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 | 枫香染制作技艺

 楚中元 2018-03-03

贵州省麻江县

二〇〇柒年列入

第二批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枫香染



麻江县瑶族枫香染技艺主要流传在龙山乡河坝村的18个自然村寨,在该村附近的干桥村、秧塘村的部分村寨也有分布。




枫香染



麻江县瑶族自称“育”,又称“阿夭”、“夭家”,史称“夭家”、“ 夭苗”、“绕家”。1992年10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批准认定为瑶族。瑶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境内瑶族说“绕家话”。瑶族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瑶族祖籍在江西、湖广一带,迁到平越(今贵州省福泉市)后分为两支,一支迁到贵州省三都县的陈蒙、烂土,约在明朝洪武年间,由烂土迁到都匀基场,后迁到牛场一带,最后定居于麻江县河坝地区。境内瑶族“所居深山”,“在穷谷中”,史称“随溪谷群处”,因此,山地经济特点突出,经济发展迟缓。穿衣主要靠种棉自纺、自织、自染、自制。






麻江瑶族枫香染是麻江瑶族一种独特、古朴的手工技艺,与其它少数民族的蜡染制作工艺流程接近,主要区别在于用料的不同。

它的制作工序是:


·

备料

每年农历七、八月间,瑶族人上山去割枫香树油(与割树漆相同)回来后,用枫香油和牛油按一定比例混合,在文火上熬成液状,以便点花时使用。所用布料必须是纯绵布,如布内含有化纤,则在点花时会造成枫油的渗透不一,图案统一纹路会受到破坏。布料多为白布,也有蓝白或玫瑰红色布,视所需图案颜色而定。涂上枫油和牛油的布经过染色(一般是黑、蓝色两种)和漂洗,染枫、牛油的部分因未能染到而按所绘图样露出布的底色。


·

1、 绘图、点花

瑶族妇女在自织的棉布上绘上图案,图案以变形夸张的花、草、鱼、虫、雀为主,间以几何纹、雷纹、云纹、锯齿纹等。然后,用竹签蘸上熔化的枫油牛油混合物,顺着所绘图案上油,称为点花,点完花后再将布晒干备染。

 2、染布

将点花好的布料送到寨里的染坊上色。一般上黑色或碇蓝色。黑色和碇蓝色的染料分别用两种瑶语叫“埯”、“背桠”的植物制成。将这些植物叶子采回家后,用石灰水等物浸泡20天左右,每天反复搅动,经沉淀,过滤后制成。染布时,要把布在染液中浸泡、晒干、再浸泡,反复七、八次,方染成。

3、漂洗

将染好的布在水中反复漂洗,直至将布上的枫香油、牛油混合物全部洗刮掉,露出布的底色为止,晒干即成。




枫香染



用枫香油牛油混合物点花,油料渗透力强,干后质地相对柔软,有韧性,在漂洗过程中不象蜡一样破裂而产生缤纹,因而图案清晰,色彩鲜明朴素,对比强烈。

一、图案多为生活用常见的花草、鱼虫、鸟雀,古朴夸张,笔法细腻娟秀,没有大的色块或空白。

二、所用材料全部来自天然,无需从外地购入,也体现了该民族在历史上比较自我封闭的特征。




枫香染



1、研究瑶族历史的珍贵史料

2、民族智慧的结晶

3、独特的艺术价值

麻江瑶族作为一个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所有技艺都是靠口传心授。枫香染中的图案,记载了太多瑶族人的历史,把许多枫香染制品放在一起,他们竟能知道哪一件来自哪个家族,出自何人之手。一种图案有什么历史渊源,为什么要使用这种图案,都与该民族的历史变迁息息相关。枫香染对研究瑶族的发展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枫香染是瑶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两大主要手工艺之一,工艺流程复杂讲究,图案夸张、精美,经过了瑶族人民数百年的摸索和完善,体现了瑶族人民的智慧。

枫香染在众多的少数民族手工艺中独树一帜,自成一体,固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1991年有20余件枫香染制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枫香染



1、由于枫香染制作工艺复杂,习艺周期长,要求必须用自纺的棉布,特别辛劳和耗时,制作周期可达半年之久,现在的年轻人多不愿学,后继乏人。

2、在外来文化的击下,年轻人大多崇尚时装,认为穿戴传统的民族服饰显得土气,多不愿穿,枫香染制品正在失去需求的空间。

3、枫香染原料日渐匮乏,植被的破坏使枫香树日益减少,廉价的化纤布,严重冲击纯绵布的市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