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朴大方,光彩见影——繁昌窑瓷器

 wxyziq 2018-02-20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韩熙载夜宴图》以连环长卷的形式,表现了1000多年前南唐大臣韩熙载举办家宴歌舞行乐的场景。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景物描摹,这幅画都堪称经典。但近年来有研究者发现,这幅画中隐藏着一个重要的秘密,而这个秘密竟和我省“国保”繁昌窑有关!


韩熙载何许人也?他原为北方中原后唐国同光年间的进士,文章书画,名震一时,又有极强的治国才干,正处于“春风得意马蹄疾,凭借好风上青天”的蹿升时期。谁料到他的父亲触犯了后唐国皇帝李嗣源遭到惨杀,韩熙载于是连夜南奔,流亡到今长江以南的南唐国京都南京城。南唐中主李璟对他颇为宠信,韩氏的官位于是一路飙升。就在他要被擢升为丞相时,李璟死了,他的儿子李煜继位,史称李后主。当时整个南唐统治集团内斗争激化,人人有朝不保夕之感。官居高职的韩熙载是一个何等精明的人?!他故意装扮成生活上腐败、醉生梦死的糊涂人以求自保,好让李煜不要怀疑他有政治抱负。但李煜对他仍不放心,特密派“画院待诏”顾闳中和周文矩到他家暗中窥探,并命令他们把所看到的一切如实地画下来交给他审察。


韩熙载当然明白顾、周的来意,于是,他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故意将一种不问政事、沉湎酒色歌舞、醉生梦死的形态来了一番酣畅淋漓的表演。顾、周二人把韩氏在家中的夜宴过程默记在心,回去后即刻挥毫作画。周氏的画未有存世,而顾闳中的画却保留下来,分为5个部分,分别为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和送别。李煜看过此画后,暂时放过了韩熙载,一幅传世精品却因此而流传下来,掐指算来已有1150余年的历史。


但《韩熙载夜宴图》与繁昌窑有何关系呢?原来,夜宴图中所描绘的瓷器,如执壶、温酒壶、荷花托盏等,无一不是繁昌窑的产品。因为它们呈现出青白瓷的明显特征。


青白瓷创烧于五代时期,在此以前,中国的瓷器是以青、白两瓷著称于世的。青白瓷的称谓早在宋代蒋祈的《陶说》、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和吴自牧的《梦粱录》的著作中就有记载。其理由是这种瓷器的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它的胎质洁白细腻,淘炼精细,古朴大方,光照见影;釉色白中泛青,青中显白,或闪射青黄;釉面莹润可人,故后人又称之为影青瓷或隐青瓷。繁昌窑正是这种影青瓷器的最早主产地。现藏于黄山市博物馆的“狮座白瓷枕”和南京博物院内南唐二主李昪、李璟陵墓中的瓷碗形器则是五代时期繁昌窑瓷器的杰出代表。


繁昌窑的两大历史贡献
繁昌县城南侧城关镇一个叫柯家冲的地方,就是繁昌窑遗址所在地。从今天来看,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繁昌窑到底有着怎样的“丰功伟绩”呢?


首先,当然是它首创了青白瓷,其次,“二元配方”制瓷工艺则是繁昌窑在中国陶瓷史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创举。“二元配方”解决了瓷坯在高温烧成时既容易产生大量的玻璃气泡,又容易变形,同时难以达到莹润的釉面这三个难题。学术界一般认为首先发明这一工艺的是江西景德镇窑。其实,一些学者在通过对南宋官窑黑胎青瓷原料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南宋官窑已在使用瓷土掺用紫金土的“二元配方”胎料工艺。200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安徽省文物考古所联合对繁昌窑窑址进行了一次正式的考古发掘。在发掘研究的基础上,杨玉璋和张居中教授曾对繁昌窑瓷胎及制瓷原料主要元素的化学组成作了一份详细的分析表。得出结论:早在五代十国时期,繁昌窑就使用了当地原料加高岭土混合制胎的“二元配方”工艺,这一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创新工艺被繁昌人向前推早了300余年。

