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胡波。 “一个自杀了才被人注意的导演。” 去年10月12日,29岁的胡波选择用一条绳子告别了这个世界。 起初他死的有些轻,并没有激起大众太多的惋惜和遗憾,因为大部分人根本不认识胡波。 而今一时之间他又成了话题。 因为胡波的电影拿奖了。 在他死后四个月,遗作《大象席地而坐》在柏林电影节公映,四场放映座无虚席,阴郁气氛渗透每个观众,场场落下长达三分钟的掌声。 最后获得费比西奖最佳影片(论坛单元)以及最佳处女作奖特别提及。 这迟到的一切,证明了胡波的才华。 在蝉主迫不及待想看看这部好片时,总有些媒体试图勾勒一个生存窘迫、满怀理想,却不断被资本压迫的悲惨创作者,来博眼球。 所以有必要较客观的让大家认识这位年轻人。 胡波的爱和怕 胡波笔名叫胡迁。 作为作家,出版了两本小说《大裂》和《牛蛙》,反响很好,其中《牛蛙》还获得了台湾第六届世界电影小说奖。 作为导演,毕业第一部长片,拍自己想拍的东西就有人投资,电影有条不紊的开拍。对于一个20多岁的创作者来说,他看似幸运又成功。 然而他的世界有更多外人不知道的地方,甚至多到他用“CTMD”来回应了:
故事曲折复杂,不如让蝉主从胡波的电影梦开始说起—— 他当年怀揣理想,考了三次才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准备大展拳脚的他,还自信地向一位录音系的同学马哒表示:
胡波也还挺真性情的。 生活中很随意,夏天爱穿人字拖大裤衩,顶一头没有打理过的油腻头发,没架子也不善交际... 大家仍然会被他一股迷人的气质所吸引,马哒就是这样评价的:
胡波对物质没太多欲望,对创作的执著却有些致命。 有一次作业,胡波拍了自己的《血迷宫》,一部关于一头驴和一栋烂房子的文艺气质浓郁的短片。看完成片导师却说:多学学韩国电影,学习如何拍商业片。 他尝试按照导师指示去做,但到一半就生气撒手不干了:“我直到毕业都不能不受限制地拍电影,想着考了这么多年图什么呢?” 于是他埋头写作,才有了后来的《大裂》。 胡波和他的大象 在写书的同时,他没忘记自己是要拍电影的人。 2016年7月青海西宁FIRST青年电影节,胡波带着自己的剧本《金羊毛》去了。 他PPT讲的不咋地,但剧本还是吸引到了在场的投资方——冬春影业。 冬春当家王小帅和刘璇欣赏胡波的才华,很快就签约立项了。 显然王小帅对胡波很器重和提携,为这个项目倾注了很多资源,除了给影片改过几次名字,并没有过多干涉剧本内容。 在开拍前,胡波不止一次对身边的朋友表示,自己很感激冬春为他提供的一切。 整部戏拍下来,胡波都相当满意。 胡波和王小帅 直到进入了后期制作。 胡波交了一个四个小时粗剪版,作为监制的王小帅建议把影片的缩减到两个小时左右。胡波交出的修改版,仅仅剪掉了10分钟。 这个3小时50分钟的版本依然遭到出品方的不满,双方矛盾爆发。 从微博可以看出,他那段时间的挣扎和绝望。 王小帅下了最后通牒,剥夺他的署名权。 为了保护自己的作品,胡波依然拒绝任何妥协。 10月9日,他发了这辈子最后一个微博:我从来没有这么伤心过,也从来不知道自己可以如此伤心。 然后他就在淘宝买了条绳子,用来放弃一切,也用来做最后的抗争。 “幸运儿”胡波不太幸运 在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的前一天,冬春影业决定把《大象席地而坐》的所有权益捐赠给胡波父母。 并且230分钟的影片一分钟都没有再剪。 幸运的是胡波护好了作品的全貌,不幸的是胡波没机会知道。 这几天理想创作和资本凶猛闹得沸沸扬扬,都散了吧,蝉主没什么想谈的,焦点不是应该多放在作品吗? 已经看过正片的专业影评人赛珞璐,在去年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强调了与导演本人自杀无关):它是我今年截至目前最喜欢的华语电影,稳准狠的同时后劲十足,最主要的是,它还只是一部处女作。 这样看来,也许命运并没有跟胡波开玩笑,命运也肯定了胡波的才华。 《大象席地而坐》这个名字取自胡波小说集《大裂》里面的一个小短篇: 关于男主角经历的荒诞和动物园一头一直坐在地上的大象,最后男主想要在栅栏里拥抱这头孤独迷人的大象,却成为了它足下的牺牲品。 大象作为悲剧人物的想象救赎物,莫名其妙又耐人寻味,正片也足够让人期待啊。 胡波值不值得? 偏执的胡波,其实一直都是个善良且充满善意的人。 他养着小猫,救过松鼠,还有很多电影想拍,还有很多书要写。 马哒当年毕业离京,胡波送了她一张黑胶唱片,后来还特地寄了一台唱片机,说:这样才能体现出你是个牛逼的录音师。 又看了一遍他微博写的那些叨絮又悲观的文字,很想知道他该是个内心多么丰富和孤独的人? 2016年8月2日,胡波在微博写过一首短诗,似乎早就预见了什么:
胡波的离开确实没让世界改变什么。 当然我们觉得可惜,但我们不是胡波本人,也不是他的家人,没有权利去评价对错,也没有权利去评论值不值得,胡波迟早还是会被遗忘。 蝉主只是这样想的,这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值得我们记住他久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