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宵夜里“拨红灯”,这个崇明童年记忆至今难忘

 黄建新图书馆 2018-02-28


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元宵观灯在崇明也有自己的特点。正月半吃了“两头杜”,个人就要寻头路。因此元宵节好好地闹一闹,然后开始一年忙碌的生计,是再自然也不过的事情。老早子崇明人是怎么闹元宵的呢,一起去看看~


门前木杆高高树,红灯远照几里路。

正月十五闹元宵,日子全年都红火。

 

这是崇明早年乡间在元宵期间的一个喜庆民俗。门前树起高高的木杆,到晚间在上面升挂起大红灯笼,以盼全年阖家兴旺。此活动一般从正月十三起,到二十止。

 

早先在民间,最红火的节日大概就是元宵和中秋了。尤其是元宵节,人们不称为“过”元宵节,而是叫“闹”元宵,其热闹程度可想而知,尤其是元宵期间的观灯。


 

人所共知,元宵节的观灯起始于汉明帝的永平年间。因为汉明帝提倡佛法,一个叫蔡愔的人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告诉皇上,说是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要聚在一起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一个良辰吉日。为了弘扬佛法,汉明帝就下令在正月十五夜,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后来吃习俗又流传到民间。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演变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市办得越来越豪华。到了宋代,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上都远胜唐代。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从唐代的灯会“上元前后各一日”,到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直至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清代,满族人入主中原,虽然宫廷不再举办灯会,但民间的灯会却依旧十分的壮观。日期则缩短为五天。


 

但是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元宵观灯在崇明也有自己的特点。那时候沙洲上严寒正欲渐渐消退,春节刚刚过去,凌波仙子已身姿绰约、暗香浮动;枝头的梅花也含苞待绽、花欲吐蕊。田野里百草萌动,水沟旁芦芽出土,春耕大忙行将来临。正月半吃了“两头杜”,个人就要寻头路。因此元宵节好好地闹一闹,然后开始一年忙碌的生计,是再自然也不过的事情。

 

崇明人闹元宵,和别处一样,各处的街镇店铺门前也都张灯结彩,悬挂着好看的宫灯、走马灯。街头则有许多孩子拖着兔子灯、船灯、车灯在游走。在宽阔的乡间,就另有一景了。它迥与于它处。一些富有的人家,会在自己家的大门前,树起一根高高的木杆,杆顶系上葫芦(滑轮),垂下来的绳子上,悬挂着一盏盏的圆柱型红灯,有的三盏,有的五盏,也有七盏九盏的。元宵期间,每天傍黑时分,就把它们一一点亮后升上天空。


 

据说拔了这样的红灯,会全年家庭兴旺,平安无事。想想吧,在那湛蓝的夜空里,在那明亮的月光下,一长串红红的灯笼升起在高高的天际,该有何等的喜庆,何等的温馨。崇明人将此元宵习俗呼之为“拔红灯”。要是一处地方有几户人家拔红灯,环顾夜空,四周都有红灯在亮,那场面一定蔚为壮观。因此,尽管那时有不少人喜欢上街看灯会,但是也有众多的人下乡来看拔红灯,尤其是那些年轻的女子,传统社会不允许她们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元宵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对于女子看拔红灯,民间还有这样粗鲁的谚语:“元宵灯下跑一跑,将来小囡生卵泡”,意为女性在拔红灯的灯杆下走过后,结了婚会生上大胖儿子。元宵节看拔红灯时顺便走三桥,更可以盼来一年到头毛毛病病全无身体好。


 

以前元宵来临之际,往往是那种既污染空气,又噪声刺耳的炮竹、烟花放个不停,那种既环保又喜庆的拔红灯早已离我们远去,没了踪影。在提倡环保的今天,真想再能让现在的孩子见识见识这一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


来源:柴焘熊之江风海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