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年艺考报名人数创新高 走上“星途”真能一夜成名? 春节的余温还未散去,一年一度的艺考又热闹启幕。连日来,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知名艺术类院校招生考试陆续开考。记者探访各校发现,今年艺考报名人数再攀新高,竞争更加激烈。 今年艺考报名人数创历史新高 今年,北影共14个院系艺术类专业招生,本科计划招生490人。然而,今年该校总报考人次高达45077,比去年增长近7000人次,再创历史新高。其中,表演学院报考人数高达9693人次,同比增长13.69%,继续保持最热专业之一,但表演本科录取计划仅50人。竞争最为激烈的戏剧影视导演(电影导演)专业的报录比高达225:1。 传媒大学的招考现场也人潮汹涌。该校招生办主任侯隽介绍,今年学校19个艺术类本科专业计划招生703人。但今年报名人次达51330人次,同比增加了14242人次,人数也增加了8000多,创报考新高。 中戏今年的招考同样竞争激烈。今年报考该校考生达5.1万多人次,比去年增长1.5万多,为历年报考人数之最,各招考方向报名人数均有较大增长,但计划招生仅598人。其中,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专业方向增长了3000多人次,计划招收25名学生,报录比高达286:1。 什么因素催生艺考报考火爆? 尽管竞争激烈,为了圆艺术梦想、成为“明日之星”,依然有大量考生前赴后继地挤上艺考“独木桥”。许多人都是从小或是在后期培训中对艺术产生兴趣,有的苦练多年技艺,为的就是能考入北影、中戏、上戏等名校,从而走上“星途”,一夜成名。 “竞争太激烈了,但即便考不上,我也要去碰碰运气,至少为梦想努力过。”在北影考场外,山东考生巩熙熙说。 北京电影学院负责人孙立军介绍,近年来学校多个专业报考人数都呈增长趋势。增长的原因一是得益于国家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大环境,越来越多学生愿意从事电影行业;二是随着城镇化发展,全国各地电影院日益增多,再加上互联网迅猛发展,电影得到更大范围普及,都促进了生源增加。 “现在许多人都感受到电影的魅力以及蓬勃的中国电影市场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对电影、对影视有梦想的人越来越多,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大。”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认为。 报考艺考需理性对待不要盲目报考 艺考不易,其背后是考生耗资不菲的训练以及辗转多地备考、应考的辛劳。然而,记者采访发现,考生们并非都是为艺术而来,一些人对所报考的专业并不了解,盲目报考的现象依然存在。 部分考生坦言,参加艺考是因为学习成绩一般,考虑到将来好就业,才在父母或老师的劝说下突击培训,前来应考,有考生甚至在考场直接弃考。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表演专业负责人李立宏表示,报考人数增加说明专业获得更多考生和家长的认可,但也有相当多学生的报考可能不太实际。“他们对未来专业发展、从事的职业都不了解,可能是受到社会、家庭等多种因素影响。艺考这些年还是有些‘虚火’的。” “艺考需要有备而来,不能一拍脑袋就要去参加。如果仅仅是临阵磨枪,在考试头三月赶紧准备,我觉得这个就叫‘不靠谱’。”孙立军建议,考生在报考时要理性,做好人生规划,要有追求艺术的愿望并且平时就要对想选择的行业勤做功课。 延伸阅读:没有艺考的日本如何培养演员? 持续一周的“艺考”热,让“演技”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艺术类院校的报名人数相较往年又有提升,表演系依旧是最火专业。拿北京电影学院为例,表演被列为最难考的专业之一,录取率不到0.82%,对未来演员的选拔可谓“百里都不一定挑得到一”。 与青年人对影视圈爆发的巨大热情不匹配的是,荧屏上银幕中,一张张光鲜亮丽的年轻面孔,常常被指“演技缺席”。拥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中央戏剧学院教师刘天池在一档节目中指出,目前常见的面孔中演技合格者恐怕只占10%。她认为,这背后与缺乏良性的竞争机制有关,也与市场过早地介入校园生活有关。 那么,别国的年轻演员又是如何培养的,他们又面对怎样的市场环境?为此,本报采访了早稻田大学亚洲文化研究学者李思园,让她介绍日本的演员培养机制。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影视新人不断涌现的日本演艺圈,并没有“艺考”与“科班出身”的概念,年轻演员的演技皆是在镜头与舞台上历练而来。与目前国内一些新人“凭借一部网络剧就火”的局面不同,日本演员鲜有“一炮而红”的存在。从一个个小角色开始积累,边打工边拍戏,在市场和业界的认同中逐步“晋升”,是大多日本演员的发展轨迹。 日本没有“艺考”“科班”概念,演技多在舞台上和镜头前的实践里获得 文汇报:目前中国正在进行艺考,上戏、北影等院校的招生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中最热专业“表演系”,报考人数连年递增,录取几乎是百里挑一。艺考被不少中国年轻人视为进入演艺圈的“敲门砖”。在日本,有志于成为演员的年轻人,会通过怎样的方式达成理想? 