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再现揭秘哥德巴赫猜想(初中数学)

 指禅李的收藏 2018-02-21
[转载]再现揭秘哥德巴赫猜想(初中数学) (2016-08-11 14:10:31)
揭秘“哥德巴赫猜想”[转载]再现揭秘哥德巴赫猜想(初中数学)



       陈景润没有真正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揭秘“哥德巴赫猜想”

摘取皇冠上的明珠

——LU定理,真正证明“猜想”的唯一定理

 

哥德巴赫一猜想,

难坏天下读书郎,

“过人”妄“殆”三百年,

解困不才是农桑。

 

 一首打油诗,告白天下人。

   1742年,哥德巴赫发现一个很普通的数学现象,每一个偶数6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对这一猜现象据说有人例举到几十万以上,然而例举不等于证明,如何证明这个猜想呢?于是引发了一场长达近三百年的论证求解的持久战。到目前为止,陈景润证明到了(12)其中有一个是“殆素数。算是居了顶,没有人再能突破,这个问题似乎就算不了了之了,然而对于九泉之下的哥老先生能就此告慰吗?在区区一道数学题面前,万能的人类难道就此甘愿认输不成。令人不解的是,被我们的中科院称之为“过人”的人们,怎么好意思拿一个“殆”答案去向自己的老前辈交卷呢?明知此路不通,为什么不能换一条思路呢?现在正提倡孔学,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有一句话叫做:“过犹不及”。——哪有什么“过”?№,不及而已。

我是个农夫,初中文化,当过教师.我证明了这个猜想。我不是“过人”但也不是中科院那位发言人所定义的什么“普通数学爱好者”,我其实并不爱好数学,要说爱好,我倒是比较爱好文学艺术,尤其欣赏开顶风船的角色。

大约是1978年,(我的知识大多是靠自学得来的)在报纸上看到关于陈景润的报道,记住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命题,我当时就和同事研讨了一番,结论说“事实是这样,可谁能证明得了呢?人家陈景润是什么人物,咱算老几,连想也白想”。然而我当时朦胧的有一种感觉,这么明显的问题真的那么高不可攀吗?后来在我的睡梦中偶尔也有了证明猜想的内容。

1997年,我已是知天命之年,那一年看了个电视剧《华罗庚》结尾时主人公有一句预言说: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还得多少年(具体多少年我忘记了)不知为什么,这句话点燃了我的激情,一下子下定了决心,非证出来不可。这是上天摘星星,但我觉得能摘下来。从此一发不可收,认真的正经八百的琢磨起来,以至于达到痴迷的走火入魔的程度,把高中数学也找来,去小卖部买东西,竟一直走到村口才发觉早已走过了。

我的证明之路完全是自钻的,“对前辈数学家所做的种种尝试”不要说有什么“系统了解”根本就是一无所知。我一开始就是从皮尺对折得到启发,将偶数设为2X,并牢牢抓住“数对”这一概念。起初,我试图证明在任意偶数2X中都存在一个h,使X+h,X-h这一数对都是素数。洋洋数十页都是说明和推理,理不出一个能说明问题的公式。后来 ,逐渐琢磨着用淘汰合数对的方法,而我的淘汰法恰恰得益于那个传统的Eratosthenes筛法一无所知,一开始就用的是分数表示。例如:x中存在2的倍数是1/2那么用X(1/2)即可直接表示其余的1/2,在其余的1/2中又有1/33的倍数,则X(1/2)(2/3)即为淘汰了23的倍数之后的余数,作为数对就要加倍,应表示为:X(1/2)(3-2/3)X(1/2)(1/3),余类推。后来看了E氏筛法,他的方法是连减之后再把多减去的补回来(加进去),太笨拙。我的方法与他的 方法相验证,其结果完全一致。

我成功了。我的答案仅限于初中数学水平。但我坚信电视剧《马兰谣》中那位搞原子弹的科学家林某的一句话“科学决不反对以最简便的方法去证明最艰深的道理

任何一个成功者都不甘心将自己的成果作为陪葬品带进棺材里。我当即到公证处立了公证书。我第一次找到中科院时,旧的数学楼还没有修葺,看门的还是个穿便衣的普通市民,是他告诉我:英美两家报纸正在悬赏百万美元向全世界征求答案,所有的来访者“概不接待”。——没想到,前辈数学家们是在求解这一难题中遇到障碍难以穿越,而新的求证者却是在寻求发表时遭遇不可逾越的永久的红灯。李白曾感叹蜀道难,倘若至此不知将作何感慨!

