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 雪 早春是个咋暖还寒的季节。虽有东风送暖,欣欣向荣的春景让人欣喜,可早春的寒流也时不时地侵扰大地,甚而带来一场场春雪,给人们带来别样的感受,领略不一样的风景。古代诗人们对春天的雪景常有新奇的感受,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诗篇。在唐诗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佳作。 先看盛唐诗人东方虬的《春雪》: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初春的雪花满天飞舞着,用手去接触它便像盛开的花儿。在园子里开放的梅花啊,到底哪一朵才是真正的梅花而不是雪花呢? 诗人抓住雪花与白梅花形似的特点,从人们分辨不出雪花与梅花的视觉感受,写出雪花的晶莹洁白,透露出诗人对春雪的喜爱心情。全诗构思精巧,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别开生面,却又短小,含意浅显,生动有趣。 中唐诗人韩愈的《春雪》,写得别有情趣: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此诗作于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当时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诗人便创作了此诗。 首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独具风采。一是诗人调转笔锋,撇置“芳华”,偏写“白雪”,从春寒飞雪的视角,展现春色来临的景象,翻春寒飞雪为春色飞花。二是翻人情为物意,期盼春意,怨春色来迟,本是人的情感,诗人却以移情手法将人的情感赋予了无情之物,让白雪嫌怨春色来的太迟,于是白雪颇解人情,有意地“故穿庭树”化作飞花装点春色。三是翻春寒冷落,心情怅惘,为飞花送春,平添欢闹,白雪飞花,穿庭缀树,化春寒料峭为春意欣然,化情怀冷漠为意趣欢闹。 清代诗评家刘公坡在《学诗百法》中说:“作诗实写则易落板滞,空翻则自见灵动。唐诗中韩愈《春雪》一首,可谓极空翻之能事矣。” 晚唐诗人温庭筠的《嘲三月十八日雪》,把春雪写得很有情意: 三月雪连夜,未应伤物华。 只缘春欲尽,留著伴梨花。 暮春三月一连下了几夜的大雪,应当还没有损害春天的美景。只因春色即将逝去,就让白雪留在枝头妆点梨花的盛开吧!诗人笔下的三月白雪很有情意,不仅未伤春景,反而装扮梨花,更衬托了梨花的洁白。 而中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咏春雪》,则对春雪略有责备: 徘徊轻雪意,似惜艳阳时。 不悟风花冷,翻令梅柳迟。 春雪轻轻飘飞,好像有意徘徊流连,珍惜那艳阳高照的明媚春光似的。它不明白自己的飞舞会让风儿花儿都感到寒冷,反倒使梅花迟开,柳树迟绿了。 这首诗将春雪轻飘漫舞、情意绵绵的神态描绘得淋漓尽致。全诗融情于雪,以雪抒情,别有情趣。前两句用拟人手法,把春雪轻飘漫舞、情意绵绵的神态描绘得活灵活现。后两句语气婉转,由扬而抑,对春雪推迟了梅柳的生长有责备之意。既写了初春时节乍暖还寒的时令特征,又表现了诗人呼唤春光早至的迫切心情。 再看中唐诗人戎昱的《早春雪中》: 阴云万里昼漫漫,愁坐关心事几般。 为报春风休下雪,柳条初放不禁寒。 阴云万里,大雪飘飞,漫长的白天度日如年,诗人愁坐屋中,对心中关心的事情难于释怀。春风啊请你不要下雪,杨柳枝条才发的新芽,禁不住寒冷冰雪的打击。诗人喜爱春天的新绿,担心春雪摧残了柳条的新芽,担忧美好的事物遭受意外的摧残。 戎昱是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年轻时考进士落榜,于是纵情游览天下名城山川。后中进士,多年任刺史幕僚,颇受信用。建中三年(公元782年)38岁时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他的诗歌反映了同情人民,忧虑国事的思想感情。此诗写诗人春雪中所忧,暗含着他在逆境中很怕遭贬而不能为国出力的意思。倘若遭受打击,他这个弱文人的内心很难经受得住的。 中唐诗人元稹的《赋得春雪映早梅》,表达了渴求知音的愿望: 飞舞先春雪,因依上番梅。 一枝方渐秀,六出已同开。 积素光逾密,真花节暗催。 抟风飘不散,见晛忽偏摧。 郢曲琴空奏,羌音笛自哀。 今朝两成咏,翻挟昔人才。 从诗题得知,此诗为诗人得到“春雪映早梅”的题目而作。诗的前四句写雪花与梅花同时开放的情景:飞舞着的早春雪花,覆盖了一树初长的寒梅。有一梅枝花蕾渐渐饱满刚要绽放,雪花突然飘来,梅花便与雪花同时开放。 接下来四句写梅花的凌寒弥坚与雪花的见阳光溶化:尽管积雪愈加厚密,可梅花仍然按照自身的节律暗自开放。急速的旋风也吹不散梅的花朵,而雪花见了日光就快速地溶化了。 最后四句诗人感叹道:我空弹高雅的曲调没人理解,只好吹着羌笛独自哀伤。今天我将梅花与雪花一起吟咏,反倒让昔日的文学才子们受委屈了。。 诗中说梅花与雪花看起来相似,可一见到阳光雪花就消溶了,只留下孤独的梅花。诗人自比梅花,深感孤独,渴望得到知音,被人理解。 盛唐诗人刘方平的《春雪》,则于繁华中讽刺了社会的不公: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 这首诗借写雪景表达出诗人对社会上贫富悬殊的不平和不满,是一首讽刺诗。 春风卷着漫天大雪,飘来飘去,落得到处都是。你看那欣赏雪景的人们,原都是居住在洛阳城中的富贵人家啊!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是写景;第三句“君看似花处”,有承有转,使诗由景转情。第四句“洛城中”,一作“洛城东”,这里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联系诗题来看这两句,那意思是说冬天已经结束,突然来了一场春雪,这在那些无饥寒之虑的富贵人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难得一见的满足和喜悦,于是这熟悉而又新鲜的飞雪,在他们的眼中便成了飞花舞空的美景。但是,对于“洛城外”的穷人来说,他们好不容易在饥寒交迫中熬过了大雪纷飞的隆冬,盼来了春回大地,谁知又来一场大雪,这逝而复回的威胁和灾难,所带来的艰难与怨恨是不难想见的。这首诗的得力之处正在尾句,尾句之中又得力于一个“偏”字,是它构成了虚实两个空间,两种境界,两种生活,两种感情的对比,而诗人的爱与恨,同情与憎恶,也都融入这个对比之中。通过对比所展现的不同状况,及其所孕育的主题等,都留在了诗外,为读者开拓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此诗通过描写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雪,侧面写出了富人们在屋内赏雪以美酒相伴,穷人们却在雪天流落街头,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用曲折的笔法,讽刺了那班达官贵人只图自己享乐,忘了广大地区人民的贫困。 徐应佩在《直觉观照 沉思默想——论古典文学鉴赏的妙悟》:如果仅从字面上看,好像在写洛阳城东雪景很美。实际上诗人的言外之意是,洛阳城东皆豪贵宅第所在,春雪到此,这里的人非但不觉得寒,反而观之如花,却不知穷人们却处于风刀雪剑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