代人不知道它的本義,不從字的本義上去解釋,但是老子他在帛書當中,他就是使用本義,因為後面運還用了口字旁的這個“噭”,它就是對“可”的一種回應。因為這個“噭”的本義,它只有一種意思:對呼喚的回應,稱之為“噭”。而“可”呢,這個“可”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可”就是古人站在神案之前非常恭敬地開口誦讀、吟唱,這是“可”的本義,而不是“可以”的意思。所以老子在這裡說:“道可道,非恆道”,就是說:“道,通過誦讀通於大道的經典可以感格,可以進入這個道可道。”“非恆道”,就是你誦讀的內容一定要是能夠穿透太極圖當中陰陽魚雙重線的這個絃線障礙的“經”,而不是常人沒有修煉過、沒有實踐過的不能通達於大道所書寫的假“經”。當然,一般不能通於大道的只能稱之為“書”啊,或者“典”啊,它都達不到“經”的這個名稱。後來有些人把那些不能夠包羅陰陽、自由穿越太極絃線陰陽障礙的人的著作,恭維地稱之為“經”,那是錯誤的,真正的“經”它一定是穿越陰陽障礙的。你像世界上最著名的經典,歐州、整個西方世界它有一部《聖經》,伊斯蘭地區有一本《古蘭經》,印度東傳中國,它有大量的佛經,而中國的道家本身就有《易經》、《黃帝四經》、《黃帝內經》、《老子·德道經》。那就是說,你誦讀的經一定要是這一類的經,那才叫“可非恆道”。

   那麼,“可非恆名”是什麼意思呢?“可非恆名”這個“名”也是要從這個“名”字,這一個字,獨立的字上來分析,才能讀通。



   這個“名”,從口從夕,上面是一個夕陽西下的“夕”,下面是一個“口”。這個“夕”呢,那就是指的夜晚伸手不見五指,對面走來了以後,開口自名,自己報自己的姓名,這才叫“名”。那麼我們體內,大家現在都知道,你不養生,你不修真,你不在身內求證大道的人,你說你這個人體內還有生命,他根本不相信,為什麼不相信呢?他看不到啊!這也正是老子在這裡說的“名可名也,非恆名也”。就是讓你呼喚那些你暫時看不到的生命,呼喚她們的名字,那麼這就可以進入大道。就這麼簡單的兩種方法:可非恆道,可非恆名也。

   那麼這個“非恆名”實際上就包括了我們剛才所講的,已經提到的。我們體內含有眾多的非恆名,比如說肝臟裡面就藏著三魂,稱之為“胎光、爽靈、幽精”,而我們的體內的上、中、下三焦,整個肉體上又分佈著七魄在主宰著我們肉體的工作。其中像屍狗、伏矢、雀陰、容賊、非毒、除穢、臭肺這麼七魄都實際上存在於我們體內,我們只是既不知道她的名,也沒觀到她的形,但是《黃帝四經》當中揭示了:只要你知道了這個名,你呼喚這個名,他就能夠顯形,無所遁跡匿行跡。就是說你呼喚這些非恆名的生命,只要你到位了,經常呼喚,她就沒辦法逃遁行跡,最後還是會顯示出來。這一點,許多的實踐者——就是按照誦讀《老子·德道經》的人,他們在實踐的過程當中的確都觀察到了。而且我也發現無論是國內的,還是歐州人,還是東南亞、新加坡、馬來西亞的人,他們所觀察到的都剛好與我們古代的先師先聖們所描述的完全一致,沒有差別。更不是因為他是洋人而不存在,並不因為他們是馬來西亞的土著人而不一樣。這說明我們祖先在觀察這些非恆名的時候,他們的觀察的確是破了這個“冥不相見”,而實現了體內的清楚的觀察。所以我們在掌握這個養生,甚至修真系統大系統論的時候,要高度地去重視這一個“雙可”的方法。

   因為“可非恆名”呢,這兩種你注意去觀其眇,觀其噭,注意聆聽她的呼應。包括很多的兒童,實踐一週到半個月都出現了,自己觀察得到,而且還批評做父母的說:“你體內的這個非恆名的七魄或者這個三魂已經對你有意見了,你沒有主動給他們提供能量。”這樣的事例都有提供上來反映給我的。兒童常常能夠非常迅速見到自己的非恆名的生命,而成人常常需要更長的時間。但是老子所提出來的這個“可非恆道,可非恆名”的雙可教育的方法,的確是道德文化“修之身,其德乃真”的一個重要的、簡便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因為你只要去做,你去可這個非恆道的經典,那麼大量的天德地氣能量能夠迅速地進入我們的身國內環境,幫助我們養生,提升我們心、性、命,甚至幫助我們化解歷史上攜帶的一些孽因的阻力。這個共鳴的現象,以及幫助我們確立道德品格的功用,是在誦讀的過程當中,反覆誦讀,堅持誦讀過程當中,就能夠產生。




   當我們觀眇、觀噭,這個“眇”呢,又是指的我們一定要進入松、靜、自然的狀態,要垂簾。這個“眇”,它不是現代字典上解釋的:一個眼睛睜著稱之為眇。這個“眇”,在古代就是指的你的眼睛不要完全睜開,你的雙目稍稍地留上一條線。它有這個意義在裡面,就是“垂簾”的意思,就是指高度重視觀內。誦讀經典的時候,你要觀內,呼名的時候你要觀內,這就叫“觀眇”。

   觀噭呢,那就是可以聽到她們的回應,看到她們的回應。當然,這個“觀”,它本身就要從這個灌木叢的狀態,拔草尋蛇。你要從後天的智識蜂擁紛紜、紛雜的、雜念紛起的這種狀態把自己調整到平靜、寧靜、安靜,甚至靜定的狀態,那就自然見到。這就是“觀”,“觀其噭”。而且在誦讀以及呼名的時候,我們要注意自己主動去音聲相合。因為舌頭,心開竅於舌,我們舌頭一動,心竅就打開,有利於我們的心臟裡面直接從經典當中獲取能量。這種能量從舌頭的竅進入我們的體內,就產生於反覆地、持久地進行誦讀。當然,這個經典誦讀在中國歷史上是中國教育的一大特色,在民國年間才完全取消。在明代的時候,由於只誦“書”,不誦經,使效果驟減,到了民國建年以後,就連誦讀書的這個教學安排也取消了。所以,近百年來,經典誦讀在中國基本上消失了,是近十年以來才逐步地恢復起來。

   實際上,中國如果能長期一直保持著通過可非恆道經典方式,就會使人能夠接近,感而遂通,明白大道。這點在宗教裡面保持得比較好。你像佛家長期堅持著經典誦讀,誦經,道家也保持著。但是道家呢,卻並沒有將老子的《德道經》作為重要的經典來進行誦讀,常常只做明宋以來傳下來的早晚課而已,還是有所丟失,對傳統誦經方法當中把握點有所丟失。實際上,在唐代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在漢代的歷史、文物考證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那就是說誦讀《老子·德道經》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個重要的教育方法。不僅僅是道教內部的一個關鍵性的教育方法,而且當誦讀《老子》——無論是通行本也好,還是原著也好,她在歷史上都曾經創造過輝煌。你比如說漢朝的文景之治,它就得力於全民誦讀,在皇宮內要求官宦都誦讀老子五千言。在唐代也是這樣,貞觀之治以及開元盛世,這些時期都創造過真正的精神和物質這兩大文明,在歷史上創下了碩果,使世界各國的人都稱道我們中華的文明。這也說明經典誦讀,直接可非恆道經典,可非恆名這個系統,她既是教育系統當中應當發掘的一個寶貴文化遺產,同時也是養生和修真系統當中應當進行實踐的一個瑰寶。

   當然在具體的細節上,我們東方特別注意“音聲相合”,西方不具備這個特點,因為西方過早地就進入了外求法。你像西方教堂上掛的大鐘,它就敲裡面,不像中國到現在還保持著“聲是聲,音是音”。敲打的鐘呢,是敲打鐘皮的時候產生聲,而在空裡面產生音,達到一種音聲相合。




  


   那麼經典誦讀呢,就要求強調這一點。在你口裡誦出聲的時候,你要注意觀察你體內的空,空裡面產生的音,你只要留心觀察了,比如說顱腦腔,腔裡面是空,胸腔裡面同樣有空,哪怕我現在在說話的時候,我都能夠明確感覺到我的三腔裡面的振動。這是因為以前形成了習慣,自己去注意觀察自己內部的音。當這個音能夠產生的時候,它的震盪力,就是像現在科學所說的什麼次聲波、微波。這些東西都能夠直接進入到你的細胞內,作用於自己的細胞內的DNA的雙螺旋結構,使它發生一種共鳴。而當你講的內容是善性的,是有德的能量,而不是咒罵、不是仇恨的內容的時候,它就是良性能量的諧振,反而有助於健康,不會引起你的疲勞。當然你去吵嘴,你去咒罵,你去仇恨,講那些邪的內容、污濁的內容的時候,那同樣也是在損傷自己。所以道家、佛家都說,你咒罵別人的時候,等於在咒罵自己,你仇恨別人的時候,同時在仇恨著自己。這實際上都有一個音聲相和的原理。所以通過可非恆道的經典,上善治自己的體內,去覓到這個音,那麼效果就會事半功倍,達到音聲相和。

   黃帝的形名學說和老子的雙可教育法,實際上我們作為養生者也好,作為修真者、實踐者也好,都可以在實踐當中加以運用,包括運用到我們的身體之內,作為醫生也可以應用到臨床。這樣的事例,像我,包括在國內也支持很多的學校進行經典誦讀。從胎嬰養虛,也就是說從懷胎那一刻開始,就開始進行雙可教育,直到他出生,有很多的實踐者的確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從胎嬰養虛到三歲這方面統計上來的事例的話,他們的智慧水平、孩子們的聰明程度以及對外界自然反應的能力,都相應比那些不進行雙可教育的孩子要敏鋭得多,這方面都有些統計。






   那麼對於少年以及青年,包括應屆高中畢業生考大學,這個在甘肅有一個地方,它有一所學校,有一個班堅持了兩年。到畢業考試的時候,只有一個人因為發生了意外,休學,沒有考取大學以外,其他的這一個班的所有同學都考取了,考取了全國各地的大學。而且這一個班整整堅持了兩年,在那麼繁重的高考,應付高考的情況下,他們都堅持早上十五分鐘,晚上十五分鐘誦讀。就是可非恆道雙一章——就是道篇第一章和德篇第一章,來獲得大量的能量來滋養自己的精神系統。這批學生畢業以後,很多學生仍然在堅持著實踐,從而保持著旺盛的精神來應對新的生活。