如果当时是为了避开蜂拥而至的麻烦,那么过后总该有个宽松之期吧?我先后跑了十一趟中科院,我决心求见也终未成功。由于我的执着不知触犯了哪家太岁,“不要再搞引起社会动乱”咄咄逼人啊!。如此说来,英美国家向全世界征求答案,是在蓄意制造世界大乱,真是用心何其毒也!我先后向《中国科学》杂志《数学学报》以及全国各大报刊投稿 和提出诉求,一律都是泥牛入海,有的回复也只是说须经中科院批准或推荐。(北大和其他一些单位我曾留下稿件)。在英美国家出巨资向全世界征求答案的同时,在我们这里却不惜耗费人力物力压制和扼杀她。我们有些可爱的先生从来只认识权力和利害,而不认识也不愿意认识什么是真理,如果是这样也成为 一种时尚那么我们的事业,我们的民族将何以堪!2000年报纸公开发表中科院的讲话宣称“不要盲目求解哥德巴赫”这其实就是“殆”不许求解。

2002318《光明日报》刊登一篇题为“奇素数和定理”的文章,我满以为“爱好者”的春天到来了,至少,我们的新闻媒体为我们国家科学事业的 繁荣,为广大的业余爱好者们开辟出那么一小片园地。(在这一点上,我们已经远远地落后于美国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已达143人之多,日本的创造团体普通到“妈妈发明家”他们对于普通人的创造倾注了极大地热情,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经济大国实质都是创造发明大国。)出乎意外的是,当我匆忙找到“光明日报社时,那位负责刊登了那篇文章的报社人员不无遗憾地说,她为此受了批评,决不敢再干这事。一位热心为科学爱好者开了一次绿灯的媒体人士,凭什么要受到批评?我无法理解,我又在电话上跟该社党委书记交涉了许多回合也是枉费唇舌,白扔电话费。

我求证世界难题用了不到三年,而寻求问世已经花费了十三年之久至今十六年过去了仍是一筹莫展。究竟哪个是世界难题?我这个小小的“普通”人,可以顽强地攻克前者,而对于后者却实在是无能为力,如此看来,我的确太普通,我不能不自怨自艾,的确没有“过人” 啊!

明朝有一个翰林学士叫方孝孺,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古人高论备矣,在这里作者奉劝欲“笼络当世之务”者,当“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还是少用些“法术之制”多一点“改革开放”而顺乎天道。

试问:天下者,谁人之天下!科学事业宁有种乎!

呼吁:有识之士当为真理而勇为!

                       作者我独若愚201295

                     联系电话:15297614955                                                                                                                                                                                                                                                                          

 

 

 

 

隆重推出GD.LU定理——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式

 

     

本文按:长期以来,陈景润被誉为是唯一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奇才,然而陈景润果真证明了“猜想”吗?回答是肯定的——没有!陈景润证明的不过是“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与一个素因子不超过2的殆素数之和”。即所谓“1+2”。请注意:“殆素数”这个称谓,殆者,我们的新华词典解释为“几乎,差不多”。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的小学生做算术题得出1+2=21+2=4这样的殆得数是否也应该大为表彰一番呢?你是否会说“这是高等数学不能与初等相提并论”那么,高等数学是否都可以以“几乎,差不多”的证明结果取而“殆”之乎!其实说穿了,所谓“殆素数”就是假素数毋庸讳言。12之间绝无“殆”或“代”可言,我看用“绐”字倒是还差不多。这里绝无诋毁他人之意,而是说我们的科学工作尤其是缜密严谨的数学,怎可以如此之“殆”

