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初一到十五,博山人这样过年

 黄牛490 2018-02-16

徐传国山东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淄博市名师,博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博山文化研究院顾问,博山区中青年专家。本科英语专业,爱好摄影、写作、编辑。热心研究博山文化,参编博山区文化书籍数部,2008年著有《传国教眼》教育专著,《博山方言》一书将在2018年出版。

博山人,从腊八到除夕,算是忙年,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年。除夕上午贴好福字、对联,晚上吃年夜饭、看春晚,全家人守夜,就等着初一过大年了。

初一

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初一,大都在立春前后,也就意味着春天刚来或者将要来临。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的人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自然会充满喜悦地迎接春节的到来。春天来了,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古时的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百姓们盼望来年有个好收成,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节日。

早前过年的第一件事便是燃放鞭炮。凌晨时分,鞭炮响彻了城乡村落,烟花照亮了大街小巷。人们过年放鞭炮原意是把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的怪兽“年”吓跑,不再让其危害人畜。所以“过年”又称“过年关”,或许这只是放爆竹的诠释而已。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燃放鞭炮带来的污染,禁燃鞭炮顺乎民意,没有鞭炮的年,必将会让人们有新的过年心境和方式。除了燃放鞭炮,人们穿崭新的衣物、吃丰富的食物、传相互的祝福,以及参加节日活动才是过年的全部。

博山人新年的第一顿饭是饺子。人们有初一一天不动刀板的习俗,所以初一的饺子是除夕夜包好的。博山人有把包好的饺子放到户外冻上一宿的习惯。正如在还没有地暖的年代,博山人早早就发明了地炕一样,在没有冰箱的年代,他们早就知道冻了的饺子煮得既快又香的窍门。腊月二十三送走灶王,大年初一早上的要事就请回灶王,把一张新的灶王贴到墙上。煮好的第一锅饺子,主人先要捞出三碗供养给灶王爷。包饺子时,有把一枚硬币包到饺子的习惯,谁能吃到,会有一年的福气。其实,不管谁吃到钱币,都是家里人,一家人都会高兴。一年快快乐乐的生活就这样从吃第一顿饺子开始了。

吃过饺子,有的家里甚至还没有吃完饺子,邻舍百家、亲朋好友就开始拜年了。拜年的由来,据说源自祝贺没有受到“年”的伤害。逃过了“年”这一难关,于是,人们穿着新衣、串门拜访、拜年祝福,家家以烟茶、糖果、瓜子、花生等招待,互相说些过年祝好的话。“过年话”除了“过年好”,都是祝福的话,要捡着好听的说,所以人们把平时“不疼不痒的恭维话”也就叫做了“过年话”。旧时晚辈向长辈要行跪拜礼,长辈备糖果相赠,并付给幼童“压岁钱”。如今短信拜年成了主流,此外,视频、QQ等网络工具也成为新的拜年方式,为此,拜年的时间也提前到了除夕,甚至更早的时间。人们在春节之后见面时,还能拜年,谓之“拜晚年”。

初一这天,忌讳很多:不扫地,不倒垃圾;人们以为动用扫帚会扫走运气,招致霉运,倒掉垃圾,会破财。如果脏得非扫不可,须从门口的位置由外向里扫。不动针线、剪刀;据说是二月二龙就要抬头了,怕误扎了龙眼,伤了龙身;忌烧、蒸、炒、炸、烙等炊事;烧与少谐音、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炸与炸(四声)谐音、烙与落谐音,均属不吉利的字眼,这也是为什么在除夕前把吃的都准备好的缘故。正月不理发;人们以为在正月理发会妨舅。从理发妨舅的观念可以看出,舅舅或者“娘家人”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有多么地重要。习俗多是限制人们的一些行为,其实,也是增加人们对生活的敬畏和向往,甚至会增加诸多生活乐趣。初一这些习俗,或许,是让人们在春节这天有一个彻底的闲暇时间。

初二

过了初一,接下来就是走亲访友的日子,人们习惯叫“年下”,有的说成“闲暇日”。人们称岳父为“泰山”,丈母娘在人们的心中也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正月初二,被定为女婿走丈母娘家的日子,俗称“迎婿日”。这天,出嫁的闺女要夫婿同行,带着厚礼回娘家。定住婚期的准女婿更要去未婚妻家拜见岳父岳母。初二在家伺候女婿的有老岳父岳母的人们,会改日走丈母娘家,会和儿女们一块“走老娘家”。新女婿走丈母娘家所带的礼品最有讲究,一般是带烟、酒、糖、茶、水果,再割十几斤生猪肉,这叫六色礼。家庭条件差的也要买上烟酒糖茶四色礼。博山人有句俗语:“丈母娘疼女婿,一顿一个老母鸡。”初二这天,娘家会好好招待女婿女儿。女儿初二回娘家,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的习俗,这天不能在娘家住下。初二在娘家住宿,人们认为不吉利,话说回来,这或许是平衡婆婆的做法。习俗就是这样,限制不做或者一定要做,都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生活。