   我們在德國也是這樣,德國人雖然說不認識中國字,但是他們可以通過拼音來進行誦讀。我呢,也從來不跟他們講解,像這樣講解每一句話的意思,每一個字的意思都沒有進行講解。但是他們由於生活在西方,西方屬金,由肺所主,肺主皮毛,所以他們的感應系統特別地敏感。這一點挺有意思,你像在我們中國,你用針灸治療一個病人呢,你要講究提呀、插呀、捻呀、轉呀,什麼龍搖頭呀,虎擺尾呀,手法呀,捻轉呀,也就是全套都上,他還不見得有什麼感覺。但是在西方呢,無論是在英國,在德國,在法國,他們可能由於生活在西方,肺主皮毛,他們特別敏感。針灸啊,你紮下去,你再也不用動了,你不能動,因為他太敏感了。特別是我們的手上,由於手心已經練開了,手指頭穴位已經練開了,那麼,這個能量自然地隨著針柄就下去了。你要再一轉的話,根本受不了,你一紮下去,他馬上就像全身通電一樣,他覺得很多的能量就進入了他的體內。所以只要用手捫一捫,使他體內的病氣順著這個針柄能夠透到他的體外。這樣排放半個小時左右,然後你又掉轉一下,翻轉一下,使外面的能量能夠順著針柄進入體內,效果特別好。不像在國內,要一天扎一次,紮上一個療程、兩個療程才能見效。在他們身上,像我的病人,基本上都是排著隊,預約著,要是每天都去扎針,簡直要把人累死。那麼他們一個星期扎一次就行,效果就出來了,大部分病人扎三次就治好了。當然這裡面還有其他的一些因素,但是我分析這個原因的話,就是說我們在運用我們自己的養生和古代傳統文化的方法把它結合的時候,無論在什麼地方,效果都是非常好的。

   你像還有一位我們的華僑,他原來是在外交部的,到那面去了以後,他離開外交部,後來就改行了,自己創業。他來到北京做生意的時候,患上了壞死性肝炎,整個肝臟壞死,他急匆匆地就趕回德國,結果醫院要給他換肝。因為他的轉氨酶啊,整個肝臟的指標已經達到了極限,整個人就像一個黃皮的桔子一樣,轉氨酶相當高。當然他也只是打了一個電話向我求救,在電話當中,給他說了一下,並且給他用口頭的方法開了個方子。他本來是準備星期一換肝,決定換肝,星期五給我打的電話,我說:“那正好,醫院這兩天要休息,你先吃上三副藥,然後運用中國傳統的方法,你好好地悔悔過,只要這一點你肯配合,無論是你在服藥,還是你在誦經的過程當中。”那個時候他挺乖,馬上就接受了誦讀經典,就讓他誦雙一章。結果他夢裡就出現了一些現象,就看到了一些圖象。這個圖象展開來才知道,有一個很多腳的章魚從他的肝臟裡面伸出很多的手臂吸附在他全身所有的器官當中,攝取能量。結果他看到夢裡的像,馬上就把雙一章一誦讀誦讀,就看到章魚的吸盤全部地脫落、萎縮,掉了下來。

   他這麼一做,出現圖象以後,說明他這個病就有轉機了。再加上藥物的配合使用,他緊接著就觀察到自己從一個石頭的棺材裡面爬出來,這一爬起來以後,穿過一個隧道,又重新回到有光明的地方。結果星期一,他一檢查,轉氨酶指數,肝臟的一些生理指標迅速地就下滑了,基本上接近了正常值高一點。醫生就感到非常奇怪,已經壞死了,大面積壞死,為什麼短短兩天多一點的時間能夠恢復呢?實際上就是說他的治療抓住了本因。是本因的轉化帶動了內因和外因產生超常的治療作用。

   因為這個疾病呢,自古以來道醫學和傳統中醫學以及現代的西醫學,它是有差別的。最原始的古代的道醫學,它遇到一個疾病的時候,它一定要分析它的本因,然後才是內因,最後才是外因。當我們能夠在自己的養生過程當中,在自己身體調理過程當中,如果能夠真正地抓住本因,來解套,來解除,把它化解掉,那麼內因和外因很快就起了變化,很輕鬆就能達到一個健康的狀態。但是如果我們沒有直接抓住本因的解決的時候,僅僅靠外因起作用,內因不響應,那麼過程就非常長,而且效果也比較差了。正是抓住了本因,所以這個肝壞死病人,他的肝硬化就好了。

   在這期間呢,他還因為這個心臟的問題,也是需要搭橋來解決心肌梗塞的問題。結果也是在誦讀的過程當中,他就內觀到了自己心臟裡面有一條蟲。這條蟲的圖像一展現以後,他馬上就回憶到他在二十多年前在北京的一個山上曾經的確是看到這樣一條蟲,並且用石頭把這條蟲砸死。他馬上就懺悔,進行了一種悔過,並且承諾和許諾,“再回到北京以後,我一定要到當時的那個地方再次跟你賠禮道歉,並且將我誦讀經典的能量奉獻給你,使你獲得這個能量,得到一個很好的安置。”結果他心絞痛就沒了,消失了。今年的九月份還是八月份,他還請我過去講課去,在他們的科隆那個地方講學,他非常感激。實際上這很簡單,也就是說通過雙可的實踐,他進行了自救。如果他自己不啟動他自己的內在的這個修養,不去聽話進行正確的養生,不用這個雙可的方法啟動自己的心、性、命三大系統,那麼僅靠我的幫助也不見得有那麼好的效果。所以,我們在許許多多的這樣的很多的事例的現實當中,都同步地觀察到運用這個雙可教育方法既能夠幫助我們自己,同時也能幫助別人。而且這個可非恆名的方法對現代人來說,對現代中國人來說,我覺得是比較重要的。



道法自然 和諧養生——從黃老學說談道家養生







五德是不同質性的生命能量

五德是不同質性的生命能量,德的強弱、旺衰、清濁,須臾不可分離地同時決定著人類心身兩大系統的健康。

道德對人而言,如魚之在水,離水則魚死,離德則人亡。

五德的缺失不全,每個人皆有主次之別,依缺失較重的陽五行,以定其主要心性特徵。
自我剖析時,應當注意五行錯綜的特點,明主次、辨輕重,依照五德陽五行的象數理無解析和修養補充其不全。
五德的缺失,應參照五行的生剋原理進行綜合分析,注意整體把握綱與目之間的辯證關係。
五德的修補,關鍵在自心。外部道德環境對內道德環境的影響力和作用力,不容忽視。家中道德環境優劣和社會道德環境的好壞,對內環境道德修養的清五陰,具有明顯的作用力。
德能是道性的外顯,她在以能量為表現形態時,分為五大形態元素,這就是木炁態的仁德、金炁態的義德、火炁態的禮德、水炁態的智德、土炁態的信德。



木、金、火、水、土這五大光炁態元素,簡稱五行。五行之中又分陰陽,陽性的,稱之為“陽五行”,是五清陽正炁;陰性的,稱之為“陰五行”,是五濁陰邪(病)氣。

五種德能元素能量,分別支撐著人體五臟系統的生理功能。

陽木性的仁德,對應於肝臟;陽金性的義德,對應於肺臟;陽火性的禮德,對應於心臟;陽水性的智德,對應於腎臟;陽土性的信德,對應於脾臟。
五種德能元素,共同構成人體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

一、仁德能量狀態:
1、仁德豐厚:
性格特點:仁德能量充沛的人,必然仁慈柔容,至善無惡,寬容忍辱,柔和暢達,舉止端正,慈懷虛心,博愛萬物,主意合德,能立萬物。
體證表現:雙目有神,慈眉善目,筋柔形舒。
2、仁德缺損:
能量缺損特點:仁德能量缺失、不足或敗喪的人,陽甲木的仁德不足,必然導致陰乙木的濁氣過盛。
命運際遇特點:仁德缺失的人,易過喜生悲,魂易游出體外,缺乏善良同情心,魂性易蕩,元性蒙塵,貌無和氣,與人不善。
學習、事業、工作等常敗於狂躁,易於遭受各種磨難。
為人缺陷:在做人行事上,常常無端嗆人,自傲抗上,不服人管,怒氣常生,白眼冷對。
病理缺陷:由於怒氣內生,損己傷人。由於怒氣傷肝,仁德缺失的人易造成體內氣滯血瘀、頭暈眼花、四肢麻木、胸悶腹脹、耳鳴牙痛、癱瘓中風等病變。


二、禮德能量狀態:
1、禮德豐厚:
性格特點:禮德能量充沛的人,必然明理識法,禮德明亮,光明圓通,秉規持范,明白道理,不爭不燥,不惑不迷,知時達物,能化萬物,不為物拘。
體證表現:印堂明亮,神足少疲,行為端正。
2、禮德缺損:
德能缺損特點:禮德能量缺失、不足或敗喪的人,丙陽火的禮德能量不足,必然導致丁陰火的濁氣過盛。
命運際遇特點:禮德缺失的人,易過於樂逸而損心,陰我心神的意識主宰內境,陽我心的正覺思識難有立錐之地,貪慾追求心盛,魄易外游,元神狂傲,貪視邪物。
學習、事業、工作上常敗於猶豫,易遭受各種心靈的痛苦。
為人缺陷:在做人行事上,常常無端仇恨別人,性情急躁,無理爭勝,虛榮愛美,貪求華飾,逐美虛榮,記恨憎人。
病理缺陷:由於恨人傷心,禮德缺失的人易造成神志紊亂,失眠癲狂、五心煩熱、忡悸健忘、上焦氣滯、音啞疔瘡等疾病。




三、信德能量狀態:
1、信德豐厚:
性格特點:信德能量充沛的人,必然誠信因果,信德無疑,忠信誠實,穩重厚道,寬宏敦實,篤信不疑,忠一不二,重視因果,能容能化,能生萬物。
體證表現:齒堅唇紅,形無贅肉,身輕體健。
2、信德缺損:
德能缺損特點:信德能量缺失、不足或敗喪的人,陽戊土的信德能量不足,陰土的己土濁氣過盛。
命運際遇特點:信德不足,使人私心貪慾過盛,頭腦中妄意貪念頻生,神易狂,元炁不足,意邪想,易被外表現象所矇蔽。
學習、事業、工作常敗於亂作為,自尋受累。
為人缺陷:做人行事上,心無誠信,常欺騙別人,妄語生業。心理上猜忌多疑,蠢笨蠻橫,疑神疑鬼,埋怨人非,責備他人。
病理缺陷:由於怨人傷脾胃,信德缺失的人容易造成消化系統的病變:胸悶腹脹,噯氣吞酸,胃腸潰瘍,腹痛吐瀉,虛弱氣短。