1742年至今“殆”300年之久,多少数学家呕心沥血甚至是终生不怠地求证这一世界难题,从布伦的(99),拉代马海尔(77),布赫夕塔布(5,5)……王元(23)最后到陈景润的(12),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用我们中科院一位发言人的话说,“证明它不仅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过人的思维能力,还需要对前辈数学家所做的种种尝试有个系统了解,这些都是普通数学爱好者难以做到的……所需要的数学功底和思考能力远远超出了普通~~者力所能及的范围”云云,且不论“过人”和“普通人”这样的定义在人文科学范畴是否存在,单说“远远地超出”可见这些人似乎应该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天外来客。(似乎也有那么点殆科学的味道)。就是这么多“过人”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最后才搞出个“殆”,看来要搞成真的1+1那就非“过过人”或“超超人”不可啦!!

前辈数学家们,锲而不舍前赴后继,但一个个却是“猜想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便撒手人寰了。难道这个“猜想!”果真无法破解,永久地被人猜想下去吗?

不妨先讲个故事:有个老汉祖祖辈辈赶大车,来往于天津和他的家乡一条路上,天津,在他的家乡习惯叫做“天擎”,老年时赶不动了,休闲在家。一位邻居,要他到离家三里的天齐(村名)拉趟脚,老汉不辞劳苦,仍奔天津而去,六百里路走到中途便一命呜呼了。

1919年,布伦研究猜想,启用了公元前250Eratosthenes筛法,对筛法做出了重大改进,将它用于哥德巴赫猜想,命Pa表示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的整数,于是称Pa为一个殆素数。(见《陈景润文集》第2页)后来的求证者们基本都是沿用这一方法。1966年“陈景润天才地引进了一个转换原理”,从而证明了(12)。

如果说E~~氏筛法可以用来证明猜想,而布伦则把求证的方法引入了歧途,用殆素数Pa是证明不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无论怎样改进,毕竟是撵小猪撞了南墙——此路不通。

其实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没有那么神秘,它不过是一道中学数学题而已。问题在于解题的思路。多年来,这个吓人的庞然大物,被神秘化,歪曲化,成了少数“专家”的垄断事业,专家解不出,再加上权威人士挥舞大棒,圈占封地,“普通人”也便望而生畏,谈“猜想”色变,自叹“远远”的不如,于是远远地绕开。任由那些专家去慢慢地“殆”好了!

“呜呼!唯是其智弗若?曰非然也!”我的证明方法仅限于初中数学水平。但我坚信一句话:“科学决不排除以最简便的方法证明最艰深的道理。”

 

 

 

 

下面我们推出“LU”定理(你只要有初中数学水平就可以完全看懂,毫无疑问。)

原命题:在自然数或整数中每一个偶数6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

将一条长度为偶数2X的皮尺对折,可以发现两两相对的那些刻度为(X.X,(X-1.X+1)……(x-h.x+h)h0

例如:22的相对刻度:11.1110.12……5.173.1911-8.11+8

我们将这两两相对的数字称之为“数对”。2x中,数对的个数为x个,每一个数对之和都等于2x。数对记为“LU”.2X中,LU[2x]=X个。

     当一个数对中的两个数都是奇素数时,称之素数对.素数表示为Pp

p表示所有>2的奇素数).“奇素数对”表示为LUp

   2x=22中,奇素数对的个数是LUp[22]=3个,即:2x=11+11=5+17=3+19)——相对应的两个数都是奇素数。

   2X中奇素数对的个数表示为:LUp[2X],([2X]表示对于2X存在X个数对,也就是对于2X中的数对的个数,前面加LUp2X中的奇素数对的个数)那么:

设:X3XN

求证:在2X中,LUp[2X]1   就是原命题所要求证的结果。(在任意偶数2X中,奇素数对LUp[2X]的个数至少存在一个就满足于命题要求)

