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文章写得好竟然是因为一块石头!| 大肉庄·视频

 闲情偶的 2018-02-18



(请点击播放)


话说苏轼十二岁的时候,和他弟弟苏辙一起在院子里玩泥巴,他们拿个铲子在地里挖呀挖,一下挖出块石头,这个石头不一般,是青绿色的,而且质地非常的特殊,苏轼后来形容说它像鱼的皮肤一样,非常的滑腻,在上面研墨,十分吃墨还不存水。



兄弟俩就拿着石头给他们老爸苏洵献宝,苏洵一看,不得了,他说“此乃天砚也”。这不是普通的石头,这是老天赐的砚台,虽“于形略不足尔”,但它是有砚之德的,就是说这个砚台虽然长的有点差劲,但具备了砚台应该有的内涵和品质。他把这块砚台郑重的交给他两个儿子,告诉他们这叫“文字之祥”,你们用了这个砚,写文章就会与众不同。



后来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方砚台就找不到了,又过了许多年之后,苏轼在书架上翻书,突然发现了这方砚台,大喜过望,就把他两个儿子叫过来,说当年我老爸给我讲,这块砚台是天然所成又具有砚之内涵,是砚中极品,所以你们拿着这方砚台,就要想到你们爷爷,想到文章之事。

 

可能是受童年的影响,苏轼特别喜欢砚台,而且是个赠砚狂人,长子做官了送一方,教育次子刻苦治学送一方、指点侄子文章事业再送一方。其实不止苏轼,很多文人都很喜欢砚台,并不吝笔墨记之咏之,像米芾,他还写了我国最早的一部《砚史》。

 

砚及研子 西汉


那砚台怎么就让人心生喜爱,趋之若鹜呢?原始的砚其实就是一块比较平整的石头嘛,因此《说文》里还将“砚”解释为“石滑也”。而且原始的墨是颗粒或薄片状的,所以砚还要配一种“研子”来研磨才能用。


唐 白釉辟雍砚 天津博物馆藏


晋代的时候是流行瓷砚,南北朝的时候有一种长满长腿的圆形瓷砚,被称为“辟雍”,到唐代还经常见到。不过石砚仍然是砚台历史中的主流产品。特别是制墨技术进步后,墨锭坚实,就对砚石的要求更高,它需要具备坚硬、细腻、易发墨等特点才行。


唐代选择了广东肇庆的端溪石、安徽婺源的歙溪石来制砚,到了宋代端砚、歙砚、鲁砚、洮砚已经被广泛采用。砚台的形制也不断丰富,像风字砚、抄手砚、兰亭砚、石渠砚等。


 唐 李颢款风字形砚 故宫博物院藏


唐 箕形陶砚 故宫博物院藏


宋 三堂款陶砚 故宫博物院藏


宋 青石雕鱼纹砚 故宫博物院藏


  宋 洮河石雕兰亭集会图砚 故宫博物院藏


而且这时候十分注重砚的石材美,比如歙石贵金星、罗纹,端石贵石眼。国家博物馆藏宋代百一砚上有一百零一颗圆形眼石,看着绿光荧荧的,一般人可能还接受不了。


宋 百一柱抄手端砚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到了明清,不光注重石材的纹理,还特别注意雕刻造型,什么鼎形、琴形、莲叶、蟾蜍等等,式样繁多,逞奇斗胜。

 

 明 澄泥蟠螭纹长方砚 故宫博物院藏



 端石雕九龙云从砚 故宫博物院藏


明末 端石琴式砚  故宫博物院藏



菊花石祥云龙纹砚 故宫博物院藏


清 嵌蚌池松花石砚 故宫博物院藏


说这么多,这不还是块石头吗?虽然它比一般的石头光滑、细腻、易于雕刻装饰,可怎么就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存在了呢?这还是要说说这个“砚之德”


一方面,砚台作为实用器具,有“致用”的本原属性,另一方面它长期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文人阶层中的重要作用又赋予了它超出实用的意义,它默默无闻,为毛笔和墨汁服务,是潜在之德。


项元汴铭端石抄手砚 清


而且在笔墨纸砚文房四士中,砚台因为材质的缘故端端正正地坐在了“不朽”二字上,而这种仁、德、坚、寿、温润如玉的品格正好契合了文人的君子追求。所以苏洵说“文字之祥”并不是说这个砚台有特异功能,能让苏轼写好文章,而是以砚寄托了教化之意。苏轼动不动就送砚台也是因为“君子寓意于物”,这砚台里有文人的品格,有他想要说的话。


你最喜欢哪种砚台呢?关于砚台,历史上还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大家也可以在评论区聊一聊哦。


肉庄私房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