四、義德能量狀態:
1、義德豐厚:
性格特點:義德能量充沛的人,必然善待萬物,義德道情,濟安拔危,助人為樂,處善聚緣,助弱扶危,果斷有力,利生捨己,排憂解難,扶生萬物。
體證表現:氣無促喘,中嶽黃明,膚澤柔潤。
2、義德缺損:
德能缺損特點:義德能量缺失、不足或敗喪的人,陽庚金的義德不足,陰辛金濁氣必然過盛。
命運際遇特點:這種人,易生無名怒氣,鬼魄困繞,容易犯下惡行胡為,志向容易退轉,元情缺乏,待人常言不由衷,僭越犯過失。
學習、工作、事業常敗於惡行,易終生受貧困制約。
為人缺陷:義德缺乏的人常傷人於無形,心理上常表現為殘忍妒忌,虛偽好辯,口舌是非,惱人自貢,吝嗇小氣,貪占便宜。
病理缺陷:由於惱人傷肺,義德缺乏的人常易發生呼吸系統疾病,口舌潰瘍、咽喉疾病、氣喘咳嗽、肺癆咳血、皮膚毛髮等疾病。
五、智德能量狀態:
1、智德豐厚:
性格特點:智德能量充沛的人,必然謙恭處下,智德變通,虛懷若谷,處下不爭,聲色不迷,欲淡不貪,謙虛柔和,不凝不滯,通達調變,能養萬物。
體證表現:精足無淫,骨筋強壯,耳聰血清。
2、智德缺損:
德能缺損特點:智德能量缺失、不足或敗喪的人,由於陽壬水的智德能量不足,必然導致陰癸水的濁氣過盛。
命運際遇特點:這種人易於哀傷自悲,貪戀吃喝,追逐口欲,亂性敗氣,濁精敗喪,聽信妄言,痴迷自困,意志易衰,元精耗失。
學習、工作、事業常敗於急躁失誤,常受氣生怨,常厭煩別人。
為人缺陷:心理上,常表現為愚魯遲鈍、多愁善感、憂慮自生、自尋煩惱。
病理缺陷:由於煩人傷腎,智德能量缺失的人容易患泌尿系統疾病,生殖障礙、骨質病變、腰腿病痛,陽萎遺精,耳聾耳鳴等等病患。





 




後天意識中的道德只是表層的,從人類的精神體:魂、魄、神、性四方面看,道德是生命之根,生命的主宰。
橫向的看,龐大的生命體系呈現的是金字塔型,最上面金字塔尖上的元性,一點靈光就是來自宇宙母親的道體,那是一個無比清淨的○,是個無形的虛體,道生德為炁,用
表示,看看道德如何被人體需要的。
一、道德是靈魂的主體
三是生生不息的生,靈魂的陽性性體也是個三的組合,他們是胎光、爽靈、幽精。胎光,是道○之炁所化生,品質屬陽性,屬於天道,具有清純合道的上德之性。人能夠常保清靜心,就能充分發揮他的功能,他在中央控制決策的機制上,主持著生命的整體功能,同時主宰著人的命運,使人健康長壽,平安順遂;爽靈初始源於太一之境,是德一之炁所化生,具有德一品格,並能生發五德之炁中的上仁能量,調控抑制五志和七情的產生,主管靈感思維,機謀權變,人一生當中的禍福災變,在場性上的形成,就是經過此魂的活力強弱和能量的盛衰而產生的;幽精又稱“意魂”,屬陰性,主持後天智識的執著妄想、仇恨邪惡,同時是七魄的大總管,並且協助陰我意識,以及不好的先天稟性和後天習性。靈魂的陰性性體七魄,屍狗、伏矢、雀陰、容賊、非毒、除穢、臭肺由父精母血中的全息元和一點靈光中爽靈的陰性全息共同組成,它們與肉體相伴而生。人體器官生理功能由幽精主持,顯態器官由七魄主導。七魄與三魂一樣,對五臟的功能存在著整體管理和協同作用功能。



一靈來投胎是我們的生,如果肉身這個房子太污穢了,靈魂走了,魂魄分解了就是生命的終止。靈魂的第一位的胎光是來自宇宙大道,爽靈來自德一能量,因此,所有生命的故鄉是道鄉,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回生命之根的家,親近本元,才是真正的孝敬老人,這個老人就是生養萬物的道父德母。這個家裡有你自己的真我,見到真正的自己,只有回到這個家才行。回到這裡就進入了宇宙,生命第二、第三層面需要的原始能量就會源源不斷地被輸入。回家的方法就是溶解小我,識神退位,陰我自私心和弱智的後天意識被正向的道德能量滌陰轉陽,陰我陽我合一就是本我,真我,元神顯現。當元神當家後,你才會知道什麼是整體存在。道德不是嘴皮子國學,是真實的隱態顯態共存的能量世界,道德能量低的人,一團污穢之氣籠罩在他四周,幹了壞事不醒悟,出個車禍,弄個骨關節積水,那都是對人嚴重的提醒,魔心著魔,鬼心招鬼,不把心轉向天良之善,無法清除魔鬼的負面能量,無法免災與健康。



二、道德是人體發動機的動力源



看不見靈魂的人,誰都知道五臟吧,五臟陽性性體的良好運作,才有身體的健康,而五臟運轉的推手——炁,就是德一能量。不僅正向的陽性能量需要德一能量,負面的陰性能量也要德一能量才能德化它,使其遵守陰陽平衡的人體自然天道,不在體內出偏興風作浪。五臟的陽性性體和陰性性體《道醫學》中描述:


肝陽神龍煙,他的陽性能量來源於腎中的壬水,壬水生甲木。在五德屬性中,屬於仁德之體,負責吸收智德能量和先天元氣生成仁德能量。龍煙能量的強盛,可抑制肝中的陰神“遊魂”,釋放陰木能量產生的“怒氣”,木生火,仁德充沛是“心眼明慧眼亮”的基礎
肝陰神遊魂的能量來源於腎中陰水與陰火,同時也耗取先天元氣,從而產生情志中五志之一的怒氣,使人喪失仁慈之性,失去愛心與孝道,丟失寬恕和自責反思,自私而且霸道。當遊魂毫無制約地活動時,最容易使人造下殺因。
心陽神丹元持禮德能量的輸布,陽火生陽土,直接關係到脾胃中常在的活力,信德能量的生發與化生。陽火克陰金,禮德的品格與能量,能有效地克制肺中的鬼魄對義德品格和能量的副作用,支持皓華的生理機能,丹元主要扶生元神。
心陰神識神主持著人的後天意識、智能,經驗思維,邏輯推理判斷。識神以心為宅舍,以大腦皮層為辦公室,屬於中央決策控制層的體元。識神主理著眼、耳、鼻、舌、身等前五根。
脾陽神常在吸收元氣和從心臟化生的火德能量,轉化成信德能量,儲存、調用、輸布信德能量,居中向心肝肺腎四大臟輸布,運化升清,消化五穀生成“谷氣”,提供給命體和七魄使用。
脾陰神妄意耗用信德能量而產生五志中的妄“思”,在脾胃中誕生的這種妄思能量,不僅干擾破壞脾胃本身的氣機,同時上傳於識神的後天意識,產生妄想,對信德能量的摧毀作用極強。妄意體元活力強,信德品格與能量弱的人,脾胃土氣盡陰,最易傷損脾胃,導致消化系統疾病的生成。中焦氣機滯礙而虛弱氣短,胸悶腹脹,甚至腹痛吐瀉,胃腸潰瘍。妄意活動所造的因,就是妄,也就是身國內和身國外的禍亂動亂。
肺陽神皓華主理雙肺功能。既從元氣儲備中調集能量使用,同時吸收脾胃生成的陽土能量,轉化而生成陽金的義德能量。陽金生陽水,肺中的義德能量,是腎中智德能量生成的重要來源之一,有利於抑制腎中陰神濁精的破壞活動。
肺陰神鬼魄它與肺中的陽性體元皓華相拮抗,阻滯義德陽金能量的生成。陰金化生陰水,制約玄冥的活力與智德品格能量的形成。陰金克陽木,因此鬼魄能夠損害龍煙的功能,破壞仁德品格的形成和能量的生化。受鬼魄影響和控制左右的人,最容易產生的因業是盜。
腎神玄冥是陽壬水,壬水是天之德一所生,既先天元氣,壬水的隱態質元儲存在骶骨北海之中,顯態質源則指腦脊液。陽水生陽木,扶生肝中仁德的品格,強化龍煙的功能而充分抑制遊魂的活力。陽水克陰火,腎中的智德品格和能量,能有效地克制心中識神陰火的生發,防止產生過喜傷心,能扶助丹元心神禮德品格的穩定。玄冥運用先天真水和肺金之氣轉化為元精,以精氣濡養全身而不滯。調理六腑,淨化九液,生成精氣營養全身,化生精液主持生殖功能。外應五官中的雙耳,參與司理聽覺功能。
腎陰神濁精,專與腎中的陽性體元玄冥相抗,耗用智德能量,破壞真火真水的順利生發和腎精元氣的運行輸布,以竊元精化濁精為能事,以產生陰水為職責,以推動腎中陰火為樂趣。抑制和破壞智德品格的形成和智德能量的積聚。陰水克陽火,故能損傷丹元心神,破壞禮德。它在人的精神情志系統中,主要是主持誘發產生五志中的:恐,耗散元精,恐的邪氣能直接傷損雙腎,濁精活力強最易產生淫的業力。濁氣作用於生殖泌尿系統的組織器官和雙耳以及骨骼,容易導致生殖功能障礙,骨質病變,腰腿疼痛,陽萎遺精,耳聾耳鳴等元精虧虛性的疾病。




出處:道德知音網站




 
  順受敬畏、尊重、感恩
  
 




