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完整版《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原译文「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

 66bt 2018-02-17
大眼睛的妈妈 2018-02-14 09:10:25

完整版《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原译文「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必读学习收藏!(每日更新你想要的文章资料,为了方便你的查阅请在文章标题的右上方关注我们哦!)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及参考译文:

1、盛神法五龙

盛神法五龙,即:要使肉体和精神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就要仿效善于调和五气的龙。 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

旺盛的精神中包含着五脏的精气,精神是五气的长官(最高统帅,家长),心是五气的归宿,(依附,家),德(依道行事)可以使五气涵养壮大。 养神之所,归诸道。

正因如此,养神也是有一定的方式方法可供依循的。

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 道是天地的起源,从人类有了历史纪元起它就存在。道创造了万事万物,包括天也是它所生,道包容着无形的运动变化之气,早在天地形成之前就有了,我们是看不到它的形状,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正因如此,人们称它为神灵。 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

因此,道又是神明的起源,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开端。

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

(要养神)首先,需要以德(依道行事)来养五气,其次,如果心能体会得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一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就可以产生相应的办法。这种方法是:保持五气通道的顺畅并由心来控制它们的进出(心气的活动规律要受到心的控制),最后精神才能表现出来。

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那些人体的感知觉器官,如九窍、十二舍等都是气进出的门和窗户,统统由心来主宰(万物归道,万官归心,万官--器官)。(人体的九窍---“九窍”即指人体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而言;十二舍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及其感觉的对象,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境(色、声、香、味、触、事)之间,根境互相停舍。) 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

先天就知“道”的人叫真人。真人,也就是与天一起而守“道”的人。 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

通过内心的修练(后天的学习,修身养性)来知晓“道”的人叫圣人。圣人,也就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并经过推理来获得认知的人。

故人与生一,出于物化。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

因此,人的一生在不断地改变,是因为身边的万事万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认识和了解也要不断地发生改变。要知晓这些事物的发展变化,就要通过人的感知觉器官来认识它们,如果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就要看这些感知出来的事物是不是经过了心的思考(通达到了心并由心产生出认知的办法)。如果没有经过心的思考(心都无法产生认知的办法),就会有想不通的地方(就无法感知它,对事物的认知也就不能全面掌握和了解)。经过心的思考并想通了之后,就可以涵养五气,(涵养五气的重点),精神必须要保持高度集中(也就是精气神要融于一体),这样就能使五气调养进入到那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化,自然的状态)。 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 能使五气达到自然状态的,有志(志向意志)、思(思想感情)、神(精神状况)、德(道德修养);神(精神)是这四个方面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

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

(养气的方法)心静平和时才能涵养五气,涵养五气在于使志、思、神、德四者互相调和。 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

(盛神的目的)当志、思、神、德四者互相融合在一起使外界无法侵扰时,就可以将威势无所不能地发散到各个方向。如果能将这种状态长久地保持住(保持下来并守住),也 就是说精神与肉体已经融为了一体并处于自然而然的状态,这种人就称为真人(神仙)。

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

那些真人和天一起按照道的运势,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来产生并养育万事万物,怀着这种生养万物的天心,施行德的教化(教导百姓按照自然规律来养育产生万事万物),在无为的状态下来包容自已的志向谋略、思想意志,然后再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去施行威势,实现目标。

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当士人完全掌握了盛神的方式方法之后,才能在养神的基础上来涵养心志。

2、养志法灵龟

养志法灵龟,即:坚定内心追求的目标要仿效抑制欲望的灵龟。 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 为什么要养志:(为什么要)坚定内心追求的目标,是因为我们经过心的思考之后目标还不能达成的原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确定了目标(心中有了想法),心里就会一直惦记此事,开始思考并想方设法来满足这种欲望。 志者,欲之使也。 志向,是欲望的表现。

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

欲望多了,心神就会涣散,心神涣散,意志就会消沉,意志消沉,思考问题就不能通达(胡思乱想,意想天开)。

故心气一则欲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

因此,只要心气稳固,专心致志对待一件事,就不会被欲望所困扰;欲望没有困扰,志向意志就不会消沉;志向意志不消沉思路就会清晰,脉络就会畅通;思路和想法畅通无阻的话,精气神就会融会贯通;精神气融会贯通就不会有心烦意乱的情况发生。 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

