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觊觎失德:不要做第一,要做自己的第一——五经四书里的儒商智慧之172

 茶墨幽香 2018-02-24
  《春秋左传·宣公三年》中云:“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其大意是,鼎的轻重大小,下面的诸侯是不应该询问的。贪念今贝,久之则亡。觊觎不属于自己的,就是贪的病根。
  这是一个“问鼎”的典故:鲁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楚灵王攻打陆浑之戎,到达雒水,在周王境内陈兵示威。周定王派遣王孙满慰劳楚师,楚灵王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这一下就暴露了楚灵王的野心。王孙满回答:“鼎的大小轻重在德不在于鼎本身。今周德虽衰,但天命未改,鼎的轻重是不能询问的。”一下就把楚灵王问鼎天下的觊觎之心给镇住了。“问鼎”便成为后世觊觎君位的典故。当下的语境里,“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或泛指觊觎侵占别国,就儒商而言,这两者,显然是不合职业定位和有悖职业道的。“问鼎”,还有一种意思,是指夺取某些体育运动的顶尖成绩。这个视角,对儒商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其一,觊觎失德,多赢多助。我们知道实力相当的双方在谈判时做出大体相等的让步,方可取得结果,亦即每一方所得与所失的代数和大致为零,谈判便可成功。然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越来越走向“非零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双赢”。因此,“非零和效应”已经替代了过时的“零和效应”。如今,不少人常将“非零和效应”称之为“双赢效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越来越走向“非零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双赢”。野心勃勃去图谋他人的经济王国地位,是徒劳的。将原本是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这是有悖经济道德的行为,是可耻的。
其二,抢别人的第一,不如做自己的第一。把别人的第一名设为自己追赶的目标是不可取的。但如果儒商把追赶的目标改为自己本身。就能在商事实践过程中,慢慢发现自己喜欢做什么,哪个能做好,哪个能有兴趣持续不断地投入综合成本去干下去。从而渐入佳境,直至游刃有余。这个做自己的第一的过程,也是不断规避沉没成本的过程,同时,还是品牌号召力累积的过程。 
其三,做自己的第一,就是发现自己的唯一。一个儒商心智和社会关系处置能力的成熟过程,也是一个儒商统摄的企业法人成长、成熟和成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质,就是在与人互动,以产品或服务为物为示指,不断捋顺流程,并拓宽格局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自己唯一和成就自己唯一的过程。
其四,做自己的第一,就是秉持一以贯之的无可替代。地得一以宁。《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贞将恐蹶。道之大道,一以贯之,做到通透均衡,就好。故,一以贯之得到的,才是真正的王道,才是至高无上的无冕之王。
儒商智慧启示:
1.去强盗思维。觊觎别人的第一,就是不入流的强盗思维,出来的行为,也只能是野蛮人举动,是不会长久的。
2.去幼稚的比较幸福。人比人气死人,盲目的攀比或在众人堆里比第一,是幼稚的表现。
3.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锲而不舍地走下去,才会达到属于自己的商事事业巅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