初二之后十五之前,便是走亲访友的日子。走亲戚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有“初二丈母,初三姑,初四初五看朋友”的说法。较多亲戚和朋友的,亲戚要安排在前面走动,大都在初十之前,朋友可稍后安排。没有特殊情况,走亲戚没有超过正月十五的,人们习惯认为过了十五差不多就过完年了,这或许还因为人们准备的年下菜等不到十五就吃完了,十五之后走亲戚不好招待的缘故。亲戚朋友之间你来我往,述述家常,设宴招待,过年所做的事就基本成了喝酒。年下菜也就在这亲戚的走动中,见了盆底。走亲戚要带一些礼物,所带礼品主人并不全部留下,待客人离开时,主人会根据带来的礼品轻重或多少,从中回上一些礼品。

现在的走亲访友有了诸多变化,过年亲戚之间的走动,有的轮流每年集合到一家拜年,有的一块到饭店吃顿年下饭,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增加的节日氛围。人们可以省出更多时间,在假期外出游玩。

初五

正月初五,又叫“五马日”,也叫“破五”。破五这天,人们黎明即起,打扫卫生。商店可在初五这天开门营业。和初一一样,不烧不烙,也要吃水饺、放鞭炮。鞭炮要边放边往门外走,意在将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预祝新的一年生意红火。其实,开业放鞭炮也只是一种习俗,当下的经营全靠诚信和质量,不放鞭炮照样挣钱。年初六,因取六六大顺之意,商店酒楼也多在这天开门营业。博山人有“七不出门,八不回家”的讲究,有些人把“七不出门,八不回家”认为“七十岁不能单独出门,八十岁不再回老家”,大多数人还是定为正月“初七不出门,初八不回家”,不过现在人们节日休息就那么几天时间,也就顾不了这么多了。

元宵节

正月初十左右,街上的锣鼓声渐渐响了起来,准备正月十五扮玩的人们就开始热身了。“博山锣鼓气势磅礴,内涵丰富,据说起源于李家窑。规范的锣鼓队是由一面大鼓,八面苏锣,六面手锣,一个点锣,四对大跋、六对饶,四对镲,六对碰铃组成的。一曲‘小紧风’起头,‘蓬莱阁’‘娃娃咚’‘玉芙蓉’‘鱼得水’‘闹花船’……,若干鼓谱由鼓手随心所欲敲起,其他乐器辨音相随。鼓乐动人心魄,催人心花怒放。”锣鼓一响,大街小巷传来了里孩子“扮玩的来了”的喊声。

正月十五叫元宵节,又称“灯节”。相传,人们在射杀四处伤害人畜的凶禽猛兽时,误杀了一只困迷路而降落人间的神鸟,玉帝降罪要把人畜通通烧死。心地善良的玉帝女儿,偷偷来到人间,把消息告诉了人们。有个老人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天帝就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看到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燃烧的火焰。就这样人们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灯节期间,人们上街扮玩:玩杂耍,扭秧歌,舞龙灯,跑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扮芯子、推车灯,等等,敲锣打鼓,走街串巷,大闹元宵。届时顷城出动,满城灯火齐放,观灯者人流如海,把过年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早前从十四到十七,博山主要街道都要张灯4个晚上,即十四试灯,十五、十六正灯,十七末灯。灯节期间,风平灯明叫“收灯”,据说收灯与否象征一年的收成好坏。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于是,人们端着灯,照照脸庞,意在驱妖避邪、治愈百病;照照庭院,意在驱散凶邪,得到光明幸福;照照房间,意在防止夏日招惹虫咬。

元宵节这天,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状若圆球,寓意全家团圆。相传,吃元宵与一个汉武帝的善良又风趣宠臣名东方朔搭救了一个名叫元宵的宫女有关。“到了正月十五,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故事的结尾给人以美好的团聚。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吃过元宵,人们祈盼的年就算是过完了。但是,直到“二月二龙抬头”咬着“蝎豆”,喜欢过节的博山人还在意犹未尽地说:“没过二月二,不算过完年。再拜个晚年:过年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