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是全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加快推进绿满荆楚行动的重要时期,我县在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打造林业强县”为主题,着力“创新林业发展思路、创新林业经营机制、创新林业管理方式”,强力推进植树造林、资源管理、森林防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产业建设等工作,全县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十三五”的林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十二五”林业发展主要成效与经验 “十二五”以来,全县以“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打造林业强县”为主题,着力“创新林业发展思路、创新林业经营机制、创新林业管理方式”,强力推进植树造林、资源管理、森林防火、产业发展等工作,林业发展呈现全新局面。 (一)实施“五大工程”,加速生态攻坚。着力“54321”产业、“绿色城区”、“绿色创建”、“绿色竹房城镇带”、“绿色通道”等五大工程,坚持“四季挖窝、三季植树”不动摇,共完成植树造林26.35万亩。一是大力推进“54321”产业工程建设。坚持谁投资、谁受益、以奖代扶的办法,以城关、红塔、白鹤、军店、化龙、门古、姚坪等乡镇为重点,新建核桃基地12.03万亩;在交通便利、土壤深厚的抛荒地,集中连片,高标准、高质量栽植杨树、椿树、杉木7.8万亩;直播橡子造林与采伐迹地更新造林并举,兴建耳菇林基地4万亩;围绕构建“城郊花果山”的目标,在县城郊区的城关、红塔发展特色林果基地0.8万亩。二是大力推进“绿色城区”工程建设。围绕“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生态目标,按照密集植树、大苗造林、封禁管理的技术规程,在城关、红塔、白鹤、军店、化龙、大木、姚坪等6个乡镇,完成“绿色城区”工程造林5.532万亩。三是大力推进“绿色竹房城镇带”工程建设。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竹房城镇带窑淮、化龙、军店、红塔、城关等5个镇栽植栾树、紫薇、樟树、红叶石楠、广玉兰等景观树13.5万株,种植草坪4万平方米;房陵大道西延工程栽植大型景观树800株;县城至军店一级路栽植金丝垂柳、银杏、红叶石楠等大型景观树4500株。四是大力推进“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坚持“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理念,完成谷竹、十房115公里高速路,209、346国道,235省道270公里国省道以及所有县乡道的绿化任务,绿化河堤40公里。五是大力推进“绿色创建”工程建设。围绕“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目标,全面开展绿色庭院、绿色机关、绿色小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创建活动,共完成四旁植树600万株,义务植树720万株。窑淮镇成功创建省级生态镇,红塔、五台等5个乡镇成功创建市级生态乡镇,杜川、榔口等10个村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村,古城、双柏等3个村成功创建省级绿色示范乡村,南潭、三岔、孙家湾等60个村成功创建市级生态村。 (二)着力“三个重抓”,发展生态产业。牢固树立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理念,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一是重抓核桃产业。围绕建设“全国核桃大县”、全省核桃第一大县、“百万亩核桃”基地目标,采取以奖代扶的办法,严格标准、严格程序,兴建核桃基地50万亩,建成化龙、军店、门古等8个核桃专业乡镇,军店中村、化龙古城、门古会子营、姚坪西坡等35个核桃专业村,我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全国核桃示范基地”。二是着力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地空间资源,整合产业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林药、林菌、林果、林菜、林畜”等多种林下复合种植模式,新增各类林下经济套种面积17.8万亩。三是积极发展特种养殖业。坚持“保护性开发、开发中保护”的思路,充分利用生态优势,争取国家许可支持,发展特种养殖基地,培养养殖示范大户,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全县养殖大鲵50万尾,同时培植林麝、山鸡、野猪等林业特色养殖大户29户,新增梅花鹿、孔雀等特色养殖户3家,逐步实现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融合发展。 (三)坚持“四治并举”,加快生态修复。牢守“生态红线”,加大生态补偿,综合采用禁伐、禁牧、禁垦,植树、播草、封育措施,加快了生态修复步伐。一是认真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严格落实“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总要求,引导农户加强退耕还后续管理,全县16.5万亩列入计划的退耕还林全部顺利通过国家级阶段性复查验收。二是严格管护天然林资源。坚持合同管理、定期考核、绩效兑现,落实管护人员143人,推行源头严管、路途严控、市场严打,构建严密的管护网络,高标准完成天保二期工程260.72万亩(其中:集体生态公益林管护210.72万亩,国有林管护50万亩)森林资源管护任务,管护区域内无林地逆转、采伐公益林、森林火灾等现象发生。三是大力开展天保工程建设。坚持封、补、护三措并举,完成天保工程人工造林1.3万亩,封山育林7万亩,6个国有林场森林抚育9万亩。四是完善自然保护体系。申报建立诗经源国家级森林公园、古南河国家湿地公园、野人谷省级自然保护区、柳树垭省级森林公园、西蒿市级自然保护小区、代东河市级自然保护小区等保护区和森林、湿地公园6个,面积达68.96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8.96﹪。野人谷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工作顺利推进。 (四)坚持“四严管理”,强化生态保护。始终把森林资源保护放在第一位,严抓重管。一是严管林木采伐。严把伐前设计公示、伐中现场监督、伐后检查验收三个环节,共核发非商品性采伐许可证160286.4立方米,人工林商品材采伐许可证47699立方米(此数据仅为2011-2014年度,2015年度采伐计划还未下达),实际采伐非商品材157426.31立方米,人工林商品材46961.2立方米,分别占核发采伐许可证的98.2%,98.5%。