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喝枸杞,这部片子是90后最舒服的养生方式

 龙叔文馆 2018-02-24


《万物滋养》:“滋”是河川,代表自然; “养”,给予养分,静待生长,“滋养”代表了中华民族从容自在的生活态度以及润物无声的生活智慧。


18岁的梗刚过,90后就已经由葬爱家族的扛把子,跌落到最虚弱的少女和最油腻的大叔了。


于是他们开始了所谓的反击—朋克养生。啤酒加枸杞、可乐加人参、捧着卡哇伊的保温杯,喝着咕嘟嘟冒泡的碳酸饮料。


别傻了,《万物滋养》般的养生才是真的解药。


2018年1月28日,纪录片《万物滋养》一开播便砸来无数好评,更有评论称它为BBC级别的纪录片。



纪录片选取6种典型环境(森林、海洋、旱地、田野、江湖、高山)中具有代表性的30余种原生物种及30余种滋补食材。



以它们为主角,配合周边物种,讲述这种环境的生态特点、万物的生存智慧和人们的滋补哲学。


森林中的宫心计


森林里最重要的就是树木,它们战胜了其它的植物,占据了最顶层的位置,享受着阳光的滋润进行光合作用。


正是因此,能量得以积累,水分得以蒸腾,氧气得以逸出,万物得以生长,得以滋养。



林中万物宫心计,主演们各个颜值高、大自然安排的剧本也足够精彩。


在长白山森林,有着大长腿的红松和椴树、东北F4的“东北大魔王、西伯利亚花栗鼠、中华小蜜蜂和千年野山参”。



还有利用人类扩张领土的茶树和企图成为霸主的野生菌。


作为森林中精明的居民,它们能从茂密的林中慧眼识出最能滋养自己的食物。



人类当然也是其中的一员,获取食材的手段很高明,享受滋养的智慧更出彩。


在森林后宫中,声名最显赫的是人参。



它祖上是赫赫有名的五加科·人参属·氏,曾遍布整个大陆,如今是为数不多的孑遗植物。


它生性娇贵,冷热旱潮都不行,所以就悄悄长在大树脚下,看其它植物斗来斗去,以期坐收渔翁之利。


人参厉害之处在于对养分的吸收力,生长周期长达数百年,一棵人参长过的土壤真菌和细菌会发生巨大变化。


任何相似的植物都没有办法在这里生长,这是人参在划分势力范围,告诉别人少来我的地盘。


挖参人在挖参之前必须要三跪九拜,虔诚地感谢这株人参给自己带来的好运。在人参两旁插上木棍,再用红绳把人参拴住,这样人参娃娃就跑不掉了。



人参可以与老母鸡一起炖,老母鸡的性偏温,含细腻的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野山参性偏平富含人参皂苷,这样搭配在一起,适合秋冬季进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此外,人参可以与蜂蜜搭配使用,完美结合了森林赐予我们的礼物,这样搭配可以保存百余年。