那么,在X个数对中,(注意:都是【X-h,和【X+h】(0hX)这样的组合,0+2X和所有带合数(即所有的包括2在内的素因子的倍数)的数对筛掉,(也就是在2X中将所有的带有合数的数对筛掉),其余便是素数对了。在2X中,所有的和数都是P(<√2X)的倍数,当 X很大时2X中存在2的倍数和35711……pIpj……pS的倍数,其中Ps表示最大素因子,则Ps的上限为:Ps≤√2X.(因为ps 2又有Ps22X,因此2X中不存在任何一个因子大于√2Xps的合数)。将这些素因子的倍数全部去掉的方法,我们就叫做“LU”筛法。得出筛法公式:

LUp[2X]X(1/2)(3-2/3)(5-2/5)(7-2/7)9-2/9

          (11-2/11)(13-2/13)15-2/15(17-2/17)

        X(1/2)(1/3)(3/5)(5/7)7/11】……(分子都是素数分母减二。这是因为减去的是一对。如果是求2X中的所有素数则为p[2X]=X(1/2)(3-1/3)(5-1/5)(pi-1/pi)——分子都是素数分母减一)

这个筛法我们可以以整数X=100为例:求100以内的素数

p[100] 100.(1/2).(3-1/3)5-1/5)(7-1/7)≥227是最大素因子。因为112100.E氏筛法的结果完全一致。那么在2X=200中求素数对的个数则有:

LUp[200200. (1/2)(3-2/3)(5-2/5)(7-2/7)(9-2/9)(11-2/11)(13-2/13)7——至少有7个素数对。即有3+1975+1957+19311+18913+187:19+18123+17731+16937+16341+15943+15761+13967+13373+12791+10997+103.除去小素数37本身所成的素数对之外还有8个。其中有一个加数是非素数的也统统筛去了是绝对的素数对,根本不存在什么殆素数。这种筛法极大的优越于传统的E ratosthenes数论筛法。这就是解决这一世界难题的一把钥匙。

其中素因子的合数,35pi的倍数(如91521等等即所谓“殆素数”)多次被重复筛去,所以剩下的素数对个数绝对纯净。这个连乘公式前面的分母恰恰是后面的分子。将分数可以全部约简。这里有一个差别:如果一律按分子等于分母-2.和实际上的分子是-2a,例如X(1/2)(1/3)就已经全部淘汰了3的倍数2/3再淘汰9的倍数7/9就是重复。这个结果比实际应该保留的素数去掉的多了。

这样就得到保守值:( 2X中的实际“素数对”更多于此值)

LUp[2X]X(1/2)(1/3)(3/5)……(pi-2/pi)……(ps-2a/ps)(Ps/2X)

1(当X无穷大时其中间部分依从全部约减统统得出唯一的结果如下:)

X(1/2)(1/2X)-11

最后减一是减去1+2x-1)这一对

解不等式得到X32.;X32时对于命题2X无条件成立(X332

区间有条件成立)这个公式就叫做GD.LU定理。即“哥德巴赫猜想”证明

公式。——至此,哥德巴赫猜想得证。

 

 

你怀疑这条定理吗?十多年来,(自2000年至今)作者十一次进中国科学院,(2010年以前)都吃了闭门羹,我们的中科院是绝对不肯承认“普通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万般无奈只好上网问世。作者在这里郑重声明:

世人若能驳倒“LU”定理,当然就证明了作者“狂妄无知”(有人给我戴此“过人”的帽子);反之这顶帽子是否当另有所属?附带说明:这一惊世成果长期被压制又说明什么?

作者:我独若愚(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北北岩村邮编053900)

电话:15297614955(宜发短信)

呼吁:广大博友传播发动寻找天下之伯乐

 

                            原作2012825

                                            时值201688

关于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部分资料如下略载一些:


揭秘“哥德巴赫猜想”揭秘“哥德巴赫猜想”

揭秘“哥德巴赫猜想”
揭秘“哥德巴赫猜想”
揭秘“哥德巴赫猜想”
揭秘“哥德巴赫猜想”
揭秘“哥德巴赫猜想”


揭秘“哥德巴赫猜想”
揭秘“哥德巴赫猜想”
揭秘“哥德巴赫猜想”
揭秘“哥德巴赫猜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