自我修煉從《道德經》開始
柏林中國文化中心讀書會
2009 04 19
熊春錦



一、人類六大發展階段和相應的道德修養方法
今天,我們接著講第三講。
主要就是介紹一下“道學修身與五德養性”,也就是緊密地將道家的學問、儒家的學問,以及我們傳統的根文化與我們的生命健康聯繫起來,來探討一下這裡面的關係和來龍去脈。
在研究這個主題的前提下,我們要知道,首先要瞭解我們自己。老子有句名言:“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就是說,既要知道別人,也要知道自己。後世的兵家學說,也曾經深化過“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實際上,我們對於我們自我生命真相的研究,既要知道社會發展的各個不同時期,同時也要知道自己生命的各個發展時期。根據道家的學說以及古代醫家的學說,人生可以分為這麼六大發展階段。
在這六個階段裡面,古代全部是利用道德修養來制約我們每一個人生命的六個階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尊道貴德的前提下,高度重視道光和德的能量的前提下,你才能獲得生命的真正健康。
這六大階段,我們上次已經提過了,它包括了道治社會、德治社會、仁治社會、義治社會、禮治社會到愚治社會這六個逐步下滑的階段。對於我們人生來說,也同樣具備這樣一個六階段的分期。也就是說,在我們每個人生命的早期,有一個先天無為期,接下來是一個轉換期,然後進入一個後天有為期,這是我們生命的三大特徵。
先天無為期,表現在我們每一個人七歲開始換乳牙,乳牙脫落換成恆牙,以這個為標誌就進入了轉換期。轉換期持續到女子14歲、男性15歲左右的時候,女子天癸來了,也就是女性的月經來了,男性也開始遺精了,這個轉換期就開始結束了,真正地開始進入完全的後天的有為期。
這三個生命分期,我們每個人結合自己生命發展的過程,實際上都應該有所感知。我們就得之於自己內部的身,在內部去回憶回憶自己,是不是有這麼一個過程,這是毫無疑問的,有這個過程。但是,我們古代的聖賢們早就發現了這麼三大分期,所以在古代相應的教育領域就提出了,有胎嬰時期,有幼兒時期,有少年時期、青年時期、成年時期和老年時期這六大時期。而且,在教育方面就提出了“胎嬰養虛”、“幼兒養性”、“少年養正”、“青年養志”、“成人養德”、“老年養福”這麼六大主要階段主要的方法。
所謂“胎嬰養虛”,就是養道,養那個“○”,主動地去給提供看不見的能量——道光德能,提供天德地氣的能量,使他們的精神系統獲得一個良好的發育。
“養性”方面,我們的生命是由一性一命復合而成的。對於性體系統和命體系統,它們的營養來源不同。在七歲之前,是“養性”的最佳階段,因為它是處在先天無為期,所以可以說這一階段是最主要的。
而少年時期的轉換階段,就特別需要“養正”。這個“正”,是由五個“一”組成。五個“一”,也就是“德一”,要用德的標準來內壯自己的五行——內五行。內五行,就是指的是心、肝、脾、肺、腎,也是指的火、木、土、金、水。把這個“養”完整而整體地把握住,才能夠很好地順利度過自己的少年期,順利過度到青年期。
到了青年時代的時候,就要特別注意“養志”。 “志”,包括了“志向”、“志氣”、“志願”,以及對人生的態度和人生觀的確立。在這個階段,“志”就顯得非常重要。雖然,這個“青年養志”教育在我們現代社會當中已經表現出很多的盲目,在國內青少年犯罪率為什麼居高不下?連續地年年攀升,各種犯罪因素都在產生,這是因為這個志的“養”,我們丟失了,我們在學校裏邊丟失了,在家庭裏邊丟失了,不僅前面三個階段沒有“養”好,而且到了這個年齡的時候,也沒有正確的制約和方向的教育。特別是年輕人的陰義,肺裡面陰義的能量容易迸發出來,容易表現出來,就是社會上表現出來的“哥們義氣”。“哥們義氣”,如果說沒有道德的制約,它肯定就邪,容易走歪,所以很容易導致青年、少年犯罪。這個犯罪率升高,常常跟“養正”這個教育沒有把握好有關。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正”,不知道如何去養這個“正”,如何培養孩子們的正氣。
到成人的階段,就要高度注意“養德”。如果說,成人階段不注意養德,自己內部這個腎氣的消耗就會加快速度。你看現在提倡的縱慾,對性慾的放縱,對食慾的放縱,對心念私慾的放縱,對內五陰這個情志活動的放縱,張揚人性,實際上都是損德敗生的禍根。他們不知道在傳統文化裡面是通過深刻的內觀、慧觀、內視,來觀察人體內的精、氣、神是如何消耗的。
老子曾經有一句話:“不自伐,故有功。”實際上,人類是在自己整自己,自己把自己搞垮的。這個身體怎麼衰敗得呢?怎麼衰落下得呢?疾病是怎麼產生得呢?就是因為不能保持15歲之前的那種身心內部精、氣、神的完美狀態,而是在“自伐”,自己砍伐自己,自己跟自己鬥爭,在體內就用五種情志來進行自毀,消耗自己很多的能量。所以,成人在這個期間要想保持倉庫裏邊能量的充足,想延緩倉庫裏邊能量的消耗,放慢消耗的速度,還想能夠開源節流,那麼這個“養德”就非常重要。
“老年養褔”,那就是生命中的最後一次努力了。因為倉庫裏邊能量消耗得差不多了,你就要以善為福,教育兒孫,影響家庭,影響社會,調節你的心態,調節你的精神狀態,從多方面去養這個福德,才能夠使自己的人生和家庭變得有益,從而對自己的身體也會起到一定的補償作用。這是古代一些聖賢們對我們人生六大階段的一個基本概況的描述,並且也指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就是從教育領域來解決這個問題。
人生的不同階段,可以說“修身”都是一致的。無論哪一個學派,特別是原汁原味的中國古文化,那都離不開“修身”這兩個字。在漢唐之前,基本上就是是出了一個詞——“修身”。在漢朝和唐朝這個期間,所誕生的基本上是“修真”。無論是“修身”,還是“修真”,這兩種方法實際上都是講的我們身體的自我實驗、自我提升、自我豐富和自我校正。在“修身”階段最簡易的方法,就是我們上次給大家介紹過的老子所說的很簡單的一個方法,那就是“雙可教育”,人人可行。在教育領域,那就更可行。
所謂“雙可教育”,第一個“可”,那就是指開口誦讀古代的經典,“道可道也,非恆道也。”誦讀那些談論大道、闡釋大道、揭示大道的經典文章,就是經典誦讀。另一個“可”,“名可名也,非恆名也。”就是說,你要主動呼喚,並把握住自己體內的性體系統,一性一命,對性體系統裏邊的“非恆名”,他們都有名字,你把握了他們的名字,經常去跟他們交流,主動跟他們建立精神網絡上的反饋聯繫,就可以使他們主動獲得能量,完成自我調節,從而達到一個自我教育的目的。
我歸納了一下古代的一些教育方法,無論是“修身”的方法,還是後來誕生的“修真”的方法,基本上對我們人生都是提倡了一個“胎嬰養虛”的方法,這個主要是指的0到3歲之間。古代,這幾個階段的養生方法、教育方法都是合在一起的,因為中國的古代文化非常簡單,它主張把握綱領,把握系統,把握“一”,把握“○”,而不是像西方那樣,多個學科、多個門類,都分得很細。古代人都瞭解和知道:一切都是這個“○”裏邊生發的,虛無生萬有,用這個“一”,就足夠了。
古人研究得非常詳細,他們是根據這樣一個基本的原則,來探討生命的奧秘、生命的真相和社會發展的一些必然規律。所以,我們在研究這個問題的時候,在研究道家文化的時候,應當注意“胎嬰養虛”,包括胎教開始。有的人說胎兒教育不能搞,但是我在國內曾作了大量的試驗。因為我自身是搞醫的,在全國各地搞了很多試點。實際上,胎兒從六個月的時候就能夠聽懂聲音。她們的胎動,甚至子可以隨著優美的音樂或者說是煩躁的音樂而表現出不同的情緒和行為。母親懷著他/她的時候,她的胎動實際就已經是一種感知,並不是說不產生作用,並不是說胎兒在母體內出現了情況。


實際上,我們除了用西醫儀器對胎兒進行探索以外,用我們自己的第三隻眼睛去“看”胎兒的時候,同樣也可以去看到他們的精神狀態的表現和對能量汲取及排泄的表現。原來在國內也好,在外邊也好,這個我都用過。別人都是需要B超來判斷這個嬰兒的性別,男或女,在國內那一段時間我就曾幹了壞事,人家過來問我:“我懷的是兒子,還是姑娘?”我這個人不會撒謊,人家一問,我就隨口告訴她是個女的。結果,這些人問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更好地進行胎教來養育好這個孩子,而是跑去引產了。這一引產,搞到我這兒可就是大麻煩,因為她扼殺的是生命。生命其實都是可以看到的,只是看的方式不同而已。所以到後來,國內有很多做B超的都不敢再“看”是男是女。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問的目的就是為了去扼殺這個女嬰的生命。而我們是為研究這個胎兒的整個發育過程。

顯態的,剛才周先生都談到了。中國文化的研究和西方物理研究的方位,是兩個不同的座標。這個XYZ,這一個座標系統是西方的研究。而東方的研究,還有一個看不到的XYZ座標和看得到的XYZ座標,它們是連在一個平線上進行整體研究的,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知其白,守其黑。”
西方近百幾十年來,完全是在“知白”的基礎上進行詳細的研究,並且僅僅是從這個“白境”的XYZ這座標上進行研究,已經走到了盡頭,已經不能回答生命的真相,已經不能多夠完整地解答宇宙的真相了。回過頭來,就需要從中國的“知其白,守其黑”肉眼不可見的空間裡面的XYZ這個座標上面,來專門研究“白”所不能達到的境界和範圍。只有將這兩者完美地結合起來,才是人類真正的大智慧;如果說僅侷限在某一個方面,那是根本沒辦法達到的。我們古代文化,正是教育從孩子開始就要培養這種智慧和能力,所以就提出了這麼幾個階段。

聽誦,背誦,誦行,光背誦還不夠,還要去行善。老子《德道經》五千言當中,你們去看一看,其中有一個“善”。在討論這個“善”的時候,我們在裡面一觀,出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眼前突然放光,這一放光,自己的細胞結構就顯現出來了,好像高倍電子顯微鏡放大了一樣。一看,哇,線粒體和螺旋體全部都出現了。其中,像拉鏡頭一樣,拉了一個“善”的粒子出來,結構就像車輪一樣。
善粒子慧觀結構圖
自己體會的這個現象說明什麼呢?就說明在2500年以前,甚至5000年以前,我們祖先他們用自己甚深的內觀,就發現每一個人都有善性因子,就在每個人的細胞質裡面。只要修好這個“善”,那麼身體整個內環境的良好狀態就會保持。
而現在,西方的一些科學研究恰恰就反過來驗證了細胞的酸鹼性。比如說細胞皮內是鹼性的,細胞皮外是酸性的。而人常常是偏酸性,而鹼性不足,這樣人類的血管也就容易緊張,大腦也容易緊張,酸性也不容易排除了,酸性堆積,問題很多。但是,我們如果把細胞內壁的鹼性調控器——這個“善”的因子能夠提升,經常去誦讀一下經典,就會發現,煩躁的情緒就沒有了。 

 
 
