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被称为“磨制石器”时代,这个时代大致开始于1万年前,结束于5000或200年前。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有三个基本特征:
1. 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
2. 制作使用陶器
3. 食物来源从狩猎和采集变化为种植植物食物和驯养家畜。
7.5万年前到1万年前,全球范围内发生了一次冰期(也被称为末次冰期)。这次冰期最严重的地区发生在北半球,当时世界上几座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都被巨大的冰盖和冰川覆盖,1.7~1.8万年前冰期极盛时北半球冰盖一直从北极延伸到北纬40°,在北美冰盖一直延伸到内华达山,北欧当时完全被冰盖覆盖,冰盖最远覆盖到当时的英国德国和俄罗斯。估计冰期时全球有1/4~1/3的陆地面积被冰川覆盖。而当时的土耳其伊朗高加索等西亚地区只是山地被冰雪覆盖。中国当时的情况与西亚类似,尤其是当时的长江和黄河中下游也只是象太白山,庐山,长白山等山地被冰川覆盖。
这次冰期对当时地球的动植物和人类文明的进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估计冰期时的全球平均气温比现在低8~12℃,也许是因为冰期的气候造成植物转移到低纬度地区,并且面积大量减少,又进一步造成食草动物减少和类似于剑齿虎的食肉动物灭绝。估计当时人类的数量也会因为环境变化和食物减少而大为减少。另外冰期可能对当时人类的迁徙习惯产生影响,巨大的冰山阻断了他们熟悉的迁徙路线,巨大的冰原可能会成为他们不可逾越的障碍,使一部分习惯于迁徙的人类不得不在一个小区域内“定居”下来,“定居”尤其是在没有山洞的平原“定居”可能也是促进原始农业产生和原始房屋产生的一个主要因素。因为迁徙中的人类可能并不需要房屋居住,也不可能在某一个固定的地点照料农作物和驯养的动物。进入文明时代的游牧民族就从不种植农作物和建造泥土的房屋。
公元前10000年是末次冰期结束的时候。转暖的气候和降雨的增加对人类文明进入新石器时代提供了非常好的自然条件。但是毕竟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人类原来以采集和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受到挑战,因为在冰期时代和冰期结束的初期,可供采集的植物很少可供狩猎的动物也变得稀少,迫使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类不得不去寻求新的食物来源。可能是这诸多的因素使人类终于在进化史上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尝试种植植物和养殖动物来满足需求。新的获取食物方式也使原来用于采集和狩猎的打制石器变得不再得心应手,于是更加细致的磨制石器(包括后来的石磨盘石镰)骨器(标枪头和鱼叉)以及用于食物贮存的陶器就应运而生。由于农业的产生使人类在等待作物成熟的“农闲”更有时间细致地加工石器和建造房屋。人类进化到这个时代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劳动”。
从目前全球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情况判断,西亚和北非的新石器时代发展较早,考古研究也较充分。可以说西亚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以后又最早出现金属器,最早进入文明时代,这个地区在研究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演化占有重要的地位。
西亚最早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是利凡特地区(现在的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安那托利亚(现在的土耳其)和扎格罗斯山山前地区,即所谓农业起源的新月形地带。这一地区呈现典型的地中海气候特征,气候条件对农作物栽培比较有利,因而成为全球最早出现农业和养殖业的地区。大约在公元前9000~8000年,这个地区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到公元前8000~7000年,又进入前陶新石器或无陶新石器时期。这个时期的西亚已开始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人工种植,主要种植有小麦,大麦和豆类,并且开始人工训养绵羊和山羊可能还有家猪。这个时期的部分地区如耶利哥,已出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用土坯砌筑的半地穴式房屋,原始村落已有雏形,围绕村落有石砌围墙或濠沟。大约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西亚各地先后进入有陶新石器或发达的新石器时期。最早的陶器烧制温度很低,后来出现厚胎的素面灰褐陶,最后出现彩陶。这时农业已有进一步的发展,有的地方已出现灌溉农业。大约在公元前6000~5000年,这里的一些遗址还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