因此,我们养志的目的是:通过自我坚定内心追求的目标,来达到知人的目的。 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识分明矣。

通过坚定内心的目标,就可以坚定我们的思想意志,畅通我们的心里思路,认识一个人并了解他就会很分明。

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

当我们想要重用一个人或是与之合作之时,就要用欲望来考察一下对方,把欲望施加在他人的身上,然后来了解他人内心坚定的目标及涵养程度。 知人气盛衰,而养其志气,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经过考察,在了解此人的志向盛衰状况之后,就可以有意识地去涵养他的志向(为我所用),再通过观察他的志向稳固情况,来了解他的应具备的才能(包括潜能)。

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失志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

如果不坚定内心追求的目标,那么精气神就不会集中,精气神不集中,思路就不会畅通,思路不畅通,那么志向意志就不会坚定,志向意志不坚定,应对的方式方法和措施就不会有威猛之力,应对的方式方法和措施不威猛有力,就会受到挫败而使心境虚空,因为受到挫败而使心境虚空,就会使精神萎靡不振,精神萎靡不振,人的思想就会恍恍惚惚,神志恍惚不清,就不能专心地领悟和体会各类事情。

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如何养志)如何坚定自已内心追求的目标,首先要安分守已(镇静专心),其次,在安分守已的基础上要充实自已的意志,坚定自已的想法。当意志坚定之后,形成的威势就不会轻易地分散,精神状态会一直处于最佳的状态,就能够运用识人的方法轻松地分辨出他人的志向。

3、实意法螣蛇

实意法螣蛇,即:升华内心的想法要仿效超越本能的蛇。 实意者,气之虑也。

升华内心的想法,是心气对谋略产生过程进行思考的结果。 心欲安静,虑欲深远;

内心越是安静,思考的问题其广度和深度就愈是幽远旷达。 心安静则神明荣,虑深远则计谋成;

心平气和精神就会更加旺盛,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计谋就会生成。

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则心遂安,心遂安则所行不错,神自得矣。得则凝。

精神旺盛无比时,志向就不会被扰乱,形成的计谋实施起来就会成功的没有任何阻挡。 经过深思熟虑的思想意志更加坚定时,内心才会更加安稳,内心安稳之后,采取的行动和措施就不会出现差错,不会出现差错的话神情就会悠然自得,悠然自得的话就会使你的精神意志更加凝聚。

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

如果我们在认识上被某种因素所萦绕的话,就会在思考中带入一定的感情色彩而受到牵制。 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

狡诈欺瞒等邪恶的念头就会有所倚仗(有所抬头),那些阴险的谋略便有了可乘之机,进而惑乱身心,说出的话就会违背良心(良知)。

固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率之交会,听之候也。 因此,始终如一地坚信内心的想法,将这一原则方法贯穿于整个求证过程而不去随意地发生改变,以等待他人意见的到来。在主动交融会合他人的意见时,能听取的就听取,不能听取的就暂且保留。

寄谋者,存亡之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

计谋,是关系生死存亡、盛衰成败的关键。如果不经过深思熟虑的话,那么在听取别人的意见时就会不加审查。

候之不得,寄谋失矣。 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

该保留的不保留,计谋的性质和作用就会失去它原来的本意,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失去原来本意的计谋就会变得无法采信,空洞的没有真实的内容。 故寄谋之虑,务在实意;实意必从心术始。

因此,在对计谋进行考虑时,必须要升华自已内心的想法。升华内心的想法必须从心术上开始,也就是要从认识的方式方法上下功夫。

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 依据事物的特性和客观规律是考虑问题的前提条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使五脏处于安静的自然状态,让六腑之气在这种自然清静的状态下互相调和、顺畅、通达,让精气神、魂与魄各归其所并严加守护,不轻易去变动,在这种情况下(纯自然状态),就能做到内视、反听与定志。

思之太虚,待神往来。

接着把自已原有的想法从大脑中清理的荡然无存,让内心处于那种纯自然状态下的极虚境界之中,等待最佳的精神状态下灵感的到来。

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 通过溯及天地的起源,感知万事万物的孕育变化,窥现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关系,就可以探究出人情事理与治国安邦的道理。

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

最后,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的事情,头不出窗就能知晓天体运行的状况;没有见到物体就已经知道它的来历,还没有采取行动就已经知道了结果;这就是从“道”中获得的感知。 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 有了这种感知,就可以感知一切有形与无形的事物,也会产生出相应的办法来应对无形与有形,能做到这点的话,就相当于给精神安了一个家啊!

