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怕“熊亲戚”,防“逗娃”攻略拿走不谢!

 美酒佳酿 2018-02-23

过年带孩子回老家,很多家长都有些怕,不是近乡情怯,而是怕自己孩子变成他们眼里的“熊孩子”,更怕这些不会逗孩子的人变成“熊亲戚”。

这里给您支招如下:

攻略一:怎样应对“熊亲戚”?

01

理解“熊亲戚”

咱们自己想明白,所谓“熊亲戚”,无非是这几个原因导致:

  • 大家所处的文化不同,对孩子的态度不一样。我们都很尊重孩子,但有些亲友按照过去的观念,觉得对小孩就是随便逗逗,哄着玩,不必当真。

  • 很多亲友多年不见,或者自己生活里没有这么大小孩,看到孩子就特别喜欢,又没有经验,不知道如何沟通。理解了这些,知道对方没有恶意,也完全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妥,那么,不知者不怪。我们合理应对,但别有敌意。

02

挑战与机遇并存

咱们别觉得好像是带孩子赴鸿门宴一样,别把孩子看成被狼群盯着的小羊羔。这是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事。没有哪个孩子可以一直在完美的环境里、接触的都是懂儿童心理的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对年幼的孩子,这是他们认识亲友、感受亲清的机会;对大一点的孩子,这是他们锻炼交往、练习礼仪的机会。我们平时教育好,那么,亲友聚会时,孩子多半会密集收获夸奖和喜爱,这种正向的反馈对孩子也挺好。

03

对幼儿,做好保护

对两三岁的小幼儿,做好保护。比如,亲友跟孩子说,“今晚阿姨带你回我们家住可以不啊?”、“把你手里的小熊给叔叔吧”,如果感到孩子害怕担忧了,家长可以直接拦截问题:“阿姨/叔叔是跟你说着玩呢!”如果此刻不好意思保护,接下来大概就是:孩子被逗哭了,大家又一起笑,看到被哄笑,孩子更哭了,大家还说,这孩子脸太小了,不禁逗。最好第一时间就出手,不让后面的发生。

04

鼓励大点的孩子自己沟通

对于4/5岁以上的孩子,家长可以伺机行动,因为很多孩子是可以看出来对方是在逗自己,他们不会真的害怕担忧,但是可能会不知道如何回应。您可以事先告诉孩子,有时候,大人是跟你说着玩,你不要都当真,你可以不回答,或者问对方问题,或者直接把你的想法说出来,比如说“我在哪住,需要和妈妈商量”、“那叔叔可以把你手里的手机给我吗?”。

05

防“摸脸”指南

如何防“被摸脸”?宝宝可爱,免不了就会被亲友摸脸蛋。初次见面时,妈妈可以把孩子抱着,或者搂着肩膀,这样就比较容易躲闪,通常可以错过第一波大规模摸脸,也会让亲友明白自己的态度。对于大一点的女孩,家长应该事先告诉她这种分寸。亲友都是出于喜欢孩子,会搂抱孩子、摸脸,让孩子对男性亲友保持距离,对女性亲友可以相对亲热一些。如果某个亲友特别爱亲孩子或者摸脸,家长想办法保持距离,或者教孩子直接告诉对方。当然,这事防不胜防,孩子通常根本反应不过来,现场更要靠妈妈眼疾手快。

06

当心“虚假承诺

亲友们有时会用一些虚假承诺来让孩子高兴。聚会时大家都开心,人们容易顺势说好话,大家也都喜欢看孩子得到满足高兴的样子,所以情势所迫,有些大人会对孩子说一些履行不了的承诺,比如:老姨一会就带你玩赛车啊、二叔这个手机就送给你了……大人说的开心,孩子容易当真,然后会记着这事,开始期盼了,最后没实现,会感到失望、被骗。所以要及时告诉孩子,大人不是故意骗你,但是他们只是高兴时随便说的,不要当真。我女儿曾经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她让一位阿姨陪她去转转,阿姨答应带她去看酒店一楼的游泳池,但后来显然做不到了。我提醒她,人家工作一天已经很累了,刚才是随便说着玩的。谁想到,她居然走到阿姨面前认真地问:“阿姨你刚才真的只是跟我说着玩的吗?”。

07

遇到问题,单独沟通

对孩子的问题,单独沟通,别让孩子处于被众人“批斗”的角色。小孩免不了会有言行不妥之处,幼儿本来情绪问题就多,聚会时更是要么“人来疯”、要么因胆怯而哭闹。有啥情况,家长最好把他带到没人的地方,小声和他讲。如果孩子哭闹了,更要带孩子在安静的地方陪伴他。有的妈妈怕众人说自己溺爱孩子,就和大家站在一个立场一起批评孩子。人多、话多,有人教育孩子有人护着孩子,乱哄哄一片,对于有情绪的孩子,这都只能火上浇油。

08

减少环境压力

对于小幼儿,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您要知道,嘈杂的环境本身,就构成压力。所以,当他们吃饱饭了,就带孩子跟众人解释一下,先离开一会,去安静的地方转转。


攻略二:

怎样别让孩子成为外人眼里的“熊孩子”?