西亚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在发展中对周围地区产生过很大影响。西亚的新石器文化出现后开始向尼罗河流域和地中海沿岸传播。传向尼罗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分为三个时期,从早期开始即为有陶新石器阶段。传向北非其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分为三大区域:沙哈拉新石器文化;地中海新石器文化和卡普萨新石器文化。传向欧洲新石器文化主要有:希腊,克里特岛和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亚等地区的前陶新石器文化。陶器出现以后,欧洲南部陶器演化为印痕纹陶器,而多瑙河流域陶器演化为线纹陶器,这些地区在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后出现了彩陶。
中国部分地区大约在公元前10000年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较大,所以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较大差别,大致可分为三大区域。
1.旱地农业区域:包括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这里是世界上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地,并且训养猪和狗等家畜。早期有代表性的遗址为:华北的南庄头(公元前8000年),较晚一些(公元前6000~5000年)的有陕西的老官台,河南的裴李岗,河北的磁山山东的后李等。中期(公元前5000~3000年)有代表性的遗址为:陕西的半坡和庙底沟,河南的王湾和大河村,河北的后岗和大司空,山东的北辛和大汶口以及辽西的兴隆洼,红山,辽中的新乐,黑龙江的昂昂溪,新开流等。
西安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刻符号
人面鱼纹盆
骨器
挖掘遗址
河南大河村遗址
大河村遗址的房基
大河村遗址
昂昂溪遗址
距昂昂溪遗址不远的同时期遗址-腾家岗
沈阳新乐遗址
沈阳新乐遗址
新乐遗址模拟古人生活场景
裴李岗遗址
展出裴李岗文物的新郑博物馆
2.水田农业区域:主要以长江中下游为主。这里是世界水稻的发源地。早期(公元前10000~7000年)有代表性的遗址为:江西的仙人洞和吊桶环及湖南的玉蟾岩,(发现有公元前10000年的硅化水稻和公元前7000年的稻田遗址)。中期(公元前7000~3500年)有代表性的遗址为:长江中游的彭头山,大溪,龙岗寺。长江下游的河姆渡,马家滨,崧泽。晚期(公元前3000~2000年)有代表性的遗址为:长江中游的屈家岭,石家河。长江下游的良渚。这里驯养的家畜有牛,猪和狗。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的杆栏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水井
河姆渡人在琢玉
河姆渡人在建房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
遗址宽阔的大厅
仙人洞人渔猎的场景
仙人洞人制陶的场景
良渚遗址
良渚文化城墙遗址
良渚文化典型器物--玉琮
上海松泽遗址
松泽人用过的石锛
中国发现较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并且在不同的文化圈内极好地呈现出文化的连续性和出土物的多样性。
发现于1986年的南庄头遗址位于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村东北约2公里处,是中国北方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前后经过三次发掘。据测定该遗址出土物为公元前8500~7700年左右。
遗址面积约20000平方米,己发现的遗迹有5条灰沟、2座灰坑和2个用火遗迹。出土有50多片夹砂灰,红陶片(有些陶片还有纹饰),石磨盘,石磨棒,骨锥,骨针,石片,种子等,另外还有鼠,鸡,狗,狼,猪,鹿等动物骨骼,其中部分骨骼有烧烤,切割的痕迹。遗址及出土物表明当时这里的居住者已经定居,并且会制作陶器以及种植和加工谷物。衣着可能还是兽皮,并且开始驯养家畜和继续狩猎。
发现于1984年的与裴李岗同期的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贾湖遗址目前共进行过7次发掘,发掘面积2700平方米。先后出土了公元前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的房址53座,陶窑13座以及灰坑370多个,墓葬300多座。出土物近5000件,出土物有陶器(器型有陶鼎、陶罐、陶壶、陶碗、陶杯)。出土骨器有骨鱼镖、骨针、骨锥、骨刀、骨杈形器、骨笛等。出土石器有石磨盘、磨棒、石斧、石镰、石铲、石凿、石刀、石环等。还出土有鱼、鳖、龟、鹿、猪、狗等动物骨骼,碳化稻粒等。在出土物中,以1987年发现的一批七孔骨笛和一批具有文字性质的甲骨契刻符号最为珍贵。遗址和出土物说明在公元前7000年的中原,制陶技术已非常发达,陶器几乎涵盖生活用的所有器皿。磨制石器也更多样化,涵盖农业生产和谷物加工的各种用途。遗址的房屋,陶窑,墓葬说明这个遗址规模已经很大,并且已定居很长时间。尤其是骨笛,古杈型器和有契刻符号的甲骨等器物的发现,说明当时的居住者甚至有原始崇拜,原始宗教或占卜,巫术的倾向。契刻在甲骨上的符号很可能就是最古老的“汉字”。出土的七孔骨笛到今天还能吹奏七音阶的乐曲。中国科技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还合作分析了部分陶器的附着物发现有酒的成分,酒是由大米蜂蜜葡萄山楂酿制。在贾湖村的村委会二楼,有一间可能是村民自发建造的展览室展出几件出土物和复制的器物以及图片介绍贾湖文化。