4、分威法伏熊。

分威法伏熊,即:摧垮他人的意志要仿效潜伏待击的狗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 摧垮对方的意志,(前提条件是)精神要保持高度集中。 故静意固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

因此,头脑要冷静,意志要坚定,心神要一致,这样威势就更加强盛。

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

当威势更加强盛时,那么我们内心的想法就会很实在很坚定,内心的想法坚定实在的话,就没有什么外部干扰能抵挡,外部干扰无法抵挡的话,就可以摧垮对手的意志,撼动他的威势,就象他的天要垮塌一样势不可挡。 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方面,(摧垮对手的意志)要乘虚而入,以实击虚,(以坚实对抗对手的虚弱,以已之长攻彼之短),一方面在以有准备对付对方的无准备,(这两点做到的话)就好比我们拿“镒”与“诛”作比较一样,实力太悬殊,威力太威猛。 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 (如何才能发挥出如此攻效呢?它的突破口在哪里?)因此,如果对手在运动变化时我们就要紧紧跟随(跟踪定位,形影不离,随机应变),如果对手开口说话我们就要随声附和,如果对手弯曲一下他的手指头,我们就要观察他还有什么动作会发生(下一步会有什么动作出现),他的动作发生变化其外形会相应地显现,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就可以觉察出他暴露出的间隙点(通过无意识的试探来发现他的间隙)。 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也。

(一般我们摧垮对手的意志时要遵循的原则方法是)通过审查这种随声附和的状态,在对手暴露出的间隙中寻找发现可乘之机,当对手的动态变化表露无遗的时候(动变明,是对手的弱点、放松警惕暴露时被我方掌握的一清二楚的意思),也就是我们摧垮对手意志的绝好时机。

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以视间。知其固实者,自养也。

如果对手在随声附和之中,其情势动态发生了变化(对手修补了漏洞,加强了防备),这时,我们就要继续通过养志来隐藏自已的真实意图来等待寻找对方出现漏洞的有利时机。当对手确实无懈可击时(对方的意志坚实牢固),我们就要提高自身修养(寻找差距,扬长避短);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知形势。 当对手有意谦让我方,这时我们就要去培养提高对方的志向(培养对手的欲望,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这就是依据形势的变化来保存实力灭亡对手意志的方法。

5、散势法鸷鸟。

散势法鸷鸟,即:要在复杂的局面中抓住矛盾的核心问题并开展有效的攻势就要仿效鸷鸟。 散势者,神之使也。 (散势的前提是)在复杂的局面中抓住矛盾的核心问题并展开有效的攻势,需要有强大的精神作驱使。

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

运用这种策略,一定要循着对手的间隙(寻找有利时机)来采取行动。当威势迅速强盛起来时,就可以根据我们推测出的有利时机来采取行为,这样就可以快速地使对手积聚起来的威势散去(削弱对手的实力)。

夫散势者,心虚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

抓住矛盾的核心问题并展开有效的攻势,就可以使对手目空一切,心高气傲,意志衰退威势尽失,精气神一厥不振,所言之事经常变化不定。

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短长。无间则不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具体方法是)那就要通过观察他的思想意志的变化,根据我们确定的原则标准(准则),采用揣摩游说的方法来图谋此事,图谋此事时,一定要圆转灵活,取长补短(把对手的长处取出来补他的短处,那对方的长处就不再有优势,从而有间隙可乘)。如果没有可乘之机就不要去分散对手的威势,一定要等待有利时机的到来才采取行动,一采取行动就要确保对手的威势要在瞬间分崩瓦解掉。

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 所以那些善于捕捉时机的人,对内,其一定精于调养内心的五气,对外,其一定善于了解外部事物之间的虚实关系,一旦采取行动,就不会有任何闪失,一采取行动就能牢牢把握到对手的思想意志,了解对手使用的计谋。

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可神肃察也。 因此,人或事物的发展状况,决定着你的成败,关系到你的利害,影响到你权术变化的威严。正因为如此,形势会导致成败,所以不可以不用心认真严肃地去考察(人或事物之间的利害关系与权术变化导致威严失败的原因)。