二是严管林地征占用。坚持先批后占、依法征占的原则,实行服务前置制度,主动协助办理林地占用手续49起,全县征占用林地办证率达100%,杜绝了违法征占用林地现象。三是严查涉林案件。坚持违法必纠、查办从快、处罚从严的原则,积极组织开展“春季行动”、“区域性严打整治行动”、“亮剑”、“网上追逃”、“楚天绿剑”等专项行动,查处持证超伐、无证采伐、买卖经营木材、乱占林地、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等涉林违法犯罪案件779起,其中:森林刑事案件68起,打击处理68人;林业行政案件711起,处罚723人次,案件查处率达100%。四是严防森林火灾。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着眼于防,着力于扑,不断健全指挥机构、扑火队伍,不断完善森林防火预案,不断强化扑火演练,基本实现防火于未燃,全县共发生一般森林火灾20起,森林受害面积1441.9亩,年均发生森林火灾4起,森林受害面积288.4亩,占全县有林地面积的0.05‰,远低于森林受害面积不超过有林地面积0.3‰的控制指标。 (五)创新“三项机制”,巩固生态成果。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崛起,关键要有完善的保障机制。我县着眼生态安全,完善生态保护和建设机制,形成了全县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一是推进干部任期考核改革,建立生态建设激励机制。县委、县政府按照“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四化”协调发展示范区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的要求,积极在全县推行生态建设任期审计制和一票否决制,完善生态建设考核体系,把生态建设的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各乡镇(场),宣传落实到每个村(社区)、每个农户,纳入各级各部门政绩考核体系,与发展经济一样定期检查考核。“十二五”期间,全县连续5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过火面积控制在0.03‰以下,无重大涉林案件发生,无重大森林病虫害发生,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0.01‰以下,占用林地审批率达到100﹪。二是推进森林资源利用改革,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项目经费解决一点、县乡财政筹措一点、受益农户投劳一点”的资源恢复制度,促进谁采伐,谁培育,推动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迹地更新并举,培育用材林、耳菇林、薪炭林等易耗原料林基地,确保森林资源总量稳定增长。同时,积极推进分类经营,促进“生态林管死护好、产业林放开搞活”,对划定的国家级、省级生态公益林实行禁伐、禁垦、禁牧“三禁管理”,给予现金补偿,非生态公益林区鼓励产权流转,引入社会资金投资开发。“十二五”期间,共向农户兑现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4000多万元。三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林业管理机制。按照还山于民、还利于民、还权于民的要求,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督服务到位”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变“无主林”为“有主林”,调动群众护林积极性。目前,全县576万亩集体山林全部确权到位,占全县林改任务的100﹪。 二、“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和重点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着力建设“四化”协调发展示范区的发展大局,紧紧围绕“绿满房县”建设目标,以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为重点,以争创“林业生态示范县”和“森林城市”为抓手,坚持生态与产业两手抓,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构建生态环境优美、林业产业发达的“林业生态示范县”,“产业转型引领县”、“林下经济开发先行县”和“森林城市”。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通过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绿满房县行动和森林资源管理、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5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8.57%,森林蓄积量达到2083万立方米;20个乡镇,305 个村全部达到绿色示范乡村标准;全县林业产业基地面积达到350万亩(其中:核桃基地新增40万亩达到100万亩),总产值达到25亿元,林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全县主要道路绿化率、河流(水库、沟渠)岸线绿化率达95%以上,人工造林面积完成率达100%(成活率达90%以上),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0%以上,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率达90%以上地;争取实施森林防火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和森林火险阻隔体系建设项目,不发生重大等级以上(含)森林火灾,全县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下;森林病虫害发生率控制在0.4‰以下;征占用林地审核率达100%;全县年森林采伐限额控制在10万立方米以内,不发生重大林业案件;古树名木挂牌保护率达到100%;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为生态旅游提供条件;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林地保有量、野生动植物资源持续增长,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 (三)主要任务 1、全面实施绿满房县行动。建设完备的生态安全体系。 