发现于1962年的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位于江西省的万年县。是两处洞穴遗址,坐落于小而湿润的大源盆地内,相距约800米,先后共经过五次发掘。两处遗址的文化堆积丰富,出土遗物包括各种石器650件;骨器132件;穿孔蚌器36件;夹砂的褐色陶器(片)500多件(片)部分陶片还有条纹或绳纹;人骨20件和大量动物骨骼。此外,遗址还发现有已经硅化的公元前10000年的野生水稻和公元前8000的种植水稻。甚至有研究结果认为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的最早年代可上溯到2万年前。
出土物表明仙人洞地区可能是世界水稻种植的发源地,这里出土的陶器也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陶器。仙人洞遗址是一处面积有上千平米的石灰石岩洞,对外开放,洞内有塑像模拟1万年前古人的生活场景。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的出土物与仙人洞遗址出土物非常接近,也发现有公元前8000年的人工栽培水稻和陶器。据最新的报道经以色列科研人员和中方科研人员合作对玉蟾岩遗址陶片地层的骨片和木炭进行碳14测年,发现玉蟾岩陶器的年代为18000年,成为世界上最早的陶器。
发现于1958年的大地湾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距天水市102公里。大地湾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已发掘的遗址总面积为110万平方米。出土房址238座,灰坑357个,墓葬79座,窑38座,灶台106座,防护和排水用的壕沟8条,各种骨、石、蚌、陶器、装饰器和生活器物共计8034件。大地湾遗址包含有开始于前仰韶文化到仰韶晚期文化的四个文化层,时间经历从公元前5800年到公元前2800年连续3000年,涵盖仰韶文化的全过程。房屋建造反应出从仰韶早期的半地穴式到晚期完全地上式的发展过程;大地湾还出土了公元前5800年的目前中国最早的彩陶。大地湾遗址出土的陶纺轮说明大地湾时代的人类已经开始纺线,并可能有织物的衣着。大地湾遗址有一处属于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约5000年前)编号为的F405大房子,是一座有三开门和带檐廊的大型建筑,其房址面积270平方米,室内面积150平方米,平地起建,木骨泥墙,其复原图为四坡顶式房屋。反应出仰韶晚期高超的建筑水平,也是以后几千年中国中原地带房屋建造的主要模式。在另一处编号为F411房屋的地面上发现绘画,图案由人与动物构成。与大地湾同期或稍晚的有代表性的遗址有河南三门峡仰韶遗址和西安半坡遗址。在大地湾和半坡遗址都建有遗址博物馆展出挖掘现场和部分出土物,半坡遗址展览馆展出包括人面鱼纹盆,抽象几何纹彩陶等精美的彩陶。在半坡遗址出土的一处女童墓葬中发现入葬时女童佩戴有玉石耳环和石珠项饰及装满谷物的陶罐等,反应这个时期虽然还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但可能已经开始了初级的身份分化。仰韶遗址处建有一座纪念碑,在仰韶村有一处很小的民办展览室。仰韶文化遗址在中国野外考古中占有重要地位,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在仰韶村挖掘到陶片,开创了中国野外考古的先河。
发现于1973年的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金吾庙村,距宁波市仅20公里。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共有4
个文化层,根据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测定,早期的第四文化层为公元前5000-4500年,第三文化层为公元前4500-4000年,第二文化层为公元前3500-3000年,第一文化为公元前3000-2500年。经过1973和1977年进两次发掘,出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还发现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等遗存。河姆渡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最早也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遗址的房屋建造独特,为杆栏式建筑,即用原木打桩然后在木桩上建造房屋,房屋与地面有一定距离,反应出当时河姆渡水乡泽国的地理面貌,和古人的智慧。出土的木建筑构件显示当时建造房屋已用卯榫结构,说明当时河姆渡人的建筑水平已很高超。出土的人工栽培水稻,家养动物骨骸,用芦苇编织的苇席,骨哨,骨耜,陶器小动物,象牙雕蚕纹端饰,象牙雕双鸟朝阳饰件且有艺术或原始崇拜的萌芽,漆碗,陶纺轮,骨匕,卷布辊,绞纱棒,水井等说明当时河姆渡人的生活质量已达到很高标准,水井的出现使人能有比较干净的饮用水。河姆渡人可能已开始养蚕,织布并。至今已发现河姆渡文化类型的遗址40多处。河姆渡遗址最上层(公元前2500年)的淤泥沉积层可能显示当时是一场洪水中断了河姆渡文化。