比如說,今年這個夏天,你們都要注意,可能每個人的火氣都會很大,容易生皰子,長疥子,腦血管疾病會急劇上升。你們要是不信,你們可以觀察,腦中風的人將會特別多。為什麼呢?因為火大。大的環境裏邊,有一個火的氣場,這種能量場在作用於人,影響於人。這樣,失火的可能性也就會多。比如,無意當中某一幢大樓失火了,本為不容易失火的地方結果它燒起來了。這個裡面,都有一種看不見的能量場性作用於外環境,我們人體內同樣是這樣的。所以,我們同樣要在遵循古代聖賢告誡我們如何養生的問題上,就必須要把握住自己主動去調節自己內部的“善”,真正去做到善行、善心、善念。這樣一來,就把握住了自己一個健康的主導場。
二、大學之道與修身之學
關於如何“修身”的問題,可以說大家研究道家“修身”內容的都不多,但是研究儒學“修身”內容的卻很多,那麼現在我們就來看一看“大學之道”與“修身之學”。
這個“大學之道”和“修身之學”之間的關係,實際上由於《大學》這篇文章在歷史上已經找不到原著作者了,《大學》是西漢儒學修編古籍而將其編入《小戴 ·禮記》中了,原作者已不可考。
但是,《大學》是不是儒家的著作呢?我們分析一下就知道了。《大學》原作者雖然已不可考,但是從七三年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卻可發現,《黃帝四經》中可以看見大量跟《大學》內容比較吻合的文義和字義,都包涵在裏邊。這也說明,《大學》理論來源還是來自古代黃學系統。而且,在老子《德道經》中在論述這個“大”字的時候,也非常明確、明晰地點明了這個“大”字就是“道”。
《大學》在漢代,在為了適應皇帝所喜歡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樣一個定位格局的情況下,進行了修訂,就把它劃歸到儒學的領域去了。這並沒有什麼差錯,而且對《大學》還是一個很好的保留。幸虧當時沒有把它清除掉,而是作為儒學的一個重要支柱把它確定下來了。而且,這篇《大學》在宋代的時候,經過雙程鼎力的尊崇,就把它拱顯出來了,並且進入了社會教育領域的主流地位。南宋的朱熹還對《大學》進行了編輯,以至《大學》就與《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
那麼,《大學》到底對後世起了什麼作用呢?我覺得既有好的推動作用,也有不足的作用。這一點,我在國內講課時就曾提到了。
我們先在《大學》的定名上看一看,定名在中國是挺有意見的。剛才,周先生也提到了這個問題,中國的文字是變化萬千,變遷太大了。在原來,在2500年前,這個“大”字基本上儒學和道學通用,都認為它是“道”的化身,是“道”的一個名,是“道”的一個字。結果,到後來就開始分家了,編輯中把道家的這個“大”字上面加上一點變成“太”字。用所有的“太”字來表示道學的內容,而把“大”字的內容基本上都劃歸到儒學當中去了。它是有一個分離的過程。
因為老子在《德道經》69章“昆成”篇當中,就說:“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表述得非常清晰。就是說,那個虛無的“○”,那個處在虛當中,處在最高境界當中的那個無形卻又有質的物質,在最高層次它就是“字之曰道,強名曰大”。“大”字是對“道”的強名,因此“大學”其實就是“道學”。要掌握這個“大”進行學習,進行實踐,就稱之為“大學”。而且,程子也講過:“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這個理解就離原著並不太遠。也就是說,《大學》是一本教人怎樣修習道德的入門之著作,是引領人們修養德性復歸於道的理論和方法。
從這個古版原文,我們可以看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一段,大家可能都讀過吧?我在讀過並且結合道學研究以後,發現在宋代和明代開始就扭曲了《大學》的原旨。
現在,我們先把它瀏覽一遍,有一個印象後再來分析它。不能領會我們祖先在2500年前撰寫這部著作的原意,給我們所帶來的損失和後果,可以說是非常巨大的,使得整個國家的教育都偏離了正確的方向。
特別是在明代,在明成祖時期,修篡《四書五經大全》,並將其確立為官方意識形態,確立為古代官方教育領域內容的時候,顧亭林在《日知錄?卷十八》“書傳會選”中有一句話,說:“自八股行而古學棄,大全出而經說亡。”這就直接點出了一個病根,我們國家在歷史上、在民族教育的問題上,犯了一個大毛病,這個大毛病就是“八股行而古學棄,大全出而經說亡。” 這也就使整個社會的科學創造完全走入了低谷僵化時期。因為無論是《道德經》,還是《德道經》和“四書五經”的本意,在他們那種僵化的闡釋下,其精神完全被曲解了,完全背離了“不離道德”的這樣一個宗旨。很多東西也被閹割了,離開了道德的宗旨,逐步地演化成為為私、為欲、為我所用,為封建統治王朝所用。
就像“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首先第一個前提,就是要“明明德”。如果說不“明”,不能達到“明明德”,那就沒辦法展開後面的內容。“改良儒學”,我們稱之為“改良儒學”,因為孔子無疑是儒學的正宗,但是他的學說並沒有真正完整地繼承下來,這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創傷。孔子當年五次問道於老子後,不離於道和德,提出“志於道,依於德,據於仁,游於藝”的教育和學習實踐方法,是比較完整的教育系統。
但是,我們從宋明時代的理學去探討,“志於道”基本是消失了,甚至這個“道”字也想改掉;“依於德”,也是這樣,也改掉了;而僅僅是單純地在“仁”、“藝”等這些方面去做一些小文章,離開了孔子作為中國一代教育宗師而制定的基本綱領。
儒學文化之所以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中能一支獨秀,是因為與其他各家相比,它最多地汲取和承傳了道德文化  “尊道貴德”的精髓,將德一樸散後產生的仁、義、禮、智、信五種德性能量,進行了品格化和倫理化的發展。
儒學文化要想恢復到一個非常健全的時期,那就需要追尋到孔子原汁原味、原生態的儒學領域當中去研究,甚至追尋到道學當中去探索,要把道學和儒學完整結合起來,我們才能窺見中國道德根文化的全貌。
三、《大學》的綱領與修身原則
“三綱要”,是大家都知道的,就是提出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後世理學對“八條目”的確定,我是不同意的,因為他們斷章取義,而且違背了古文行文的原則。比如,大家現在隨口就可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成了空口號。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不是《大學》的原旨,是錯誤的。孤立地提這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是做不到的,而且《大學》的原文當中,根本就沒有“平天下”,而是“天下平”。宋明理學篡改《大學》原義,顛倒次序,並將“天下平”,更改為“平天下”,這與原文中“明明德”無為而治的本義和主旨相背離。
所以,這裡面對於原義的篡解和次序的顛倒,我們心裡要明白,這樣才能真正地把握儒學的“修身”和道學的“修身”原來是一脈相承,並不是矛盾的。
這裡,先簡要地講一下“明明德”的問題。這個“明明德”用了兩個“明”字,我們國內有個教授在香港還是台灣講學時就鬧了個笑話,他說這可能是古人寫字寫錯了,該把這兩個“明”字給刪掉一個,他是這麼樣來考證這個“明明德”的,認為是多寫了一個,是筆誤。
實際上,這也說明這位教授先生看得古文還是太少。“明明”這兩個字,實際上它既是一個詞組,也應當獨立而解。古文的特點都是這樣,它跟文言文還不同。真正的古文,是要一個字一個字地摳著解,你才能把握它的原意。如果說你只是連續起來講,用一個“明”字來解的話,就解不通。
實際上,古人就像給我們生命定名一樣,“性命”,“性命”,為什麼要把你的生命定為“性”和“命”呢?因為這是兩個系統。對於這兩個系統,你在研究《大學》的時候,同樣也要把握住。第一個“明”,那就是指的你的“性”明,你的性體系統要“明”。性體系統,是指的什麼東西呢?那就是你的魂、魄、神、性這四大系統。魂、魄、神、性四大系統,構成我們每個人的性體系統。第二個“明”,是指後天的智識也要“明”這個德。後天系統,又是指的什麼呢?那也就是你的後天意識、後天的肉體骨骼以及後天的血液、體液這三大系統。
實際上,都是個“三”,看不到的黑境當中有“三”,顯態的意識、後天的意識、你的體液、身體內百分之七十的水,不管這個水是血液,還是淋巴液,還是細胞遞質,但它們都是水,只是裏邊成份不同而已。再一個,就是我們的肌肉和骨骼,有機和無機是完美結合在我們體內的一個整體。所以,我們只要整體地把握住是一性一命構成生命的時候,那麼你對這個“明明德”,就很容易解讀了。不要去把它複雜化。
而且這個“明明德”,在《黃帝四經》當中也講得很清楚:“正以明德,參之於天地,而兼覆載而無私也,故王天下。”“其明者以為法,而微道是行。明明至微,時反以為幾。”也提到了要兩個“明”結合一起,才能過到一個“至微”的狀態。古代的先哲們在為我們生命進行定名的時候,在為我們體內的所有組織器官進行定名的時候,也是順應了這種古代慧觀認識論的前提,也就是“知白守黑”。他們把握住了這個“黑”,用“黑”當中的觀察,用慧知、慧見來駕馭著後天意識、智識所觀察到的物質。也就是說,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他們都是整體把握住的。
比如,圖中所有的字當中,大腦的“腦”,有個“月”字;“肺”,有個“月”字旁;“脾”,有個“月”字旁;“肝”,有個“月”字旁;膀胱、胃、膽、胰,都有一個“月”字旁,唯獨這個“心”沒有用 “月”字旁。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心都能夠釋放出一個光明的能量場。我們心場釋放出光明的能量場,就是我們體內的太陽。
“日”“月”為“明”,學習太陽無私自燃,為萬物照明;學習月亮無慾返照,為萬物照明鏡。一個人如果不能夠“明明德”於心,那麼這一生就會走上歧路,白活一生。就會變成一個非常自私自利的人,從而失去了來到人世間真正的價值。不僅對自己沒有任何作為和作用,對社會、對他人也沒有什麼大貢獻,因為他心裏邊沒有光明。像很多的大德,社會上可以遇到很多的善人,他們雖然都跟其他人一樣在拚搏,但是他們有一顆善良的心,他們的心就在釋放著光明,既照亮了自己,同時也影響著周圍的人。
西方的一些學者研究說,每一個人最高可以影響到240人。西方有個學者,他是根據自己每次去參加人家的結婚喜宴、參加人家的喪禮,通過統計學統計,發現最高的場基本都是200人左右。所以他估計了一下,一個人最高的能量場——心裡面所釋放的能量場,能夠影響240人左右。
我們從他的研究裡可以看到,每個人的心,如果說他心的光明,他無私,他愛別人的心,這個能量場釋放開來,輻射開來,範圍大,那麼他的朋友肯定很多。同樣的原理,對我們的內臟,同樣也能產生照明的作用。除了心以外,其它的五臟六腑三焦,你都可以把它們照亮。如果能夠真正照亮了自己的五臟六腑,那麼健康也就能夠保持了。
這個“德”,我們前邊已經提到了,就是十種善行、四項準則,都要求能一心做到。這個“德”字,繁體的“德”,在國內說是繁體,在台灣說是正體。實際上這個“德”字,我們把握住了以後,基本上特別適用於現代,這就是到什麼山唱什麼歌。
但現在代人心已經亂了,要從一心去做到十種善行,恪守四項準則,並且為他人多做貢獻。為別人去奉獻,不要單純僅僅是為自己而活著,這樣也就能得到多助。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這裡面的辯證關係,如果能確立起來,整個社會就和諧了,身體內部就和諧了,你的家庭也會和諧。你看現在很多家庭在鬧矛盾。矛盾在哪裡呢?那不都在失德了嗎?沒有善行,沒有原則,沒有為他人著想,當丈夫的不替妻子著想,當妻子的不替丈夫著想。國內的這些情況我遇到特別多,在網上苦惱的人都寫信給我,求教怎麼解決,我覺得我也懶得解決。為什麼呢?人們的心裡面太缺這些東西了。只知道伸手要,到了棺材裡面還要把手伸出來,爭取把最後一枚鋼幣攥在手心裡才算安穩。而沒有想到自己要施捨出去,沒有這個愛,沒有這個仁,沒有這個善,那麼矛盾就難以解決。這個“善”和“德”,是我們必須要去遵守和做到的,我們才能夠去獲得真正的健康。當然,這個問題,後面我們再繼續來詳細談。
“親民”這個問題,這個“親”字,《說文解字》中說:“親,至也。從見,親聲。”“親”有愛、近、準確、真切等義。“親”在此處,所指的是仁愛、慈愛、博愛。“親”生於仁德,只有具備仁德的人,才能生出親愛之心。修持仁德,是親愛、親近眾生的基礎。“民”,《說文解字》中說:“民,眾萌也”。從古文之像,民也就是眾生,不分貴賤善惡的民眾。
《黃帝四經》當中,也談到了“吾畏天、愛地、親民,立有命,執虛信。吾愛民而民不亡,吾愛地而地不兄(這個兄huang不要做兄長解啊)吾受民而民不死。吾位不失。吾句能親親而興賢,吾不遺亦至矣。”這是《黃帝四經》裏邊所存在的關於這個“親民”的概念,闡述得非常詳細。《大學》裏邊,只綱領性地提出一定要“親民”。
所謂“親民”到底是什麼呢?那用現在的語言來說,是設身處地的責任心,是換位思考,是老子所說的“以百姓之心為心”,這不就是我們做人的一個標準麼。特別是執政者,倘若老是想著自己如何如何爬得高,踩著別人的肩頭往上爬,那就不是“親民”,你就沒有任何的政績,你的政績搞出來都是豆腐渣工程,都是犧牲了百姓的利益而建造的墊腳石。古代所說的“親民”,就是一個換位思考,設身處地,解決民眾的疾苦,幫助別人解脫於困境當中。
所以說,《大學》裏邊的教導當中,把它作為一個原則提出來,我覺得無論對於道學人士還是儒學人士,還是我們現代教育,從小培養,建立這種“親民”思想,以民為本的概念確立起來以後,很多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止於至善”,也是這樣。《說文解字》曰:“止,下基也。像草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止,有根基、達到之義,大學之道的基礎和根基,就是修養“至善”。
這個“止”,也就是德一。符合這個德,就可以說修到位了,把握住了。這個“至善”,就是上善,也就是完美的善、無私的善。大公無私,仁愛眾生,唯德是行的十種品行,那就是至善。
總體分析起來,“至善”,也就是老子《德道經》所闡釋的“上善”,其根本是指心修十善之心,就是要具有十善心。
忠孝心,要忠於國家民族,孝敬父母長輩。
“好善心”,那就是見人之危,能夠扶持、幫助;見物之危,能夠救活解脫。要具有“慈悲心”的善性,要視天下人乃至昆蟲、走獸、草木與己同體,愛護惜之,不殘不殺。還有“平等心”、“博愛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藹心”、“忍耐心”、“勇猛心”,這十個方面的內容,可以說就是十善心、十善行的具體內容。
這十個內容,我們要把它們把握住,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主動去修持它,哪一方面不夠,就修哪一個環節。而且,在平時的時候也要注意這個“德”。
老子在他的五千言裡,實際上提出了一個原則,那就是“唯德辯證法”,心一定要處在這個道的“○”裡面,而用這個“一”、這個“德”來分析和鑒別人和事物。所以,我在國內出版了一本書,裡面談了老子的“大唯物主義”和“唯德辯證法”,實際上跟馬克思的思想完全是可以融合的,水乳交融地包容了這種思想,只不過老子思想範圍更廣、更博大精深而已。