推进绿满房县行动,实现绿色全覆盖和应绿尽绿,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积极推进石漠化、沙化和水土流失等综合治理。大力开展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强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加强天然林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建设。 加强森林资源管护,构建及时、高效的森林资源监测服务体系,实现森林资源监测数字化、现代化、标准化、精准化。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加强征占用林地定额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科学编制“十三五”森林采伐限额,坚守林地保有量绿色“红线”。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乱捕滥猎滥采野生动植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健全野生动物救护、驯养繁殖、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保护体系,维护生物多样性。完善林业防灾减灾和应急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保障建设。加快推进森林防火道路与阻隔系统建设,形成自然阻隔、道路阻隔为一体的阻隔网络。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森林防火数字通信网络和指挥调度平台,完善县防火指挥中心,构建森林火灾综合指挥体系,全面提升森林防火水平。 推进湿地保护、恢复与修复,强化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建设,提升保护管理水平;积极开展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活动。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和湿地旅游开发,提高全社会恢复湿地、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2、构建林业生态屏障体系,打造湖北省“绿谷”。深入推进“天保”、退耕还林、长防林、生态公益林补偿、封山育林、石漠化治理等工程建设,采取禁伐、禁牧、禁垦、植树、播草等综合措施,完成坡耕地退耕还林1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4.2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保护集体生态公益林300万亩,国有林38万亩,治理石漠化30万亩,全面改善堵河、南河、马栏河、官山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特殊生态功能区的作用,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水源涵养能力,筑牢“一江清水永续进京”的生态屏障,把我县打造成湖北省的“绿谷”。 3、建设生态旅游景观体系。立足“两山一江”黄金旅游线路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野人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南河国家湿地公园、诗经源国家级森林公园、柳树垭省级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完善生态旅游景区配套基础设施,提升生态旅游景区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推进谷竹高速、十房高速等新建骨干通道的全域绿化美化工程,完成通道绿化造林0.3万亩,构建谷竹、十房、武神“三路交相辉映、一路一特色”的通道景观;积极推进双野(野人谷、野人洞)、观音洞、显圣殿、庐陵王故居、诗祖尹吉甫故里宝堂寺等知名景点的配套生态景观建设,提升景区吸引力。 4、打造全国生态文明示先行示范区。加强林业生态示范基地建设,引领全县干群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快完善野人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加快推进诗经源国家级森林公园、古南河国家湿地公园、柳树垭省级森林公园建设,加快申报万峪天坪省级森林公园(国家级生态森林公园)、九口山省级森林公园项目,打造科普实践和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把城乡当景区建,着力打造全域景区,统筹推进“绿满房县”、“林业生态示范县”、“省级森林城市”和“绿色示范乡村”创建,选用黄栌、杜鹃、石楠、紫薇等乡土特色树种,宜林则林、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实现乔灌花草结合,多层次、多色彩、多树种混交,大力推进庭院绿化、村庄绿化、集镇绿化和四旁植树,完成集镇、村庄绿化造林2.2万亩,全县20个乡镇、305个村(社区)全部建成林业生态示范点,把我县打造成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区。 5、建设特色林业产业体系。加大中央现代农业木本油料项目争取力度,在全国“核桃示范基地”、“中国核桃之乡”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全国核桃名县”、“全省核桃第一县”,强力推进“百万亩核桃产业基地”建设,以城关、红塔、军店、化龙、门古、中坝、上龛、九道、野人谷、姚坪等乡镇为核心,新建(改造)核桃产业基地50万亩,核桃产业基地总面积达到100万亩,核桃产量达到3万吨;建立完善的核桃良种繁育体系,新建核桃良种基地1000亩,提高核桃良种普及率,大力培植核桃种植专业镇、核桃产业示范村、重点核桃示范园、骨干核桃产业示范基地等典型示范网络,扶持壮大10个核桃产业专业合作社;坚持原产地优先,充分利用宜林荒山荒地和采伐迹地,以土城、青峰、榔口、沙河、万峪、野人谷、门古、上龛、白鹤为重点,新建耳菇林基地30万亩,栓皮栎良种基地1000亩,为发展食用菌产业打好基础;扎实开展中幼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提升速生丰产用材林、板栗、耳菇林、小杂果等已建林业产业基地的效益;扶持化龙核桃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聚达食品、神武山珍、翔宇木业、瑞丰食品、古月香粮油购销公司等发展为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6、建设林下立体经济体系。充分利用林沿、林荫、林地空间,发掘房县特有物种资源,加快发展林下经济。