池州市秀山门博物馆藏宋代繁昌窑青白瓷刻花执壶


正是因为有了这两大创新,繁昌窑瓷器在南唐时期彰显出它的风采。据《瓷史》载:以繁昌窑为代表的宣州窑瓷品“为南唐国所造,以为供奉之物。南唐后主尤为珍玩。”这位在中国词中具有极高成就的人,就曾在不经意中咏叹过繁昌窑的青白瓷器。他在《虞美人》中写道:“……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词中的“尊罍”就是青白瓷的酒具。手持这类酒杯,坐拥此种酒器,李后主在微醺中不断地低吟“酒醉”。他还在《浣溪沙》中写道:“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在观赏佳人舞蹈之际,李后主举起青白瓷酒杯饮酒作乐,彻夜不眠,以至醉酒(酒恶),只好不时拈起花蕊,凑到鼻前闻闻,以驱散酒意,爽快精神。在他被宋太宗用牵引药毒死前,他还不忘叮嘱家人在他墓中置放繁昌窑瓷具。1950年,南京博物院在南京发掘到李昪和李璟陵墓时,就发现有瓷器用具,其中瓷碗 “上肆而下敛,作平坦势”,葵瓣形口,“色卵青而微灰”,这些都是繁昌窑瓷的显著特点。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李后主的“尤为珍玩”,使繁昌窑青白瓷产品,诸如碗、盏、杯、碟、壶、炉、盒等畅销南唐国所属各地,甚至外销到日本和东南亚各国。直到北宋早中期,此种把玩繁昌窑瓷具之风依然兴盛。


繁昌窑因何衰废
虽然有如此功勋,但长期以来繁昌窑在国内并不十分知名。原因是它的烧瓷历史非常短,在北宋末年突然地衰废下来,到宋元期间,又像在人间蒸发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故地颓垣,冷烟衰草,前朝窑迹。这是什么原因?


民间有一种传说,说是繁昌窑的烧造者为柯大、柯二两兄弟。随着繁昌窑瓷器名气地不断扩大,一天,北宋朝廷突降圣旨,要柯姓两兄弟为宫廷烧造龙床。接旨后,柯大、柯二召集工匠日夜监制,终于在期限内将美轮美奂的龙床烧造成功。当龙床运送到龙亭街时,由于绳索断裂,龙床掉在地上被打碎。眼看期限已到,重新烧制已不可能。为免杀头之罪,柯姓两兄弟率领繁昌窑的工匠们逃到景德镇。繁昌窑从此衰落荒废。


当然,这个传说还有两个证据:一是繁昌县南门外至今仍有一条名叫“龙亭”的街道;二是景德镇在宋代以后曾出现过一种名叫“渣胎碗”又称“灰可器”的瓷器。它是柯氏兄弟们逃到景德镇之后的产物,由于人生地不熟,生活无计,柯氏兄弟就利用坯房中扫出的下脚料做成粗瓷碗,画上青花烧制卖钱,他们虽流落外乡,但念念不忘故土,为此就在粗瓷碗上用草书字体挥写“柯”字,天长日久就变异为一种由粗细线的勾画点撇而形成的连续花纹。外人看不懂,但流落到景德镇的繁昌人却能解读其中之谜。这些花纹是四句诗的草书:“唯有山茶偏耐久,两地蒹葭昨溯伊。东风且伴蔷薇住,青白无言告家翁。”明代大画家徐文长曾由衷地赞道:这是“直抒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毫无烟火酸馁之气,实乃为书画一体之绝妙文章”。


不过,毕竟是传说,与事实还是不太相符的。首先宋朝是大一统天下,如若犯罪,即使逃到天边也会被发现,更何况柯氏兄弟们在景德镇以制造渣胎碗著称于世。其次即使有这种情况存在,也只能证明柯氏兄弟后来流落到景德镇,并不能说明繁昌窑衰废的深刻原因。


那么,繁昌窑衰废的原因究竟何在呢?一是资源缺乏,原料品位低下。有关专家经过分析认为,就瓷石量和制瓷原料品位来比,繁昌窑远远逊色于景德镇。瓷胎中氧化铝、二氧化硅含量明显高于景德镇,以致釉料在熔烧过程中黏度大,不易流动,氧化还原难以掌握,大部分产品成色都不够理想。时间一长,市场占有率逐步缩小,终在竞争中被迫停烧荒废。二是曾经作出过两次创新的繁昌窑在新的历史时期却失去了锐气,急流勇退下来。先进的覆烧工艺不被引入,长时间的抢残守缺,以致生产落后,工艺保守,装饰单调,制作粗糙,被后起之秀景德镇远远抛在身后。


虽然繁昌窑最终消失于历史,隐藏在深山厚土之下,但今天当我们身临繁昌窑遗址时,似乎还能感受到它当年的辉煌,在千年之后,我们才得以窥见它的真面目,怀念它创烧青白瓷和创造“二元配方”制瓷工艺的丰功。

(作者:姚永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