李思园:虽然有少数艺术类大学开设“演剧学科”,比如多摩美术大学的“演剧舞蹈学科”,日本电影大学的“身体表现学科”,但在日本,几乎没有演员是“表演系”出身。 以演员为目标的年轻人更多地是通过所属的艺人事务所,参加影视剧的试镜;或者从学生业余剧团起步,进入专业剧团;是否接受过专业表演训练并不会被特别看重。也有很多演员讲到自己被星探发掘的经历,从杂志模特转行影视剧的经历;或者参加偶像团体的甄选,先唱歌跳舞,成名之后获得出演电视剧、电影的机会。在日本,成为演员的路径很多,但很少有“一炮而红”的机会,大多数机会都是建立对已有的经验和实力的评价之上的。 文汇报:如此看来,日本演艺圈并没有“科班出身”这一概念。那么这些演员的“演技”又是如何获得的?事务所会对他们进行演技培训吗? 李思园:日本的“演员养成所”会进行演技培训,比较有名的养成所有“向日葵剧团”,诞生了很多童星。但它更接近于培训班的性质,一些家长会将小学阶段甚至学龄前的孩子送去训练,但除了有些想走专业道路的孩子,也有只是出于克服怕生、增加自信这样比较单纯的目的。 还有一个例子是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宝塚剧团。宝冢剧团既是剧团,又是学校。宝塚音乐学校是有办学资格的学校法人,算是特例。她们招收13岁的女孩,培养到20岁左右,再正式推向舞台。在学校既有舞蹈、声乐、芭蕾、钢琴训练,也上文化课。舞台实践与演绎培训相结合的宝冢也为日本演艺圈输送了不少演绎资源。 偶像团体的事务所会对成员进行舞蹈、声乐训练,但“演技”是在舞台上和镜头前的实践里获得的,是更为普遍的认识。 演员片酬不高,年轻演员一边打工,一边参加试镜非常普遍 文汇报:反观国内,经纪公司、演艺公司纷纷聚焦校园,不少仍在就学的艺校生已被签约,一二年级就开始接演角色,高年级就开始担任主角。急于成名,急于“流量变现”的情况,与日本的演员培养逻辑背道而驰。那么,日本年轻演员又是如何在市场逻辑下磨砺演技的? 李思园:日本演员,即便是一线明星,得到的片酬与如今的中国演员相比也是非常低的。媒体报道,新垣结衣拍一集电视剧的片酬只有170万日元,约10万人民币。日本年轻人应该不会主要抱着赚钱的目标,而是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才进入这个行业的。年轻演员一边打工,一边参加试镜非常普遍。《孤独的美食家》主演松重丰,20几岁时在在话剧团出演小角色,同时在中餐馆打工,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到30几岁才能全职演戏。大多数一线演员都会选择既拍电影、也拍电视剧,同时也会演话剧。话剧排练期间是没有报酬的,从这一点或许能看出,他们没有特别急功近利。 文汇报:前面您也说到,在日本,演员很少有“一炮而红”的机会,这样看来,他们最初演技的获得,来自在舞台与镜头前的实践积淀。那么一般而言,这种边学边演的“蛰伏期”,大约要多久?一般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可以独当一面了?这道“分水岭”的区分有没有什么标准? 李思园:当然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比如堺雅人,在早稻田大学文学部读中文系,参加校内的话剧社团,对戏剧比比学业更热衷,退学后进入专业剧团,一边活跃在剧场,另一边出演一些电视剧里的配角,直到2004年的大河剧《新选组》才被观众熟知。那时他30岁,如果从19岁进入学生剧团算起,是11年。长泽雅美获得电影公司东宝的美少女比赛的冠军出道时只有12岁,不过在16岁第一次出演电影女主角之前,先在公司的安排下演了几个配角。 演员必须保持正面形象,婚姻出轨或与触碰毒品,会彻底从荧幕上消失 文汇报:从日本的大众舆论场来看,观众更倾向于什么样的演员? 李思园:能够持续成长的演员。对一部作品来说,当然是令导演和制片方满意;而从观众的角度来说,是看着演员通过一个个角色成长,有变化,但又能持续多年陪伴他们。另外,对日本演员来说,保持积极正面的形象是必须的。婚姻出轨或与触碰毒品,会彻底从荧幕上消失。 文汇报:资本方又更倾向于什么样的演员?当观众、剧方与投资方产生冲突时,哪一方说了算? 李思园:日本的影视剧行业仍然比较传统,由几家电影公司、电视台掌握,不存在国内“资本方”大量涌进影视业这样的因素。演员的人气可能是选角的一个考量因素,但真正说了算的,肯定都是行内人,导演和制片人。导演选角首要考虑的是自己的作品,而不会是投机因素。 人气高的年轻演员和资历老的演员相比,很可能是后者片酬更高 文汇报:在中国出现了不少所谓“流量明星”,颜值高,粉丝多,但演技生涩。这一点常常受到观众的争议,网络上观众的骂声不断。在日本有没有类似的演员? 李思园:基本不存在类似现象。虽然也有演员被批评为“演技差”,但这个行业里仍然是制作方掌握话语权,而不是谁“腕”大谁说了算。如果演技真的不好,会渐渐被淘汰。 文汇报:有中戏表演系老师指出,中国目前市面上合格的演员不到10%。大量演技不过硬的演员的出现,是因为我们没有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你前面也提到了“淘汰”这两个字,那么日本演员的市场竞争是怎么样的? 李思园:日本的片酬不算灵活,人气高的年轻演员和资历老的演员相比,很可能是后者片酬更高。比如出演同一部电视剧,香川照之的片酬比松本润高。演员想要在这个行业长期生存下去,就必须不断接到片约,而这需要业内和市场双方的认可。还有就是前面提到的,如果爆出负面新闻,对演员来说就是毁灭性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