老子是運用“唯德辯證法”的高手,他在五千言當中,用這個“德”來駕馭世間萬事萬物,包括我們每個人自己生命內環境當中的眾多生理變化、物理變化、化學變化,他都是用這個“德”來進行一種非常駕輕就熟、以簡馭繁的闡釋。
“德”中,還包含了四項準則。我們古代文化強調,要想保持我們身體的健康,就得遵守“非德勿言”,不符合道德的不要去說;“非德勿聽”,不符合道德的不要去聽;“非德勿視”,不符合道德的東西不要去看;“非德勿行”,不符合道德的不要去做,不要去辦。相反,現在整個社會,包括整個世界都滑到道德底線這個區域中來了。可以說,非德的行為、現象比比皆是。如果說沒有一個原則去制約,沒有這樣四個行為準則去制約,人很難走上正路。學好千日不足,學壞一日有餘。這種現象,在青少年當中特別典型。像國內有些青年人,一些大學生跟我說,平時自己對一些壞東西並沒有什麼敏感性,結果網上的黃色網頁一打開,就把自己身體弄垮了,連學業都不能維持下去。你說,現在這些非道性的東西、非德性的東西是多麼凶啊。
但是,如果說我們在早期教育當中,讓這些孩子們都能夠知道和掌握這些原則,知道這些東西會對我身體造成傷害,對我的學業會造成摧毀,他就無形當中設立了一道安全線,並不見得一定要在網絡上去建立一個防火網,每個人自己建立自己的道德防火網、防火牆,那不就解決這個問題了。實際上,這個“修德”關鍵是落實到每個人自己內心當中去,要落實到教育每個人的心靈當中去,那麼才能真正起到這個作用。
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在談了四原則的基礎之上,我們再看看,這個“十六次第”。 道學修身與五德養性(2)
時間:2009-05-20 16:03來源:柏林中國文化中心讀書會 作者:熊春錦 點擊: 1586次
四、道學修身十六次第 《大學》後面這一段,實際上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次第關係,整個修身次第都在這裡。而且,最後交待了一個原則,那就是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 ,天子和老百姓,無論地位多高的人,統統都離不開這個
四、道學修身“十六次第”
《大學》後面這一段,實際上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次第關係,整個“修身”次第都在這裡。而且,最後交待了一個原則,那就是“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天子和老百姓,無論地位多高的人,統統都離不開這個“一”,都是要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本”如果亂了的話,“而末治者,否pǐ矣。”這個“否pǐ”不讀“否fǒu”,這是易經裡面的否卦不通、否塞不通,是指這個意思,那就是根本沒辦法行得通。“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就指出了最後都要落實到這個“修身”上面。
但是,後世的改良儒學認為是“八目”,實際上是“十六次第”。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列了一個圖。
實際上,如果從這個圖上來看黃老孔學這個修身教育次第論的綱要——三綱十六目,就可以比較清晰地觀察到古代教育的高明之處。實際上,左面這一半主要是對成人的教育而已,對社會教育而已。
立志發願,實現“明明德”於天下,而志於以德治國,而志於以德齊家者,唯以修身為基礎,修之身,其德乃真,方可達成。
每個人要想確立“明明德”於天下這樣的誓願,想確立這樣的志氣,那就要從下面這個地方開始,從“格物”開始,而不是立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指“體之於物而知身”。嬰幼兒慧性未閉,容易隱現同步地觀察到德能化生長養萬物和萬物生長成滅的根本變化規律,瞭解自身生命的隱現雙重結構的實相。
這裡,他們把這個“德”字改成了“平”字,使“德天下”變成了“平天下”。實際不應該是這樣去做,而是首先應該沉下來,靜下心來,進行修持是自己的身。
要想“知天下”也好,要想“平天下”也好,結果卻連這個“德”的原則也都沒把握住,那怎麼去“平天下”呢?對不對?一味奢談要擠進國家領導人這個圈子裡面去論治國,但實際卻是連家裡甚至都呆不下去,連單位裡也混不好,卻那麼大口氣說自己,那還不如自己把握住“修身”這個關鍵。
首先要去“正心”,把心調正。心正了以後,建立自己忠誠的信念、信仰、道德的信念、道德的信仰,建立對民族的忠誠、對國家的忠誠。這個時候,再去研究事物、認識事物。這裡所講的“心”,不是解剖學上的心臟,而是心臟的場性。《黃帝內經?靈樞》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髒堅固,邪弗能容也。”“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心中含有“意識”、“思識”、“無為識”三種識性。其中的“意識”,就是後天逐步形成的陰我心識,在“格物”、“致知”、“誠意”的基礎上,才比較容易將私心和慾望調整到符合德性規範允許的閾值之內,確立正識正見。
“致知”,這每一個字的用意它都是不同的。《說文解字》曰:“致,送詣也。”“致知”,是指全面而系統地用“格物”所獲的理論和方法,確立正確的道德人生觀,使後天意識的形成,規範在以道德為準則的正知。如《易經 ·像下傳》所言:“君子以致命遂志。”致知而致命,以道德修身,達到和實現德治心、身、性、命的高尚志願。因為時間關係,不可能講解得很詳細,大家以後可以通過文字再看一看。
然後,在這個“格物”過程當中,建立起一個“物格”的狀態、轉換。要轉換到什麼程度呢?要關起門來修身,要從體內的實踐和身外的社會實踐、家庭實踐、工作實踐中高度重視這個“格物”。通過這個“格物”,能夠達到“物格”。什麼叫“物格”呢?就是一切有相的和無相的、有質無形和有質有形的物質,都要把握住它的客觀規律,那才叫“格物”。
這個“格”字,古代本義指的是一棵樹生得比較長的那個枝條。就像我們現代人看事物一樣也是這樣,走到公園裡去看一棵樹,肯定首先觀察到的是它的枝條,而不會馬上盯到樹根裡面去看,並且也不會直接去看樹幹。就是說,擺在最前面的、最淺顯的就是枝條,是我們最容易發現的。從表往裡面去進行研究,這實際上是高度符合西方後來提出的邏輯推理。對不對?演繹歸納,可惜我們自己沒弄好,我們後來自己僵化了,不提“格物”,就直接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就是在建造一個空中樓閣。可以說,從明代以後教育就走在一個錯誤路線上,自己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把根性文化教育理念都丟棄了,非常可惜。
實際上,如果說我們把“格”字這個關鍵點把握住,從“格物”到“物格”,用於教育工作,指導每個人都切切實實貫徹執行,那麼我們國家,無論是社會風氣,還是社會精神風貌,還是經濟建設風貌,我相信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敢和中國相媲美。就會像十六世紀以前一樣,遠遠地把西方文化甩在後面,只有他們學習的份兒。可惜,我們從八百年前開始就已經開始丟失了這個“格物”,走錯了路。在教育方面,走錯了方向。
就像我們現在所瞭解的西方教育,再來比較一下中國的教育。中國的孩子現在可憐呀,都成了書呆子,他們一天到晚就知道數理化,自己動手的能力完全沒有,那怎麼去“格物”呀?把他們丟在一個島上,在進行少年生存演練的時候,日本的孩子都能自理,都能生存。可是我們的孩子呢,都哭著叫媽媽,找自己的父母,不知道生活該怎麼自理。這說明,我們教育出現了很大問題,不是在培養每一個孩子“格物致知”的這樣一種能力,更談不上“知至”。
實際上,在古代教育方面,這個“格”,它有法式、標準、規格、品格、格調,《禮記?緇衣》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而且,“格”還含有“糾正”、“匡正”的含義。如,“格非”,指清除錯誤、邪僻的謬論和思想;“格心”,指匡正思想,歸正之心;“格正”,指匡正時弊,糾正時弊。這些內容都是“格”的範疇。
在古代“修之身”這個層次當中,也存在“格於物而知身”,我觀察這個物體就會聯想到自己身體裡面,體會到這個人與物之間的同頻感應是什麼。現在,我們很多人的感應能力都很差;但是,我們所接觸的西方人當中,他們的這個情形卻是相反的,他們的“格物”感應能力比我們中國人還要敏感。第一次見面,他跟你握手的瞬間,就能知道你可交不可交,比我們東方人表現得更為敏感得多。這種情況,你說奇怪吧?其實也不奇怪。我沒到美國親自去體驗這種情況,不知道美國這方面的情況怎麼樣。但是,我感到整個西方屬金,金五行屬肺,肺又主皮毛。所以,生活在西方的人敏感都是天然的,天生水平就那麼高,這是大地賜予的生物功能。
我們中國在中土,它在場性上面,處在一個“中”的方位上,並不是說它位置絶對是中央,不是那個意思,那是封建社會錯誤理解這個問題,所以盲目貢高我慢,結果被西方列強打得屁滾尿流。
實際上,在我們這個“修之身”的層次上,不僅要知道這個“氣”、這個“能量”,而且還要知道自己的“神”,要知道自己的“虛”,要知道自己的“道”。這樣一個修身次第,是走在一個高層次的內容和過程。
《大學》,不僅僅是把這個內容包涵在其中,而且把其它的內容都包括在裡面。
在“修身”這個次第順序上,作為成年人為什麼一定要從《大學》裡面所提及的這樣一個層面上進行修煉?為什麼要從頭開始,那是因為我們已經離道失德了,整個社會離道失德了,家庭教育離道失德了,社會教育也同樣離道失德了,把握不住這個“明明德”,來管理天下、治理天下,從而實現無為而治。所以要想達到最好的治理,只有在把握住“修身”的前提下,去“正心”、“誠意”、“致知”,然後在這個“格物”上下功夫,使你的品格具有五德的品格,這就是“格物”。五德的品格,是指仁、義、禮、智、信。
對事物的認識,無論是歸納還是演繹,無論是推理還是實驗證偽等方面,你都能夠分析出,都能夠認識事物和自然之間的關係,和我們生命之間的關係,這個時候就感悟了這個“物”的規律。“物格”,就是要掌握任何物質的客觀規律——符合德的客觀規律,它不離開德。
可以說,整個這個調節過程,就是以德修身,以德正心,以德誠意,以德致知,以德格物,然後就達到了物  知其德者,知至其德一,使自己後天的認知能夠認知到事物的根上面去。任何事物的“根”是什麼呢?任何事物的“根”歸到基礎上就是“一”,最後是個“○”。那個“虛”裡面的東西,我們沒辦法去知道,但是歸到德性上面來,歸到德的品格上面來,都是我們所能做到的。所以,這個“知至”,就是指的這個“一”,一定要歸到它的根上面來,歸到這個出發點上面來。就像一條河流,總要歸到它的源頭當中去。
“誠”,《說文解字》曰:“誠,信也。”“誠”,是信德深厚的表現,也就是用誠通道德的心來規範意識行為。人體內八識中,意識系統指揮著眼、耳、鼻、舌、身五顯根。這五顯根的活動是否符合道德,取決於後天意識是否誠通道德。
這個“意誠”,應該是與眾多的生命相同步。你的信念、你的意識,要具備這個誠信的品格。在這個範疇之上,在符合德性、符合善性這個基礎之上,來認識周圍的一切,這個心就自然“正”了,心裡面的光明就自然產生了。
如果真正把這幾個環節把握住了,那麼你的身也就修好了,也就處在無為而為地“修身”了,你的家也就不治而治了,你的國也就不治而治了,一家子人也就齊心合德了,那麼天下也就自然平靜、太平了,長治久安也就自然產生。而且,這一教育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無為而治的過程。無為而為。
這次,我特別把這個“無”字重點解一下。這個“無”字,在古代是這樣寫的,從這個竹簡小篆“ 上可以看得很清楚,連接兩橫的這一撇是出頭的,整個五千言當中,用的都是這個“無”字。所以我們在研究這個“十六次第”的時候,要注意到這裡。
這個就是把握成年人16歲過後,稟性當中的壞東西,社會、家庭、單位當中染上的習性,全部都已經堆積起來,沒有一個打掃過程,沒有一個“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的自我調節過程,沒有這麼一個自我調節過程,那就無法解決根本性的問題。
胎嬰養虛,幼兒養性,少年養正三個階段教育的次第,要以德育為原則,保護孩子先天性慧,慧智雙運,由“物格”而“知至”、“意誠”、“心正”。順應人生不同的發展階段,順應先天向後天的轉化,而不失先天性慧,慧與智同運,不離德道,虛實相通,“明明德”而自然“身修”。既順應其中的規律轉化,先天與後天同步而成,德居中位,則以德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則家齊,修之國則國治,修之天下則天下平。
對於我們的小孩,從胎嬰養虛、幼兒教育,到十六歲的教育,如果說我們的教育理念真正能夠從“物格”開始教育起,那就會非常省力,因為他的後天知識還沒有形成,按照一個正確的教育方向使他們保持一種“見素抱朴,少思而寡慾”的狀態,那麼他們的“身修”可以說在無為的過程當中就能完成。這樣,就可以為國家培養品德極高、智慧極強的現代型人才。他們的出現,對於“家齊、國治、天下平”將會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研究黃帝學說、老子學說、孔子學說,就深深地感到:這整個修身過程,就是一個“德一”、“守一”過程,就是一個方法論的次第論。雖然後來在道學裡面,逐步地淡化了,用其它的理論取代了,但是從《大學》的本意上,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這個清晰的脈絡。而且,這個次第的形成跟道學的原理也是完全相通的。
就是說,任何事物是在虛當中生成,虛生神,神生氣,氣生形,氣再產生有質有相的物質。形生氣塞,等任何有質有形——眼睛看得到的物質形成以後,這個氣就侷限、封閉、滯塞在這個形體裡面,耗光就完了。儘管我們人體生命還有個優點,可以自己主動把自己的窗戶,把門也打開,那這個氣塞的問題就可以解決。因為古人是窮通這個“塞之端”,對於這個“塞”,對這個堵塞研究得非常細緻,破了這個迷。對於前面提到的那個“否之理”,也解析得非常清楚,所以就掌握了生命再造之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格物”方法。
修身“格物”,共有五個層次:格於物,而知“身”;格於身,而知“炁”;格於炁,而知“神”;格於神,而知“虛”;格於虛,而歸“道”。
通過“格物”而達到“物格”,這是中國根文化的特點。非常厲害,研究自己的生命,都研究到細胞裡,研究到DNA裡。就像前邊講座中我所提到的,實際上老子在2500年前,他就看到了DNA的結構,命名DNA的雙螺旋,一個叫“樸”,一個叫“素”,早就給它命名了。
不僅只是命名,而且現代科學還沒有發現這個DNA中的中軸,這個DNA中間不是有個中軸麼?你們學生物的看到的DNA模型,中間需要一根鐵桿子撐著它,實際上的確是有一根無形的能量軸在裡面。老子早就發現了它的存在。所以,古代提出了: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然後才能達到一種“虛實相通,實為大同”的境界,虛和實真正相通了。