6、转圆法猛兽。

转圆法猛兽,即: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的情况灵活机动地调整策略来战胜对手要仿效猛兽。 转圆者,无穷之计也。

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的情况灵活机动地调整策略来战胜对手,要有无穷的计谋作前提。 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 无穷计谋的产生,一定是那种心怀圣人仁厚之心的人,以他内心的动机为出发点可以生出高深莫测的智慧,用这种高深莫测的智慧来洞察一切(通心术,是指洞察人心的各种想法,心术指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就可以将原来说不清道不明的神与道了解的一清二楚并使之浑然天成合为一体;

以变论万类,说意无穷。

变通这种富有智慧的计谋,就可以谈论万事万物,各种说法也会应运而生(层出不穷)。 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

用这些富有智慧的谋略来说事,会说的有模有样,可以说成圆的也可以说成是方的,可以说得实实在在(看得见)也可以说得神乎其神(看不见),可以说成吉利的也可以说成凶险的,虽然说的是同一件事但效果却可以完全不同。

故圣人怀此,用转圆而求其合。故兴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之域。 因此,一开始做任何事(说什么话、出什么计谋)时,将这些言行举止都放在大脑里去过一遍,用情境来验明一下是否可行,通过验证就可以知道实施后它的作用会通达到什么程度(也就是作用与效果,威力的大小、境界的深广程度)。 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

天和地无边无际,人和事却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他们都以各之的方式(自身性质)归于其中的一类。

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

对它们施用计谋,就能预测到是吉是凶以及是成是败的最终结局。 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

依据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情况灵活机动地调整策略来求取最合适的计谋战胜对手的人,就可以用计谋来将这种结局转化为吉利的结局,也可以转化为不利的结局。 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 圣贤的人凭借客观规律的运行原理,预先知晓事物发展变化关系之间的关键,就可以灵活机动地运用圆与方的计谋。

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错事。

行使圆的计谋,目的在于与对手周旋(麻痹对手),行使方的计谋,目的就是要对对手采取行动(下手,错同措,筹措具体的事情)。

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 灵活机动地运用圆方计谋,就是要看看我们所作的计谋会不会产生如期的效果。当这种计谋接触到相应的事物并产生作用时,就可以验明进退取舍(吉凶、成败的效果)的情况是否完全符合我们所作计谋的意图。

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

如果上述这些(转圆、接物)效果都显而易见的话(计谋实施的效果和产生的作用符合当初的意图),就可以紧紧地结合对手的想法去继续推行我们的主张(要结,意结合),并最终战胜对手。

7、损兑法灵蓍

损兑法灵蓍,即:临危决断作出正确的决定要仿效占卜灵验的蓍草。 损悦者,机危之决也。

损兑就是临危决断作出正确的决定。

事有适然,物有成败,机危之动,不可不察。 因为,事情会有偶然变故(突然发生),这种偶然决定着事情的成败,这种突然发生的危险情况,不可以不去认真觉察。

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

因此圣贤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对待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通过交谈来察觉言辞中隐含的意图,就可以得到吻合事情的实情。 悦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

兑是摸清情况,损是果断地采取行动,也就是摸清楚了情况,才可以果断地采取行动。 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之辞。

要让他果断地采取行动,就要去说服他,如果他不理睬或是事情发生了逆转行不通时,圣人就不要再去浪费口舌了(不要去讨论这件事)。

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

所以,那些聪明的人不会去和专门发难(挑刺)的人交谈,因此,他才不会辞不达意,不会心烦意乱。

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因自然之道以为实。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

当知道这里面的难易关系之后,才可以去为他谋划,谋划要根据自然客观规律来修正充实。 当圆的计谋不断地推行下去,当方的计谋使用起来也不会中止的话,才算是大功告成。 益之损之,皆为之辞。

这种计谋施行下去对对方是有利还是有害,就要看你如何运用你的说辞。 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悦威,其机危乃为之决。 运用分威和散势的权术,就能发现得了这里面隐藏的危机苗头,就可以凭着发现的危机苗头来为他作出决断。

故善损悦者,誓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谷。

因此,那些善于临危决断作出正确决定的人,好比在危急时刻果断打开千仞长的河堤一样,又好比在战争的紧要关头当机立断转动万仞山谷上的圆石一般。 而能行此者,形势不得不然也。

如果能做到这个样子的,形势不得不会加以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