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精确把控种植牙生物学宽度的关键 在临床上,我们对种植牙生物学宽度的把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种植系统的选择,特别是种植体-基台连接界面的选择(IAC)。IAC的稳定性,决定种植体基台界面有没有微动、微渗漏和微间隙。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即外连接的种植体,或者内连接的平台对接种植体,在连接基台后,种植体颈部会出现约1-2mm的碟形骨吸收。其原因就是IAC界面出现微渗漏和微间隙,引起种植体颈部周围的骨组织炎性浸润,一般会吸收到第一级螺纹。 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同样存在边缘骨吸收的可能性。但由于设计上把IAC向冠方移动了约2mm,炎性浸润带远离了牙槽骨,骨吸收程度有所降低,但并未完全避免。以Straumann软组织水平植体为例,ITI共识会议推荐,将种植体的光滑颈部放在理想龈缘下方2mm,而粗糙表面齐骨面。因为光滑颈部长度是1.8mm,所以这种情况下生物学宽度是3.8mm。后来由于软组织水平植体用于前牙美学区有诸多不便,所以Straumann也顺应潮流,推出了平台转移的骨水平植体。 近年来的研究已经取得共识,平台转移种植体能有效减少颈部骨吸收,其原因见图19。所以具有锥度内连接的平台转移IAC,成为了目前各大种植品牌的主流选择。但要强调的是,尽管都是平台转移,但各个厂商IAC的设计不尽相同,连接界面的稳定性和细菌封闭效果也大有区别。所以在前牙美学区种植时,我们应该尽量选择IAC比较稳定的种植系统(最好能完全做到细菌封闭,无微渗漏和微间隙),这绝对有利于种植体周软硬组织健康,避免骨吸收和牙龈退缩。 我们对种植牙生物学宽度把控的第二个方面,体现在种植体植入的正确深度。如果种浅了,是最糟糕的结果。比如种植体颈部距离理想龈缘只有2mm,那么2mm这么窄的软组织,不足以对牙槽骨形成有效的保护,也不足以形成丰满自然的美观穿龈轮廓,结果就是牙槽骨会退缩,而种植体颈部会暴露于口腔环境中,一方面影响美观,另一方面如果是粗糙表面植体,会聚集菌斑,引起严重的种植体周围炎,加速骨吸收和牙龈退缩。 如果种深了,比如前牙区域唇侧骨板缺失了2mm,我们把种植体平齐骨面放入,那么实际上种植体边缘就位于理想龈缘下方5mm,此时的生物学宽度是5mm。前已述及,结缔组织附着的宽度是相对恒定的,那么增加的主要是结合上皮宽度。因为种植体周围软组织附着的强度比天然牙低,相应对机械刺激的抵抗能力也弱,所以过宽的生物学宽度是不稳定的,一旦受到刺激,很容易造成牙龈退缩,回到3-4mm的正常值。就算暂时没有牙龈退缩,这么长的结合上皮宽度,往往意味着加深的龈沟,对清洁方面要求更高,否则容易引起种植体周龈缘炎症,同样会引起牙龈退缩。如果我们在种深了的情况下,又选用了IAC不够稳定的种植体,由于微动和微间隙,还会发生高达2mm的碟形骨吸收,这样一来,生物学宽度就会变成7mm,牙龈要想稳定在这个水平非常困难,龈缘退缩不可避免。 图19 平台转移植体减少碟形骨吸收的原因 理解了上述基本原理后,我们可以有更进一步的追求,就是在维持3-4mm生物学宽度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种植系统IAC的特性,灵活掌握种植体植入深度。必须深刻理解,种植牙生物学宽度指的是龈缘到牙槽嵴顶的距离,而并非龈缘到种植体颈部的距离。而种植体颈部和牙槽嵴顶的位置关系,还可以有一些细微变化,可以选择是齐骨植入或是骨下植入。如果采用的是之前说的平台对接植体,比如老一代的Replace Groovy,那么一定只能把种植体边缘放在齐骨缘处,这样的话,就算出现了2mm的边缘碟形骨吸收,生物学宽度最多就5mm,不一定会引起牙龈退缩。如果边缘放在骨下,那么超过IAC界面这部分牙槽骨肯定会吸收掉,生物学宽度就会增大;如果我们采用的是平台转移的种植系统,很多研究已经证明将种植体颈部放在骨下,更有利于维持边缘骨水平稳定,颈部应力分布更加合理。而不同的平台转移植体置于骨下多少合适,也不尽相同。