森林带给我们从果实,树叶,根茎到分解者的滋补食材,懂得食物之源,尊重食物,敬畏自然,学会珍惜,简单生活。


正是中国人“天地共生,万物滋养”的滋补哲学和健康观的体现。


海洋中的美丽馈赠


生命来自海洋,人类和海洋彼此熟悉,并不断的从大海的怀抱里获得馈赠。



而珍珠,可以说是海洋的馈赠中,一个美丽优雅的偶然了。


从600多年前开始,人类开始就开始了解珍珠。本草纲目说,珍珠,入心肺经,具镇心定睛,清肝除翳生肌解毒之功效。



从此,珍珠就不断地出现在各种美容秘笈,滋养精品和宫廷秘方的清单中。



虽然都是海产,但是因为能带来美丽,珍珠被蒙上了一层有别于其它鱼虾的神秘面纱。



圆润饱满的珍珠只有在被打磨到微尘的状态才可以被人体吸收,像回到贝壳的母体中那样在人类的身体里慢慢发生作用。


大海的反光和缺少遮挡,使得海边的人们更容易被晒得黝黑。而珍珠,是渔家女儿保持净白的秘密。



月亮底下的渔船里,捡了一天珍珠贝的男人躺在渔网搭成的吊床上休息消遣。妻子忙着把珍珠磨成粉末喂给女儿们吃,顺便自己把剩下的珍珠粉混着牛奶做成面膜。



饲养海参的秀华总说自己是在看天吃饭。的确,大海的脾气变幻莫测,海边人家的生活总是充满未知。


但是正像以捕捉跳跳鱼为生的林师傅的手机铃声“好运来”一样,海边人家的生活趣味也正来自于这种未知,大海的美丽就在于,总是能带给人们期待和惊喜。


旱地上的生存循环


甘肃,中国广袤的西北里干旱地区。山体赤裸,植被不披。


但对于生长在这里的羊群来说,这是一个巨型自助沙拉吧。它们可以找到最鲜美的草和花朵,一边攀岩一边觅食,每日的觅食之旅可达20-30公里。



虽然每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但往往五米见方的地方,就有数十种植物交错生长其中不乏一些药材如,甘草、柴胡、麻黄、防风、蒲公英、黄花补血草、透骨草和骆驼蓬等等。



羊也认得这些草药,它们在感觉不舒服的时候会选择吃不同的草,治拉肚子的,长身体的、它们从不含糊。



牧羊人骄傲地说:“这东西,羊比人还懂呢,它是知道的,它会治自己的病。”


羊是养生专家,也是认路高手,循着有诸多草药标记的奇妙地图,增强自己的体魄。



旱地,是很多珍稀植物隐居的乐土。


花草们为了物种的延续,以自己的身体为报酬而雇佣羊,羊作为草地的耕作者,啃咬与粪便同时刺激草的生长。



而同样忙个不停的鸡,则扮演清道夫,啄取粪便中美味的幼虫和蛆。



牧羊人的角色则是指挥家,控制着每天羊群的行走方向,他们共同奏响了这出旱地交响乐。


旱地,给予我们最苛刻的生存环境,但也给予了我们最长情的珍宝。



戈壁沙漠草原,这是旱地,这里重复着创造、消亡与重生的循环。所幸那些富于幻想和野心的可爱生命不舍离去。


正是这些与风沙、贫瘠所斗争的傲然身姿调和出了一抹抹斑斓动人的生命色彩。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这里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体现,我们传承千年的滋补哲学不过就是这简单的“万物共生”四个字。


田野中的完美搭档


在十年前,安徽合肥的小团山还是一座废弃的石头山,但经历了1800多个日升日落之后,石头山摇身一变,成了香草农园。



在这片硕大的田野中,身怀绝技的动物和植物们都拼命地吸收着自然的馈赠。



不论是既可以酿酒、制糖还可以作为饲料的水稻,还是救了太阳一命、可以缓解心血管疾病的马齿苋,它们都有着先天的优势成为田野中会发光的金子。



万万没想到的是,真正让田野发光发亮的是野性难驯的薄荷,和白天鹅的原型丑小鸭。



薄荷,植物界的“小强”,遇土便开始扎根,既可以适应零下十五度的寒冷,也能忍受二十五到三十度的酷暑,内服可治流行性感冒和咽喉牙床肿痛,外用可治神经痛,皮疹和湿疹等。



这个家族也可谓庞大,乍一眼看上去,像是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可细细一闻便发现,原来有成千上万种味道。



