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技工荒”需先破陈旧人才观

 文明世界拼图 2018-02-27

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1.65亿人,仅占就业人员的20%,其中高技能人才4971万人,不足就业人员的6%。从市场供求情况看,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相当一些领域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超过了2以上。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据预测,在这个期间,全国高技能人才缺口将达2200万人。

世界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和制造业的竞争,这场竞争不仅需要一流的管理人才和研究人才,更需要一流的能工巧匠。

当下的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必须要有一支规模壮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而高级技工的缺口,俨然已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一些制造业企业开出近万元的月薪,仍然解决不了“招工难”的问题。

问题出在哪儿?首先在教育,特别是在技工人才培养上出了问题。在“学历是敲门砖”的社会语境下,不论教育本身还是社会较普遍的价值认同,都认为分数才是最重要的,考上名牌大学才算成功了一半。否则不但输了学习的“起跑线”,也输了人生的“起跑线”,如此,才出现了一边是国家发展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另一边却是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和偏见。

其实,许多孩子和家长之所以将学历教育视为“鲤鱼跳龙门”的唯一通道,根本原因就是优秀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即便能在就业市场上受青睐,在诸多方面无法享受与学历教育毕业生一样的待遇。由此可见,要想从根本上破解“技工荒”,必须让技能人才和技术工人更有职业尊严和自信。

这就要加强舆论引导,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修改“唯学历要求”的政策,并想方设法让广大技能劳动者既有“里子”,又有“面子”,切实让他们在新时代的各个岗位上都能有更充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同时,广大企业也要重视改善劳动环境,提高职工的待遇和权益保障水平。

在一个公正有序的社会里,永远需要不同的社会分工,不同职业都是平等的,只要适合人才的培养成长和技能才干的发挥,就是最好的选择,社会没有必要以学历区分对待人才。作为过来人的父母或者老师,不要总以自己的经验去决定孩子的人生,须知上名校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成功,而进入职业院校学习或许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毕竟,合适的职业才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唯有将对孩子的期望值与其自身实际能力有机匹配到最佳,才能让每个孩子真正赢得人生出彩的机会。当然,这种观念的改变,最终还将由市场所带动。毕竟市场才是造就工匠最好的“打磨机”,并且这种实践机会也只能来自于市场需求。

真正的“技工”和“工匠”大多都产生于不断的实践当中,只有让“技能人才”拥有更多社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我国才能真正建成制造业强国。祝建波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 法制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