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水淡化后不光是用来喝的,它的市场大着哩!

 老周ljlj9w7mnv 2018-02-22


随着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加之我国淡水资源不足,寻找水资源日益成为人们关切的问题。


海水淡化作为水资源的开源增量技术,具有“不淹地、不移民、不争水、不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特点,能稳定供水、应急供水和战略性供水,是解决沿海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


我国海淡产业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但在此后四十余年的时间里,整个行业发展都非常缓慢,规模也很小。可以说,快速发展在分界点是“十一五”时期。


2005年的“十一五”《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忽如一夜春风来,作为我国第一份正式发布以指导海淡行业发展的政策,确定了海水利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2012年2月《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以及2012年末《海水淡化”十二五“规划》的发布再次给海水淡化市场加码。


截止2015年底,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21个,产水规模100.88万吨/日。但需要认清的是,我国海淡市场总体规模较小,利用量较少,且多为分散供水。


2015年全球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达到8655万吨/日,年增长率8%,我国海水淡化规模仅占其1.19%;我国海水淡化产业仍存在海水利用涉及管理部门较多,协调协作机制尚不健全,淡化装置产能闲置与城市缺水并存等多重问题。


2016年底《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对过去一个周期历经喜悲的海水淡化行业来说,无疑是一针及时的强心剂。


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海水利用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时期,到“十三五”末,我国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20万吨/日以上,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和“推动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以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压力。


从过去的经验看,海淡行业一直被寄予很高的预期,但现实的情况,也确实充满尴尬,成本过高一直是我国海淡行业最大的痛点。资料显示,我国海水淡化产水成本在5至8元/吨,相比自来水价仍偏高,使这一新兴产业缺少竞争优势。


为此,《规划》提出“完善海水利用财政投入与激励政策”;同时,在用好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政策下,落实和完善有关海水淡化税收优惠政策,加快推进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对符合条件的海水利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保费进行补贴。


国家海洋局科技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大部分沿海地区,海水淡化执行的是工业用电价格,造成海水淡化水价格较高。建议在全国推行海水淡化优惠电价政策,降低海水淡化制水成本。


利好政策将引爆海水淡化市场大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将向规模化、集成化方向发展,逐步成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是实施海岛海水淡化利用工程,以满足海岛基本生活工作需求;

二是促成海水淡化发展产业基金,为淡化装备“走出去”打下基础;

三是加大对海水淡化装置运营的扶持力度,降低运营成本;

四是建立完善海水淡化标准体系,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产业规模。


随着海水淡化在工业生产中的推广,未来海水淡化将成为“刚需”,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发展海水淡化技术依旧是业内的共识。


据介绍,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分为热法和膜法,国际上已商业化应用的技术主要包括反渗透、多级闪蒸、低温多效三种。可喜的是,反渗透和低温多效这两种成熟的海淡技术已在我国得到大规模应用,制水成本较高的制约因素已逐渐消除。


据估算,目前我国海水淡化项目平均成本已经低至5元左右,部分反渗透项目可能低于4.5元。


或许不久的将来,海水淡化成本能与自来水价格并“价”齐驱,大规模海水淡化应用将具备成本优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