現代的科學走到了XYZ座標的極限,回過頭來再研究看不到的這個XYZ座標,也走到了一個圓滿狀態。兩者相通了,結合在一起了。那個時候,就是“虛實相通,是為大同”境界了。而且,這些過程它是“虛無所不至,神無所不通,氣無所不同,形無所不類。”
雖然分了很多類,但是這個氣是相同的,這個神也是可以互相交流的,這個虛是無處不在的。不要因為有了實體,就認為裡面我們進不去,像人的三腔——臚腦腔、胸腔、腹腔,它們裡面都有空腔,這裡面的能量都可以振動起來。古人們運用這個空,就達到了一個“虛中生有”,積聚能量而再造自己的生命。這些都是生理的一些特點。
在16歲之前這個階段,我們要掌握好胎嬰、幼兒和少年時代三階段的教育,運用上面所說的後八目,直接進行教育和培養最好。但是對我們成人來說,就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就要把整個十六個次第全部把握住,才能過度到產生這樣的效果。而且,要立足當下,從現在就要做起,只有把這十六個次第牢牢地把握住了,那麼“修身”才能說進入了比較好的境界和狀態中。


而且,這個“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實際上跟老子下面這段話是不謀而合。老子在他的《德道經》裡,說得很清楚:“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都沒有離開這個“德”字,跟“身修、家齊、國治、平天下”,那就完全是一個思想脈絡出來的,所以把它們集合在一起研究,那麼我們對修身的次第和認識自己生命真相的過程,也就比較容易把握正確的方法。


十六歲以後的成年人,由於後天意識已經牢固地形成,早已經遠離自己的先天內環境,性慧基因早已塵封於後天智識的覆蓋之下,與七歲之前的先天狀態非常遙遠。由於已經錯過了人生早期的珍貴教育期,現代成人修身的基礎次第,那就必須遵循“正心”、“誠意”、“致知”、“格物”的先後教育與實踐的次第,由後天重新尋找自己的先天和復返於先天的過程,補回這一系統教育工程,才能順利地進入修身階段之中。否則,輕率地在“心未正”、“意未誠”、“知未至”、“物未格”的背景下,直接侈談修身,以及在“格物”中妄行修身,也就必然百無一成,或者陷入邪徑,難以自拔。


現在成人的修真,由於後天智識已經牢固地形成了,那就得從後天智識的校正做起。現在,我們已經用慣了大腦,要有一個“去腦從心”的過程,別以經驗思維判斷為第一位,因為我們後天堆積的知識都是別人的經驗。別人的經驗,有的拿過來可以用,有的根本不能用。你大腦裡裝得越多,反而垃圾越多。正確的知識常常就在我們自己的心裡,所以就需要去腦而從心。當從了心以後,心裡面有個陰我,還有陽我。陰我的判斷是錯誤的,是損害自己的。陽我判斷是正確的,當然要服從自己的陽我,扶生陽我產生正念正識,進一步在心裡面確立以後,才能有真正的明心而見性。明心見性,性就是比較高級的階段了。



五、五德養性
“性”,在人的生命中內在表現形式是德行品格和能量,外在表現是氣質和人文素養。
班固《白虎通?情性》曰:“五性者何?謂仁、義、禮、智、信也。”韓愈《原性》:“其所以為性者五:曰仁,曰禮,曰信,曰義,曰智。”清?惲敬曰:“人之心,五性主之,曰仁、曰義、曰禮、曰智、曰信。”
“仁、義、禮、智、信”,道學稱之為“五德”,源出於《德道經?論德》;儒家稱之為“五常”。“養性”,就是“養德”。
“五德養性”,是指根據“仁、義、禮、智、信”來養自己的性。肝裏邊成藏仁,心裏邊藏禮,肺裡面藏義,腎裡面藏智,脾裡面藏信。如果五德品格缺失,五德能量缺乏,都能夠使我們的身體裡面產生很多的疾病。
仁德品格缺乏,仁德能量缺乏,這樣的人性格上肯定自傲抗上,不服人管,常自己生氣。這種人很多,女性一般就表現出愛生悶氣,在心裡仇恨別人,但外在表現不顯露出來,可以憋到自己對著牆角流眼淚,但是卻淤積在自己體內。表現在健康上,就會傷肝,造成氣滯血瘀,頭暈眼花,胸悶腹脹。肝五行屬木,仁德為肝臟之本,肝主筋(血管、韌帶)。仁德缺乏的人,晚年最容易四肢麻木,中風癱瘓。而且,仁德品格缺乏表現在命運際遇上,就會人際關係緊張,一生各種事業發展困難重重。