一是大力发展林下养殖林麝、红腹锦鸡等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和林下养鸡、猪、蜂等传统养殖业,培植林下养殖龙头企业5家,典型示范户100户,力争林下养殖规模达到“百万只(头、尾、箱)”以上;二是大力发掘“房党”(党参)、黄连、柴胡、独活、苍术等自古享有盛誉的特有药材资源,发展林下药材套种基地10万亩以上;三是充分利用房县香菇、黑木耳等全国知名的“食用菌”品牌,大力推行林下栽培代料香菇、木耳等食用菌模式,力争林菌套种规模达到10万亩以上。 7、健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体系。深入推进依法治林建设,广泛开展林业法律法规进机关、进乡村 、进学校、进企业宣传活动,进一步普及以《森林法》为主的林业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以资源行政管理为主体,以资源综合监测和资源监督检查为两翼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推进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队伍建设体系化、基础设施标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管理执法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森林资源林政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强林业种质资源管理,完成林业种质资源调查任务,建立房县林业种质资源库及后续项目建设库,增强林业发展的科学性和预判性;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完成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和应急反应体系、防治能力体系建设,森林尺蛾、杨树蛀干害虫、核桃蛀干害虫、核桃食叶害虫、核桃褐腐病和黑斑病等林业有害生物的测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成灾率控制在1.5‰以下,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争取实施第二期鄂西北地区重点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提高森林火灾预防和监测能力,加强森林火灾扑火物资储备和森林消防装备建设,努力提高森林防火物质保障。 8、推进林业发展改革创新试验。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中发[2015]6号文件)精神,按照湖北省国有林场改革的实施办法,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围绕“生态优先、兴林富民”的总要求,积极推进全县国有林场改革,加强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建好生态公益林,管好国有森林资源资产,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建设“经营管理科学、基础设施完备、森林优质高效、产业发展充分、资源经营持续、林区富裕和谐”的现代国有林场,力争使国有林场成为现代林业的示范点、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和谐社会的新社区;完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措施,制定出台有效的林权管理和激励机制,规范林权管理服务,促进森林资源快速发展、有序利用。 9、加强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积极创建省级、国家级森林城市和省级森林城镇。加强生态文化基础建设,丰富生态文化载体,提升生态文化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生物多样性和古树名木保护,建立生态文明示范基地。加大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力度,推进生态文化教育进课堂、进校园、进社区。大力培育生态文化先进典范,引导人们崇尚生态文明,传承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生态文化产业建设,增强文化引领功能,吸引社会力 10、推进林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整合各类涉林项目,扶持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收入;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等方式,扶持引导贫困村、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能人大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稳定增加收入。推进特色林业产业扶贫增收,加大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力度,发展木本油料林、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等特色优势林业产业。重点抓好核桃、板栗、小杂果等基地建设,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健全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林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延长产业链,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 (四)重大项目 1、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 在全县范围内实施可造林绿化地造林、退化林地修复、退化湿地修复、生态公益林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建立完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构建生态屏障,提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2、“房县百里生态景观长廊”建设 对我县范围内的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道、通村公路和河流、沟渠、库区两岸的宜绿化而未绿化的地方进行全面植树绿化,结合我县的旅游资源构建景观带、生态带,建成“房县百里生态景观长廊”,助推我县旅游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3、绿色示范乡村建设 将绿色示范乡村建设与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四化”同步示范乡镇、精准扶贫活动相结合,积极开展绿色示范乡村创建。