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镜头记录大同特有的年味儿:耍故事

 轻轻徐风 2018-02-25












浑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浑源县是古老民族文化传统的大县,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尤其是“耍故事”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从起源至今,一直在当地广泛流传,深受群众喜爱。

“耍故事”是一种集体舞蹈,又叫“地秧歌”,属“踢鼓秧歌”的一种。“耍故事”就是把讲说的历史故事经过艺术加工,用街头表演形式再现历史故事。它起源于何时,查无记载,但从其扮演的人物表演梁山泊英雄好汉夜打大名府的传奇故事来推测,应在宋代以后,最早产生于元末,盛行于清道光年间,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耍故事”的故事取材于水浒,表现的是梁山好汉乔装打扮成算卦先生、踢拳卖艺者、卖药郎中、小商小贩等不同角色的人物,夜打大名府的传奇故事。表演人员有十八人,即:宋江、张青、孙二娘、林冲、时迁、顾大嫂、李逵、鲁智深、武松、扈三娘、刘唐、安道全、吴用等,表演者根据不同角色,身穿固定服饰,手拿特制道具,随着锣鼓点的强弱节拍翩翩起舞,舞姿多变、活泼异常、各有千秋。舞蹈队形有“天地牌”、“大十字”、“编蒜瓣”、“双荞五麦棱”、“金钱眼子”、“五葫芦”、“城钩月”、“万字”、“八卦”、“四大四小”等二十余种。浑源“耍故事”有着不说不唱、舞姿雄健、队形多变、跌打滚扑、热情奔放的特点。表演者通过“单耍”、“对耍”、“武功”、“戏耍”和“杂耍”,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形成了既古朴奇险、激昂劲健,又清新妩媚、雅俗共赏的独特艺术风格。








照片:贺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