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资讯︱黄芪-补气之圣药

 昵称30640555 2018-02-16

黄芪,又名黄耆,为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应用医话

1、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但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黄芪具有补而不腻的特点。黄芪可单味使用,也可与其它药物配伍应用,与芍药、甘草、桂枝、良姜、饴糖等药配伍可以治疗脾胃虚寒慢性肠炎、胃炎、腹泻等症;与升麻、甘草、当归、人参、柴胡等药物配伍可治疗内脏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症;与茯苓、菟丝子、白术、当归等配伍是治疗妇科疾病的良药;与防风、麻黄根、浮小麦配伍是治疗年老体弱者所患表虚感冒的良药。由于黄芪有补气利尿、消肿等功效,与茯苓、薏苡仁、防己等药配伍时又是治疗急慢性胃炎的良药。所以,民间自古就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

2、黄芪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益气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凡是中医认为是“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平时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往往是“气虚”的一种表现;贫血,则常属“气血不足”;而脱肛、子宫下坠这些病状也常被认为是“中气下陷”。有上述症状的人,冬令吃些黄芪有益处。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学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3、黄芪用于多汗而浮肿。所谓汗出,以自汗为多见,即在未服用发汗药,也未剧烈运动,气温室温均属正常的情况下,出汗量较多,并可伴有气短乏力、恶风、头晕、容易感冒等症状,这个症状群,中医概括为“气虚自汗”。出汗的程度比较严重,常常衣被尽湿,有的可以见到汗渍发黄,出汗以上半身为显著。

4、使用黄芪应当注意患者的体型:黄芪体质——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浮肿貌,目无光彩。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肚脐深陷,医家称为“黄芪腹”。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舌质淡胖,舌苔润。

5中老年人应用黄芪的机会较多。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疾病、衰老等均可导致肌肉松软,腹部尤为明显,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并可伴有水肿等,中老年中这种体型尤为多见,黄芪应用于中老年较多。

6、黄芪须多服久服方能见效。黄芪以10-30为常用范围,大剂量可达120甚至更多。但用量过大可以导致胸闷腹胀,食欲减退,并可出现头昏潮热等,尤其是肌肉坚紧,大便秘结者少用或慎用,多汗而发热、咽喉红痛者,不宜使用。张仲景应用黄芪时有一个剂量段:黄芪大量(250)治疗水气、黄汗、浮肿,中量(150)治疗风痹、身体不仁,小量(75)治疗虚劳不足。现代应用应根据用药经验适当变化,如用于治疗浮肿,量可达60-100,治疗半身不遂,骨质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用于上消化道溃疡,可用15-30。 

现代临床应用

1、高血压病: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方,经验用量为:黄芪30克、白术12克、防己12克、甘草3克、生姜3片、红枣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克,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20克,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克、丹参12克。

2缺血性心脏病:黄芪每日50克,水煎分3次服,不仅可使心绞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而且能改善心电图、心阻抗图等临床多种客观指标。

3急性肾小球肾炎北芪30克,沸水冲泡当茶饮,1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

4、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黄芪50克,沸水冲泡30分钟当茶饮,1日l剂,30日为1个疗程。

5、银屑病:黄芪30克,当归、生地、白蒺藜各3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

6、糖尿病:消渴多汗,常一味取效。对糖尿病伴有浮肿、面色黄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等。如果糖尿病所致的下肢溃疡或深部血栓者,则用生黄芪60克,配合葛根30克,怀牛膝30克、石斛30克、赤芍30克、丹参20克等。

7、肿瘤化疗、放疗及手术后:患者出现贫血、浮肿,食欲不振、容易出汗及感冒等,常是应用黄芪的指征。临床常用黄芪建中汤十全大补汤等。十全大补汤是常用的肿瘤后的体力增强剂,其含黄芪15克、肉桂3克、人参5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甘草3克、当归6克、川芎6克、熟地12克、白芍10克,水煎服,日分2-3次服用。

8、慢性鼻炎:常用玉屏风散方,其含黄芪15克、白术12克、防风10克,主治气虚自汗,容易感冒者。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老人感冒等也可用,方中可加用生姜3片、红枣10粒。

9骨质疏松:骨质疏松、腰椎病、颈椎病、贫血等,可见关节疼痛、麻木自汗等症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其含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药15克、生姜3片、红枣12枚。

10、上消化道溃疡,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可用黄芪建中汤,其含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甘草6克、生姜3片,红枣12枚,麦芽糖适量,冲服。多适用于病情呈慢性化,有轻度贫血,自汗盗汗,喜欢吃甜食,舌质暗淡者。如体型消瘦者,黄芪不宜大量使用,否则会导致腹胀和食欲减退。

食用方法

1每天用黄芪5-10克左右,开水泡10-20分钟后代茶饮用,可反复冲泡。

2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3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食疗组方

1、黄芪建中汤:黄芪15克,大枣10个,白芍15克,桂枝、生姜、甘草各10克,饴糖50克。煎水取汁,入饴糖待溶化后饮用。本方用于气虚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温慰,自汗,脉虚。

2、黄芪补肺饮:黄芪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乌梅各6克。煎水取汁,以蜂蜜调味。本方用于气虚阴伤,自汗口渴,咳嗽久不止。

3、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30克,赤芍、桂枝各15克,生姜10克,大枣10个,煎汤饮。本方用于气虚血滞,肌肤麻木,或肢体疼痛,或半身不遂。

4、当归黄芪乌鸡汤:乌鸡肉250克洗净,切块,当归15克、黄芪20克洗净,一齐置瓦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熟。调味服食。适用于月经病气血不足、肾虚者,症见经期不准,经量少而色淡,神疲气短,多梦失眠,头昏腰酸,面色苍白等。

5、参芪大枣粥:黄芪15g,党参10g,大枣30g,粳米100g。黄芪、党参煎水取汁,与后二者一同煮粥食。本方用于脾虚气弱,体倦乏力,自汗,饮食减少,或易于感冒。

6、芪苓鲤鱼汤:黄芪50g,茯苓30g,鲤鱼1尾。鲤鱼洗净,黄芪、茯苓以纱布包扎,加水同煮,以生姜、盐调味。饮汤吃鱼。本方用于脾气虚弱,水肿,小便不利,或有蛋白尿;亦用于老人体虚气弱,小便点滴不畅。

7、黄芪山地粥:黄芪30g,山药100g,生地黄15g。黄芪、生地黄煎水取汁,山药研为粉末;将前汁煮沸,频频撒入山药粉,搅匀,煮成粥食。本方用于糖尿病,气虚阴亏,口渴口干,尿频。

食用禁忌

1、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

2、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为什么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因为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

3、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黄芪是固表的,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

4、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