加强乡村生态资源和生态文化保护。加强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及零星闲置地的绿化美化,营造通村道路两侧绿色长廊,河渠池塘旁边滨水风光,让森林入村、傍路、依水、围田。群众身边增绿,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4、林下经济发展 合理利用林下资源,科学发展林下经济,以省级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基地建设和林下养殖、种植基地建设项目为依托,发展林下经济15万亩,示范带动林农通过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使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收益,避免林木收益慢的问题,延伸林业产业链,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提高农民造林、护林积极性,增强林业自身持续发展能力。 5、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利用 通过实施野生动物保护及救护站建设项目、珍稀濒危植物、野生动物保护项目、珍稀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野生动物驯养利用基地建设等项目,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我县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坚持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发展,在妥善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上积累经验,实现保护与利用互利共赢。 (五)重大工程 1、林业基础建设工程 (1)森林防火 加强林火视频监控点及信号传输系统、气象预警站、物资储备、信息指挥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森林防火隔离林道、生物防火隔离林带500公里,使重点林区防火阻隔系统密度达到2.5米/公顷。加强林火预警监测系统建设,新建林火视频监控系统10套。加强应急通信建设,实现与各级指挥中心互联互通,做到指挥控制实时化、火场图像可视化、防火管理网络化和日常办公自动化,进一步提升森林火灾防控能力。 (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控体系建设,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有害生物防控项目建设,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加强木本油料林、特色经济林、速生丰产林的病虫害防治,科学应对有害生物的危害。 (3)林业信息化能力建设 全面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在林业重点业务中的应用,打造“智慧林业”体系。到“十三五”末,全县林业系统实现网络信息全面覆盖,智能化的管理服务系统协同高效,一体化的综合保障体系完备有效,基本实现我县资源管护、护林防火监控监测全覆盖,林业建设、管理与服务智慧化、信息公开透明化, (4)林木良种建设 开展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加强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管理,强化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加快良种换代步伐,建设高生产力的种子园、采穗圃,加强珍贵树种母树林的培育,不断提高林木良种品质,提升林木良种的使用率。 (5)林业保障性苗圃建设 加强我县付家湾省级林业保障性苗圃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育苗生产工程建设、生产设备与辅助工程建设。重点培育林木良种苗木、珍贵树种苗木、能源林苗木及生态林苗木。 (6)科研服务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 加强基础研究和推广应用,重点开展以核桃良种选育、核桃种植技术探索与推广、优良林下经济作物选育与推广等方面的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不断提高科研服务和科技成果的贡献率。 (7)林业行政执法体系基层站所建设 完善木材检查站,森林资源管护站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流动检查站,开展培训及信息化管理,提升执法效率,全面加强林业行政执法组织保障能力建设,明确基层林业站所公益性质,解决两站经费来源问题,纳入财政预算。推行以固定检查为主、流动检查为辅的木材检查新机制,切实提升执法效率。 (8)国有林场管护用房新建、改建工程 大力实施国有林场管护用房新建、改建工程,着力解决国有林场管护用房年久失修、结构缺陷和安全隐患等问题,有效改善国有林场管护用房条件,满足林场发展和林地管护之需。 2、生态安全建设工程 (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扩大全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范围,有效管护天然林300万亩。 (2)退耕还林工程 巩固扩大退耕还林成果,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5万亩。 (3)防护林项目建设 以江河沿线及道路两侧第一层山脊区域为重点,实施人工造林5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低产林改造25万亩。 (4)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 积极开展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建设,加大古南河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力度,到2020年使全县的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5)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以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体系,使全县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6)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控救护工程 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和监测点,构建我县监测防控网络体系。 (7)生态公益林管护工程 逐步扩大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对我县的国家级和省级、县级生态公益林进行有效管护。 (8)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做好我县沙化和石漠化基础数据监测工作,加大石漠化土地治理力度,到2020年治理30万亩以上石漠化土地。 (9) 森林城市建设工程 以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为载体,让森林进入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到2020年,完成城市绿化面积5000亩。 (10)乡村绿化工程 在全县305个行政村,以村庄绿化和庭院绿化为重点,大力推进绿色示范乡村建设。力争两年内使全县90%以上行政村达到绿色示范乡村建设标准。 3、产业建设项目 (1) 核桃产业 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打造湖北“核桃之乡”,通过5年建设,到2020年全县核桃产业基地总面积达到100万亩,对老基地进行抚育管理、促进核桃产业提质增效,力争到2020年全县核桃挂果面积达25万亩,年产核桃15000吨,使核桃产业成为富民富县的重要产业。 (2)精准扶贫林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大力支持、扶持贫困户兴建高效经济林,通过4年建设,实现全县5万贫困户户平增加高效经济林核桃基地1.5亩,通过实施老基地抚育管理、改造升级,户平改造老基地1亩,户平增收5000元,实现生态扶贫目的。 (3) 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 建设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5万亩。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区,划定、建设省级木材战略储备基地5万亩,培育储备森林资源,保障木材安全。 (4)人工商品林培育 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林和生物能源林。积极开展杨树、杉树、椿树、耳菇林基地建设。到2020年,全县新建人工商品林基地45万亩。 (5)苗木花卉产业 重点发展珍贵盆景、鲜切花、高标准绿化苗木,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水平,打造具有特色的苗木花卉产业品牌。到2020年,全县绿化苗木培育面积达到5000亩、花卉产量达100万枝、珍贵盆景产量10万盆。 (6)木本油料及森林食品产业 在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林产业基地基础上,积极引导发展油茶、油用牡丹等多种产业模式,鼓励支持发展地方特色森林食品,兴建种植基地,引进深加工企业,到2020年,全县木本油料及森林食品基地面积达120万亩。 (7) 特色经济林产业 建设以核桃、耳菇林、油茶、油用牡丹、七叶树、樱桃等经济林树种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基地,向规模化、良种化、优质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到2020年,全县新建优质高效的特色经济林基地100万亩。 (8)森林生态旅游休闲业 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为依托,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森林生态旅游休闲业,到2020年,全县森林生态旅游接待能力达到100万人(次)。 (9)野生动物驯养利用业 引导扶持一批野生动物繁育利用示范企业,加强人工驯养野生动物及其产品流通监管,切实加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到2020年,全县野生动物驯养利用业基地建设规模达到600万头(只、羽),实现产值2亿元。 (10)林下经济产业 充分发挥林下土地资源和环境优势,发展林粮、林茶、林果、林菌、林药、林油、林苗、林禽、林畜等林下经济,重点建设国家级和省级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基地。到2020年,全省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到50万亩。 4、生态文化建设工程 (1)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依托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加强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建成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3处。 (2)古树名木保护工程 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建立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挖掘弘扬古树名木古老和原始的特色文化。加强古树名木拯救保护,到2020年古树名木挂牌保护率达到100%。 5、生态农业建设 引导林业企业和林业大户建设集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绿化苗木繁育、鲜果采摘、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推动林业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引导农民增收。到2020年,全县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5个以上。 6、产业精准扶贫 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发展核桃、小杂果、林下经济等林业产业建设,力争实现林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林业生产累计直接提供就业机会300万个工作日,提高我县林农的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