仁德豐厚的人,一般從眼睛就可以看出來。他表現出了一種慈愛、善良、寬容,寬容忍辱,博愛萬物,舉止非常端莊,隨時都可以發自內心的微笑。在待人接物上,也表現出一種柔和暢達,能夠寬容、包容,稱之為“慈眉善目”。為什麼會“慈眉善目”呢?因為肝開竅於目,所以從人的眼睛上就可以發現這一個人是否具備比較渾厚的肝木仁德和品格,有了品格才有能量。



國內十幾年前的氣功大潮中,人們拚命去煉氣,結果有幾個人能夠真正把生命煉得很好?能達到很高的境界?——沒有。人們沒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盲目地追求能量,不講求修品格而追求能量,實際上最終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為什麼呢?因為載不住。有什麼樣的品格,就存在什麼樣的能量,所以古代的修身就特別講究,要把身體這個容器,鍛造得具備這個五德,那麼能量就能同頻共振,就很容易進到體內來。否則,用再強的意念去拉,也拉不回來。
這個義德,是養肺的。義德品格缺乏的時候,那妒忌心特別地強,這種人會妒忌心強。為什麼會產生妒忌呢?我在國內最近出了一本書,書名叫《道醫學》,裡面比較詳細地談到了這些問題。在這裡,就簡單地提一下。以後,你們有機會在國內買一本,自已再研究研究。


義德缺乏的時候,做人性格就比較虛偽,而且善辯,好逞強辯論。而且,喜歡在是非中逞能,對人比較刻薄、猜忌。這種人,在健康方面,會因氣惱別人而傷肺,經常出現口舌潰瘍、氣喘咳嗽、咽喉腫痛、,肺癆  咯血等呼吸系統疾病。


肺五行屬金,義德又稱為金德。金德為肺臟健康之本,也是上焦調節的一個能量體。肺主皮毛(皮膚、毛髮),金德缺乏的人容易患上很多頑固性皮膚疾病和毛髮的疾患。
義德缺乏的人,在生命的道路上表現得特別吝嗇小氣。在人生際遇上,常常因貪占便宜而成為孤家寡人,朋友很少,形單影隻。
相反,義德能量豐厚、義德品格強的人,他就非常快樂,以助人為樂、為本,常常俠肝義膽,助弱扶危,濟安拔險,身周圍常常能聚攏講義氣的朋友,因為他考慮自己少,幫助別人多,所以處善聚緣。這種人,一般處事果斷,不拖泥帶水,因為義德屬金,快刀斬亂麻,有這樣的性格特點。為人排憂解難,就像及時雨一樣。
交到這樣義德充沛、義德品格強的人作朋友,也是一種幸福。有這樣的朋友在身邊,那麼對我們的事業、對我們的人生、對家庭,都是個好事。
禮德是養心的。禮德豐厚的人,做事行為光明磊落,因為他的心裡能夠放出光來。這樣的人,他的家庭、親戚,對他都比較尊重,同事、朋友對他也比較尊敬,因為他心地光明磊落,明白道理,不胡攪蠻纏,而且秉規持范,能夠自覺地遵紀守法,知道什麼該干、什麼不該干。判斷力比較強,知道什麼正確、什麼不正確。辦起事來不急不躁,非常沉穩,因為他的心有亮度,產生的心念、意識,不會犯糊塗。所以,這樣的人,在心功能方面有好處。
當然,禮德一旦缺乏了,就表現出性情急躁,虛榮愛美,無理爭勝,容易記恨和憎恨別人,這些缺點,實際都是品格能量不足和缺乏造成的。
這些問題,實際上在《道醫學》裡面、在《黃帝內經》裡面都提到過,只是沒有把它歸納總結起來。當我們講生命真相的時候,就得主動把它進行綱領性的掌握。
在健康狀況上也是這樣,由於恨人就傷損心氣,導致五心煩熱,健忘失眠,神志紊亂,甚至還容易患上一些精神顛狂類的疾病。因為五德的品格和能量不足的時候,外邪就容易侵入肌體。
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在國內,有些精神病並不是真正的精神病,完全是別的信息侵入他的體內,道醫學裡面不是有個方法嗎?人體左手有“寸”部脈,神性系統出現異常時,則會在此寸口部位的脈象上反應出來。有一種“壓脈”像,是傳統中醫脈學經典中並未詳細記載的脈象。這種壓脈,卻是診斷患者是否屬於外邪侵入占位的重要臨床指標,很容易就能判斷出是不是招了外邪。禮德品格缺乏、禮德能量缺乏的人,就容易出現這種狀態,容易被外邪侵襲。而且,這類人上焦的氣血容易凝滯,生包長癤,邪火大。
在人生的際遇上,貪求虛榮,逐美粉飾,而難以腳踏實地順利發展。貪求虛榮、虛榮愛美的現象,是中國人很普遍的現象。為什麼中國的貪官這麼多啊?不都是貪圖虛榮嗎?心裡面的禮德品格不足了,就不能稟持規範,不能遵紀守法了。問題都出在每個人的心裡,所以研究傳統文化,都可以找到其病根。
智德養腎。智德生自兩個腎臟裡面。智德豐厚的人,是不會被聲色所迷的,而且能夠虛懷若谷,處下不爭,謙虛柔和,欲淡不貪,處事通達順變,能順應,不拘泥,隨圓就方。要他圓就圓,要他扁就扁,他不硬碰硬,會靈活地調節自己的生存環境和周圍的環境。
如果智德品格缺乏、智德能量缺乏,性格上就會多愁善感,遲鈍愚魯,自尋煩惱,憂慮自生,損己心身。在健康方面,就會過早地產生耳聾耳鳴,腰腿疼痛,陽痿遺精,月經不調,生殖障礙,泌尿系統病變等症狀的疾病。
腎臟五行屬水,智德為腎臟健康之本,腎主骨(骨骼、關節),智德缺乏的人容易患上骨質增生、骨質疏鬆等類疾病。
智德品格缺乏不足、智德能量不足的人,就特別貪戀吃喝,迷戀色慾,亂性敗氣。一命的道路,都將比較坎坷,難以順利。這是因為智德品格和能量不健全的原因造成的,因為腎裡面藏著真氣,藏著先天腎水,是人體最大的發電廠、能量供應站。腎臟一旦出來問題,就會迅速影響到其他四個臟器,都出現問題。
如果先天腎氣,一旦被濫用耗盡,身體的整體素質下降也是比較快的。這裡面的辯證關係,要是展開來講,內容是比較多的。
信德,是忠信誠實。實際,在“十六次第”裡面,就談到了這個忠信的問題。忠信誠實,穩重厚道,寬宏敦實,真誠待人,信念堅定。
像現在我們開會,大家都說中國人不守時,其實說到根子上就是個信德問題。德國人為什麼守時?因為他們的信念、信德還沒有完全丟失。像自然界,月亮幾點升起來、什麼時間隱去,太陽何時升起來、何時落下去,潮水什麼時候漲起來、什麼時間退下去,這裡面都充滿了自然的信德。人體內也天然地具備著這種信德,但被我們的妄志、妄意摧毀了。
所以,信德缺乏的人,就表現得猜忌多疑,疑神疑鬼,而且處事待人蠻橫蠢笨,埋怨他人,無事生非。自己錯了,不認賬,一定要找到一個對象、找到一個理由為自己開脫、辯解。
這樣的人,在健康方面,必定會脾胃損傷,因為胸悶氣脹,所以噯氣吞酸多症狀的胃腸潰瘍疾病,比如像胃潰瘍、胃炎。胃部病患者,多求問一下自己的信德、品格和質量是否下降了?信德缺乏的人,容易氣短、氣虛,腸道系統疾病不容易好,四肢感覺乏力。
脾五行屬土,信德為脾胃健康之本。脾主肌(隨意肌、平滑肌),信德缺乏的人容易氣短虛弱,腹痛吐瀉,四肢乏力。

人無信則不立,心無誠信,謊話騙人而自以為高明,最後落得個孤家寡人,任何事情都難以真正辦好。在生意場中,做的是絶後的生意;在政治上,投機的是最後一把;在交朋友上,交的是最後一個朋友。這都是信德崩潰。


信德是其他四德的基礎,因為它具有承載的功能。一個人的健康也好,人生之路也好,要是沒有信德作為一個基礎存在,那麼仁德是假的、義德也是假的、禮德也是假的、智德也是空的。因為沒有信念、信仰、信德作為支撐,來養育,那一切都是空的。


像道家學說,在觀人的時候,無論是看你的相、看你的手、看你的掌、看你的氣場,還是看你的八字、看你的四柱,都離不開這個東西。像算命瞎子沒什麼本事吧,但是把你的四柱拿來一看,就知道你缺什麼,是缺木還是缺水。他就是根據你生命場的時間點推算出來,用數學的方式找到你將來肯定會患腎病,因為他發現你這個智德缺乏,腎水很容易乾枯,這樣的人泌尿系統、腎臟系統當然容易出問題。你別以為他在瞎說,他不是瞎說,這裡面有個數他掌握了。



像、數、理、氣,是我們掌握生命的一個關鍵。認識人,認識我們生命,用一元象數理氣,通過這個德、通過這個道、通過這個像、通過這個氣,根據五德品格高低在體內的分佈情況,來判斷自己的健康,選擇如何去調節我們的健康。所以我們在認識這個修身和生命健康之間的關係上,只要把這幾點把握住了,並且自己堅持去實踐,就足夠了。




實踐的方法是很多的,最簡單的就是抱著經典反覆地誦讀。心開竅於舌,舌開啟心氣就動,能量就能夠通過口腔進來。古人說:語言可以明白,但是聲音不可不知。就是說,聲音是不可以用文字描述,它是一種能量形態。你自己發出的聲音,受益的是你周圍,受益的是你自己體內。所以,開口用聲音來誦讀經典,受益的絶對是你自己。誦讀道德的文章,教育的是你自己。你自己體內的百分之七十的成分是水,體內的能量就能在這種能量波、聲波之中,得到調節,達到平衡,裡面的善性因子,就能夠更多地產生,獲得根本性的健康。很多的疾病,常常在經典誦讀中常常不藥而癒,不吃藥自己就慢慢好了,很多人覺得奇怪,實際上這裡面就含有這種能量波、聲音波,在我們體內的水中產生了振盪,引起了生物反應和自我調節。
因為西醫的觀點,這幾百年來都是在研究眼睛可以看得到的,對於自身那個看不到的自我調節機制是陌生的,甚至還要用藥物去醫治它、殺滅它、破壞它。但是,在中醫、在我們傳統道醫文化當中,都是扶持它、調用它、促進它,包括中藥、包括各種方法,包括自己的品格和能量,都結合在一起,來進入到生命的一個高級階段。
好,今天我們就簡單談這麼多,下面大家休息一下,然後再進行互動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