最能反应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红山文化)的遗址兴隆洼遗址总面有内蒙古敖汉旗的兴隆洼遗址和辽宁凌源的牛河梁遗址。积3万余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期别的兴隆洼文化半地穴式房址170余座,窖穴400余座,墓葬30余座。同时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及动植物遗骸。牛河梁遗址是公元前3000多年的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红山文化最杰出的代表器物一个是玉器:出土于兴隆洼遗址的玉炔(公元前400年),这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玉器,玉猪龙---中国最早的玉雕龙图腾。红山文化的玉器反应出中国4000年前琢玉就达到很高的水平。再有一个就是女神崇拜:出土于牛河梁遗址的陶塑女神按1:1比例塑造,形象逼真,女神的眼珠为绿玉材质。女神庙周边还有大面积的积石平台,反应当时祭祀场面非常宏大。
与文明时代最接近的代表性新石器时代遗址一个为山东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公元前2500-2000),另一个为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遗址(公元前3300-2000年)。
山东龙山文化的代表出土物除继承大汶口文化的各种器型的白陶灰陶外,还有被称为“蛋壳黑陶”的薄璧黑陶,蛋壳黑陶是中国制陶技术的巅峰之作。龙山文化还出土有奴隶社会祭祀色彩的孔玉刀,玉璋等“礼器”,特别是龙山遗址还出土面积达20万平方米筑有高大土城墙的城池。山东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处建有博物馆一座展出该遗址出土的陶器等器物,在不远处还建有城墙遗址展室,介绍起源于龙山,经过岳石直到周代的古城变迁,其中龙山时期城址面积达20万平方米。
还有一处龙山文化遗址值得一说就是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王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上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发现一座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小型城址、奠基坑、青铜器残片和文字等。这个发现曾引起考古学界的重视,有专家称之为“禹都阳城”(传禹因治水有功被拥为王,后来成为“夏”的第一代皇帝)。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后,王城岗遗址再次引起考古学界的重视。近几年又在该遗址发现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这也是河南龙山文化最大的城址。
浙江良渚文化遗址面积达34平方公里,遗址内有墓地群,祭坛和密集的村庄。良渚文化的玉器尤其是大量带有宗教色彩的玉琮也是中国玉器雕刻的巅峰之作。良渚文化的灰陶,白陶和黑陶制作水平也都很高。在良渚文化遗址区域内的莫角山发现的良渚古城遗址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土石结构的城墙厚达50米,残高达4.5米。良渚文化遗址呈现出高度的城邦文化的特征。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众多,在短短的5000年中文化和制作器物的技术进步非常显著。无论是石器,陶器,骨器,玉器,其制作水平都达到世界同时期的最高水平。中国的青铜器虽然一直到文明时期才大量出现,但在诸多的新石器遗址中多次出现铜渣,铜片等,比较成型的中国早期青铜器物是出土于甘肃马家窑和马厂文化类型的遗址中,为两件锡青铜刀。
在最接近文明时代的史前文化中,从遗址数量和重叠程度看仰韶和龙山文化应该是中华文明的主流史前文化(进入文明时代后也基本上以这个文化区为主要区域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目前在中原一带分布的仰韶文化遗址有百处之多,文化影响区域北到现在的内蒙古包头和北京以北,南到河南南阳和陕西汉中,西到宁夏中卫,东到山东西界。分布在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址更有一百七八十处之多,影响区域扩大到山东全境甚至到辽东半岛的大连,两种文化区域重叠度非常之高,很多遗址呈同一遗址上下叠层。而其他文化遗址数量最多不过十几处,后来也基本上融入中原文化圈。
龙山文化时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