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作为一门玄学,道教的用香文化也比较深奥。道教称香有太真天香八种,即 “道香、德香、无为香、自然香、清净香、妙洞香、灵宝慧香、超三界香”。 宋初东华派创始人宁全真在《上清灵宝大法》就有详细的说明:
吕纯阳祖师 这八种香不是普通的香料其实是人的 “心”香,属于形而上的修行境界。吕纯阳祖师有“心香一炷胜沉檀,无相礼仪仙佛欢”之句,沉檀龙麝虽然珍贵,却比不上修行人之心香、戒香等,为世间无比的“最上之香”。 北宗七真之一马丹阳撰写的《洞玄金玉集》收录昆仑无为清净丹阳马真人的《咏香》词:
中国古代道教中所用香品约有十种,分别是: “返风香”、 “七色香”、 “逆风香”、“天宝香”、“九和香”、“反生香”、“天香”、“降真香”、“百和香”、“信灵香”。 道教对不同场合焚烧什么香都有规定。《香乘》中云:道书称 “檀香、乳香谓之真香,只可烧祀上真。” “返风香”、 “七色香”、 “逆风香”和 “天宝香”,这四种为道教宫观和斋醮中用香。 “九和香”,此为道教神仙传说用香,宋洪刍 《香谱》引 《三洞珠囊》称: “天人玉女,持罗天香,按擎玉炉,烧九和之香。” “反生香”,又称 “返魂香”、 “惊精香”或 “却死香”,据考证可能是中国古代乳香的一种名称,宋叶廷珪 《名香谱》称其是 “尸埋地下者,闻之即活”。 “天香”,指天上神仙之香,也指道教徒敬祀天神之香。 道教斋醮 降真香,也是道教斋醮中常用之香,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称降真香:“乃祀天帝之灵香也。”宋人洪刍 《香谱》载,降真香生于南海诸山,亦有称产于大秦国者。 该文献特地提到:“(降真香)性温平,无毒,主天行时,气宅舍怪异并烧之有验”,这是典型的道教烧香避秽方法。
还有一种是 “信灵香”,也是道教斋醮中用香,仅次于降真香,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说: “信灵香可以达天帝之灵所”。 明人周嘉胄的《香乘》中记载有“信灵香”的制法与配方: 沉香、乳香、丁香、白檀香、香附、藿香、甘松,以上各取二钱;远志一钱,蒿本三钱,白芷三钱,玄参二钱;零陵香、大黄、降真、木香、茅香、白芨、柏香、川芎、三奈,各二钱五分。 用甲子日攒和,丙子日捣末,戊子日和合,庚子日印饼,壬子日入盒收起。炼蜜为丸或刻印作饼,寒水石为衣,出入带入葫芦为妙。 又方,减四香,分两稍差:沉香、白檀香、降真香、乳香,各一钱;苓苓香八钱,大黄二钱,甘松一两,藿香四钱,香附子一钱,玄参二钱,白芷八钱,蒿本八钱。 此香合成,藏净器中,仍用甲子日开,先烧三饼供养。天地神祗毕然后,随意焚之,修合时切忌妇人鸡犬见。 道教所用的香品都按程序预先加工炮制,其炼香方法讲究。 周嘉胄在 《香乘》中提到的冷谦真人制作的 “太乙香”,制作工艺秘而不宣,原料配方与四气五行结合,焚烧后产生的气味可助益神明,周嘉胄称其是:
道教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的修行方法,其修炼方术有守一、行气、服食、房中等,而服食则离不开香料,因此香料在道教修行过程中必不可少,并有一些道教专用的香料。 陶隐居云:“玄台香根黑而香,道家用以合香;櫰香即杜蘅香,惟道家服之,令人身衣香;白茅香,今排草之类,道家用作浴汤合诸名香,甚奇妙,尤胜舶上来者。” 在道教修炼方法中,香汤沐浴类属于重要的养生修炼法之一。 沐浴的香汤常用五种香料调配而成,据多本道教文献记载,五香并不专指特定的五种香料,而是兰香、白檀、白芷、桃皮、柏叶、沉香、鸡舌香、零陵香、青木香等香料中任取五种调制。 道家古籍《三皇经》云 “凡斋戒沐浴皆当盥汰五香汤,五香汤法用兰香一斤,荆花一斤,零陵香一斤,青木香一斤,白檀一斤,凡五物切之,以水二斤五斗,煮取一斤二斗,以自洗浴也”,认为用此香汤沐浴可辟恶除不祥之气,且可降神灵,治头风。 沐浴香汤不仅在于洗净身体,涤尽垢腻,并且还在于借助洗涤身垢的启发影响,反过来对洁净内心起到一定的作用,人的神气自然清朗,有利于养生修炼。 品茗 · 闻香 · 插花 · 抄经 抚琴 · 禅修 · 学医 · 悟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