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云梦县实验中学 张敏
正值金秋送爽,迎新开学之际,欣逢“部编本”教材隆重面世发行,作为一名扎根一线二十余年的语文教学者,对“部编本”语文教材充满期待。认真学习了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关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的讲话后,更坚定了自己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课堂教学,教师“抛砖引玉”少啰嗦 全国知名小语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先生曾撰文反思自已的语文教学:回首自己的语文课堂,课改以前,讲课文里的字词的意思,讲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课改以来,讲课文的人文性,深挖文字背后的蕴含。如今想来,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学习兴趣不是讲出来的,情感态度更不是讲出来的。讲,真的作用有限。 的确,过多的讲不仅作用有限,还可能适得其反了!许多语文老师和我一样习惯了用一套几乎固定的模式去备课授课:文题理解、背景介绍、重点字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现手法等等,通常都是把课文“大卸八块”,然后进行口若悬河的讲解,这种繁复琐碎“满堂灌”的语文课实在是折磨人,把鲜活的语文弄得面目可憎,学生也就被败坏胃口,对于语文学科毫无兴趣可言。 有一个词叫抛砖引玉,意为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我觉得语文课堂上,老师就得有“抛砖引玉”的低姿态,故意抛出话题,甚至“偏见”,引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百家争鸣”。当然,既然是“砖”,就不宜抛多,引的是“玉”,就该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了。此时,老师只需做一个有心的旁观者,细心的观察者,用心的引导者,言简意赅拓展讲适度,旁征博引补充有详略,画龙点睛小结不啰嗦,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绝对喜闻乐见,收益匪浅。 二、阅读教学,教师“以身示范”多读书 温儒敏教授在讲话中痛心疾首地反复呼吁: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病就是不读书,读书少。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新教材虽然也往课外阅读拓展,阅读量还是不够。主张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让孩子“连滚带爬”地读,也主张读一些“闲书”,不能都是为了写作或考试而读书,那样不会有长久的读书兴趣。 于永正先生也曾深刻反思:如果我再教小学语文,我会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不但多读,还得多背——在初知大意的基础上,多背点经典诗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遗憾的是,在现代快节奏的信息时代,肯沉下身子,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已是凤毛麟角。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无论是从应对教学任务出发,还是基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都应该向学生强调阅读的重要性。然而,言传哪及身教?不如,就“以身示范”多读书吧,潜移默化中教学相长,彼此成全! “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想了许多办法。温教授建议我们老师采取“1加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目的就是要拓展阅读面,增大阅读量,改变语文课读书少甚至不怎么读书的状况,特别是名著导读课的科学编排。新教材的“名著导读”一改以前那种介绍作家作品的“赏析体”写法,改为“一课一得”,以示范读书方法为主。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著选读”设置的改革方向。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都各有方法引导。力求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温教授强调:语文课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才算成功,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 如此说来,扩大阅读量,是改革的方向。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要用好新教材,就得研究如何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有机融合,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只有这样,语文素养的提升才不是空话。毫无疑问,牵好语文教学的这个牛鼻子,语文教师惟有一条捷径,那就是“以身示范”多读书! 三、作文教学,教师“勤于下水”敢PK “写作课很难教,写作教学内容编写也很难”。温教授如是说。“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作文编写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更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和以往教材比较,现在的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设计编排照顾到了教学顺序,让老师更具操作性,克服随意性。 写作课编排系列化,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更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比较有“抓手”,也方便教学实施。比如七年级两个学期一共12次写作课,每个单元1次。分别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写出人物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每次突出一个点,给予方法指导。 可以说,在“如何提高写作教学效果”这个问题上,“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们呕心沥血,煞费苦心。但如何将之高效运用于课堂,转化为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应该是广大一线语文教师认真研讨的事。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叶老把教师平时练习作文称为“下水”。他主张教师应经常动笔写文章(即“下水”),就能“深知作文的甘苦”,有的放矢地给予学生贴心实用的指导。 作文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光滔滔不绝地讲理论,不示范,不多角度地进行系列指导,作文教学质量肯定会大打折扣。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语文教师如果不勤于“下水”,写作能力一定会随之退化,指导学生作文只能是隔靴搔痒,很难切中要害。 如果教师勤于“下水”,可以起榜样作用。你对学生说写作文如何如何重要,可自己却是写作文的外行,怎能说服学生下苦功去学习写作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假如教师勤于“下水”,敢与学生写同题PK,学生不仅“亲其师,信其道”,更会激发创作的无限热忱,何愁孩子们的写作水平不提升? 听说微文大咖王开东,当初就是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学生打赌PK“每日原创更文”,硬是咬牙坚持下来,使自己的个人微信公众号“王开东”做成了品牌。细思一下,成就的何止是他王开东一人,相信优秀自律的王校长绝对是桃李满天下! 清代颜元曰:“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导而弗牵”是教学的真谛,教师时代应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该是导师时代。在语文教学领域,“导师”引领的作用尤为突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