然而最难忘的味道是二位的结合。


切开鸭肉、腌制鸭胸,将薄荷与腌制的鸭肉放在密封袋中,低温慢煮57摄氏度3个小时,既杀死了鸭肉中的细菌,也保持了鸭肉的多汁原味。



将薄荷与酸奶搭配,再加上马斯卡彭奶酪三种物品搅拌成慕斯状作为鸭肉的配料。鸭胸放入油锅中煎至金黄色便可。



薄荷与丑小鸭就这样成了香菜庄园的招牌菜,薄荷的辛凉缓解了鸭肉的油腻,鸭肉的味道又中和了薄荷的野性。



原来看似最不起眼的动物植物,反倒成了田野中相生相克的完美拍档。



田野中的追逐还在继续,然而并非所有植物都与薄荷一样坚强,由于人类无节制的采摘,有多数娇贵的中草药在逐年减少。


江湖里的风波追逐


“我是江湖,不是人与人相生相忘的江湖,而是鱼虾与水生植物相互追逐的江湖”。


在四季分明的长江以南,密如蛛网的水域孕育了这片生命力爆棚的江湖。原以为人类只会对陆地上的一切感兴趣,没想到的是,人类也摸清楚了水生动植物的脾气秉性。



他们采摘成熟的水中人参——芡实,作为最受孩子们喜爱的美食。


他们会去避开菱角身上的刺,拿来作为聊天闲谈的零食,还发现了深藏在荷叶下面的秘密——藕片。大自然与人类相互玩着捉迷藏的游戏,乐在其中。



阳光对于水下动植物就是温暖的化身,当大部分水底生物对日渐稀缺的阳光心怀感恩时,这个身披花衣的傲娇鬼,却在水下的间隙处发挥着自己的秘密武器。

 

鳜鱼,不同于其它的鱼类,身形并非是一般的流线型,而是一种背部高耸,嘴角上扬的形象。



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道:鳜,蹶也,其体不能屈,曲如僵,蹶也。而这种奇特的造型也决定了它会作为一种游不快的鱼存在于湖中。

 

鳜鱼的成败都取决于眼睛,眼睛的特殊结构决定了它的视力在暗处要比在明处敏锐1000倍。



当它们藏身于洞穴中时,利用敏锐的视力去逮捕小鱼小虾,达到果腹;而只要一不小心游到明处,那它可能就会被定格在人类的餐桌上——松鼠鳜鱼。



因为鳜鱼含有蛋白质、脂肪、少量维生素、钙、钾、镁、硒等营养元素,肉质细嫩,极易消化,是各大餐馆的热门菜品。



另一方面,对于贪恋美味、想美容又怕肥胖的中年少女来说是最佳的选择,鳜鱼肉的热量不高,而且富含抗氧化成分。 



懂得食物之源,尊重食物,敬畏自然,学会珍惜,简单生活。


高原上的温柔炽热


地球上最年轻最高冷的地域,非高原莫属。


外表高冷令人难以接近的高原,拥有着最炽热的内心。它将高山切割开,将洼地灌溉成湖泊,又用温度烘托出森林和绿洲。



地处中国西北部地区的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由于地壳在不断地运动摩擦,它还在不断地生长。


因为高海拔所带来的氧气缺乏和恶劣天气,很少有生命能够在海拔6000以上生存。也正因为这样,生长在6000米海拔线上的雪莲花,就更显高洁和顽强。



因为雪莲生长在极寒、极其缺氧的地区,使得人们相信这种花朵可以驱寒治疗风湿。而除了药用价值,西藏地区的人们也非常愿意用花朵来形容姑娘的美丽。



不只是雪莲花,还有贝母和冬虫夏草等其它药材,都因为生长在高原地区而被平原地区的人们格外推崇,这些植物不但是药材,更是高原上的生存奇迹。



它们也是生活在人类生存最极限环境中的精神寄托。它们的存在使得被冰雪和石头所覆盖的高原变得温柔。



就像高原上家庭中的女人们一样,给高海拔的家园不断制造着温暖,让艰难的生存环境,变得有了人情味。

 

天生万物,万物滋养人类。


从90后的养生热潮,到中年人人手一个泡着各种滋补品的保温杯,再到被老年人奉为圭臬的各种保健品,都不难看出信奉食疗的中国人对于饮食滋补的重视。


从种植、采摘到搭配烹饪,中国人有着自己的饮食养生哲学。


这种哲学脱胎于自然,也终将归于自然。我们要对辛勤而智慧的劳动者感到敬佩,更要对不断对人类加以馈赠的自然,心怀敬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