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材取用须以时——考工记中的制弓技术

 RK588 2018-03-04

中国军队常用的复合弓以筋、角、木材合制而成,上弦后的外形为反曲型,因此被称为反曲弓或复合弓,现代人为了区别于现代复合弓,往往称其为传统弓。

▲沈阳故宫展出的清代复合弓

早在商代,人们便开始使用这种弓,如殷墟中便出土过反曲弓的痕迹。到了东周时期,弓的制作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考工记里有“弓人为弓”的篇章,对当时的制弓技术进行了详细的总结。

▲割取生漆的场景

文章中说,制弓的材料一共有六种,被称为“六材”,分别是干、角、胶、筋、丝、漆。

干即木材,木材是复合弓弓胎的主体材料,常用的有七种,按其质量高低依次为:柘木、檍木、檿桑木、橘木、木瓜木、荆木、竹子,其中柘木最优,竹子最差。

▲潭柘寺的柘树

弓的弓胎部分虽然体积较大,但其本身并不能提供太多的弹力,主要起的是载体或者支架的作用。弓的弹力来源于贴在弓臂背面的筋和弓臂正面的角,以筋为主。

对于弓胎来说,主要的指标有两个,一是强度,这样不会在拉弓的过程中开裂或被压扁。弓胎越轻,回弹时损失的力量就越小,射的也就越远。

角即牛角,使用时要制成薄片,粘在弓臂的正面(面对射手的一面),复合弓又称角弓,可见牛角的重要性,一对上好的牛角,价格顶的上一头牛,因此又有“牛戴牛”之说。筋即牛筋,粘在弓臂的背面。

▲水牛角

筋是优秀的动物纤维,可以承受较大的拉力,而角则与筋相反,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

当一个物体弯曲的时候,内侧和外侧的形变是最大的,而内芯(即中性层)的形变最小。形变越大,恢复原状时产生的弹力就越大。弓胎的存在使得耐拉的筋处于外侧,耐压的角处于内测,两者可以得到充分的拉伸和压缩,为弓臂提供理想的弹力。

胶是把筋、角粘在弓胎上的黏合剂,由动物皮或者结缔组织熬制而成,常用的有鹿胶、马胶、牛胶、鼠胶、鱼胶、犀胶,以鱼胶为最佳。相同尺寸的弓,干和角的厚度都是固定的,铺筋的多少决定弓的力量。

▲牛筋

弓臂的主干制作好后,还要进行加固和防水处理,这时便用到了丝和漆。丝即蚕丝,用来缠绕弓臂,对筋角干进行进一步加固;漆即生漆,涂在弓臂表面,目的在于防水防潮。

▲生丝

书中说,六材的加工都要按照相应时间进行,冬天加工木材,春天加工牛角,夏天加工筋,秋天将三者粘在一起,冬天定型,而修饰外表的工作要在最寒冷的时候进行。

弓臂制好后,两端要安装用来挂弦的弓弭,弓弭有骨、角、木等质地,上面刻有挂弦的槽。

优秀的复合弓需要很久的时间才能做好,烈女传中说,晋平公的一把弓花了三年才制好,制好后,可以射穿七札(七层牛皮合制成的铠甲),韩诗外传中有同样的记载,但主角换成了齐景公。民国时期,成都的长兴弓铺制造一把弓的时间跨越了四个年头,实耗时间大约为三年,可与古籍中的记载互为佐证。

存世的弓里面,制造于东周时期的很少。长沙出土过一把战国时期的复合弓,复原后的高度为160cm,干由四层竹片粘合而成,外部粘有胶状薄片(可能是牛角或筋),最外层缠绕有丝线,丝线外有漆膜,弓弦为丝制,直径7毫米,弓弭为角质。曾侯乙墓的东室和北室分别出土了25件弓和30件弓,皆木(含竹)质。

▲老照片中的制弓场景——北京聚元号

在中国,这种筋角合制的复合弓从东周时期一直应用到现代,期间虽然也有部分改变,但以胶粘合筋、木材、角三者制作弓臂的基本流程从未改变,现代射箭爱好者手里的传统弓,实际上早在两千多年前便已经定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