提前介绍亲友和自己的关系

01

事先多给孩子介绍亲友和自己的关系。对孩子来说,这些可能都是陌生人。看到爸妈和一群陌生人如此亲热,把自己都晾在一边,这在他们眼里,也是很不解的事,爸妈的这些“奇葩”做法,简直是连他们也像陌生人了!所以,多告诉孩子他们是谁、怎么称呼、过去有哪些背景趣事,把孩子来到世界之前发生的“家族前传”交代给他,给孩子做好这个衔接工作,这样他才不感到陌生,才有可能尊重他们、感受到亲情。

教孩子基本礼仪

02

比如:如何称呼对方、餐桌礼仪、被夸奖了说谢谢、到亲友家拜访临走时感谢对方招待、过年如何给不同的人拜年、不要为了插话而过多地打断别人的谈话……其实,家长与其抱怨“熊亲戚”,不如换个思路想:如果我们把孩子教得懂礼貌,有礼有节的,那么,见面后,大人是不太敢随便逗弄他的。而且这个是非常容易做到的。对于很多亲友来说,听到一个幼儿奶声奶气对自己说“谢谢”、“请您”、“麻烦您”,他们都会当即感到肃然起敬、不敢造次。

让孩子有“帮忙”的习惯

03

对于小学生,如果去亲友家做客,让孩子不仅收拾好自己制造的垃圾、保持说话音量、吃饭或落座要长者先,最好鼓励孩子去厨房问问,是否有自己可做的、需要帮忙吗,培养孩子参与、助人的意识。现在很多孩子直到上大学了,到别人家做客,就是自己坐在那玩手机,既不参与聊天,更不去帮忙。这些要从小练习。

其实,我们平时在家,就应该让孩子多参与大人的家务活,而不只是给他派点简单家务。这个假期,我在做饭时常常会喊孩子过来一起帮忙。这应该是家里平时的常态。我小时候,每到周日,妈妈常会动员全家一起擦窗户玻璃,或者一起把废报纸收拾好去卖钱。就是说,随着孩子长大,他要知道,家里的任务,他有义务一起和大人分担,而不是家长干活,他只负责享受成果。如果孩子从小有这种帮忙意识,有责任感,那么以后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到哪他都会受欢迎、成为主人。

帮助孩子理解“不同

04

帮孩子理解不同年龄、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人,有很多不同的观念和习俗。年节聚会里,很多小矛盾,都出自这种差异。这也是帮孩子理解别人有不同的想法的机会。孩子在长大中,要逐渐明白,自己不是世界中心,别人有不一样的做法和信念,我们求同存异,多尊重包容。比如过年时,亲友特别是老人,都喜欢孩子穿喜庆的红色衣服,但孩子自己偏喜欢黑白的怎么办。现在很多年轻家长想,穿什么应该是自己的选择啊,要尊重孩子啊,但是,人都是生活在社会环境里的,我们最后所做的,通常是兼顾自己喜好以及环境因素,折中而定。入乡随俗,是成熟的做法。

最后,给几个小tips

  • 饭局上,多夸亲友的优点、优秀业绩。对方爱听,孩子听了,也会感到自己属于一个特别优秀的家族,更有归属感。

  • 当众肯定孩子做得好的事情,不说没做好的、可笑的事情。有时我们以为很可爱的小事,说出来,孩子会认为是被揭短了,被嘲笑了。

  • 不比较亲友间的孩子,如果别人比较,那么您可以说一些事例,表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优劣之分。

  • 聚会时,多给孩子一些具体任务去做,比如给众人倒饮料、拿餐巾纸。无聊时孩子更容易捣蛋、烦躁。当他们有点活儿在做,他们会很开心的。

  • 给幼儿准备一些他们可以自己玩的小东西,比如涂色本。告诉幼儿我们在这里要多久,之后如何安排,因为他们会感到大人们吃得昏天黑地没头没尾的。

无论孩子表现怎样,不论别人如何评价,家长都别觉得自己的自我价值取决于孩子。好,也许只是他喜欢这种场合;不好,也不一定是自己的教育有问题。众人都夸孩子,也许只是大家高兴了说客气话;议论孩子,也许是他们的标准和您的不一样。您要对自己、对孩子,有基本的信心。

孩子是否享受这些聚会,和爸妈自己的态度也有关系。看到爸妈和大家都很亲近,孩子也会比较放松、享受这种亲情。我在二十多岁时,就不太喜欢和亲戚聚会,因为平时接触少,在一起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但是现在,大概是老了,看到亲友还是很感慨:尽管有这么多不同,你仍然可以看到这些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因血缘、陈年旧事、从共同的年代走过来……无论如何,于广袤的时空中、万千人之中,能聚到眼下饭桌上来的这些人,都是有缘,要珍惜!

咱们别每天念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实际却连亲友聚会都无法忍受。

祝大家春节聚会愉快!祝各位狗年大吉!

新春愉快,狗年大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