以笔者的经验来说,如果采用Ankylos,Straumann BL,Nobel Active这样的植体,可以将植体颈部放在骨下1mm;如果采用Bicon这种IAC连接超级稳定的植体,甚至可以将植体颈部放在骨下2-3mm。平台转移植体不管放在骨下多少,前提是IAC要非常稳定,这样边缘骨水平不会改变(有的情况下甚至会略往冠方生长),所以生物学宽度也能稳定维持。 (8)典型病例的回顾与分析 最后,我们用几个有代表性的病例长期随访结果,让大家更深刻的理解种植牙生物学宽度的影响因素。 病例1临床和X线随访结果见图20,21,这是一例骨劈开种植病例,采用平台对接的Nobel Replace Groovy植体,植入时将骨边缘置于理想龈缘下方3mm处,植体颈部置于骨下1mm。但由于IAC不稳定,存在微渗漏和微间隙,而且发生过一次两段式全瓷基台脱胶松动(后来重新粘接),所以出现了约2mm的骨吸收至第一级螺纹,而临床上的表现,就是龈缘退缩约1mm,所幸我们选择的是全瓷基台,对美观几乎没有影响。需要说明的是,与种植体周炎造成的骨吸收不同,IAC不稳定造成的骨吸收是自限性的,到达第一级螺纹后,软组织建立了稳定的生物学宽度和炎症隔离带后,下方牙槽骨就会基本保持稳定。 图20 A2植入4年多,颈部出现碟形骨吸收,直至第一级螺纹 图21 颈部骨吸收导致全瓷基台暴露约1mm 病例2临床和X线随访结果见图22,23,这是一例早期种植+即刻修复病例,同样采用平台对接的Nobel Replace Groovy植体,植入时将植体边缘置于理想龈缘下方3mm处。这个病例同样出现典型的碟形骨吸收,但程度明显低于上一例。临床上的表现,龈缘基本保持稳定,未观察到退缩。 我们需要理解,生物学宽度是一个三维的概念,它不仅仅存在于唇侧,而是在邻面、腭侧360°的存在。所以在上述2个病例中,虽然出现了碟形骨吸收,但由于邻牙邻面骨嵴比较稳定,支撑了邻面的牙龈,唇侧的牙龈不一定会马上出现退缩,或者说牙龈的退缩量低于骨吸收量。当然,这是一种不太稳定的软组织状态,无法预期远期牙龈是否会发生进一步退缩。 图22 B1植入7年多,颈部同样存在碟形骨吸收 图23 植入7年后随访,尽管有碟形骨吸收,龈缘水平基本保持稳定 病例3临床和X线回访结果见图24,25,这是一例不翻瓣前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采用Straumann骨水平植体,植入时牙槽骨边缘正好位于龈下3mm,而植入深度是龈下4mm,即骨下1mm。5年后可见,平台转移的植体边缘,牙槽骨水平非常稳定,相应的,龈缘水平也一直美观并稳定。 图24 前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5年后,骨水平基本维持稳定 图25 前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5年后,美学效果稳定理想 病例4临床和X线回访结果见图26,这是一例前牙骨挤压种植,采用Bicon短种植体。植入时牙槽骨边缘位于龈下3mm,而植入深度A2位于龈下4mm,即骨下1mm;B2位于龈下5mm,即骨下2mm。5年后可见,同样是平台转移的植体边缘,B2牙槽骨水平非常稳定,而A2存在少量骨吸收。临床观察A2及B2龈缘水平均美观并稳定。这个病例说明对于Bicon这种无微动和完全细菌封闭的种植系统,骨下植入深一点,反而更有利于保存边缘骨水平和生物学宽度。 图26 美学区短种植体3年随访结果 (9)全文小结 总结一下,种植生物学宽度3-4mm是一个常数,也是美学区种植至关重要的深度参数。至于是选择3mm,还是4mm,笔者的建议是,如果存在一定骨吸收的可能因素,尽量选择3mm,留出一点余地,比如即刻种植时;比如薄龈生物型;比如种植系统IAC不够稳定;反之可以选择4mm。比如说种植位点牙槽骨水平正好位于理想龈缘下方4mm,我们没必要再做骨增量,而只需要选择IAC稳定的种植系统,维持边缘骨水平稳定即可。要想获得长期稳定的美学效果,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必须确定将来修复体的理想龈缘水平;其次必须将牙槽骨水平恢复到理想龈缘根方3-4mm处(如果伴有骨缺损,则采用一切必要的骨增量技巧达到这一目的);第三是根据所选用的种植系统特点(主要是IAC的特性),把种植体颈部置于齐骨面(平台对接植体及软组织水平植体),或者骨下适当的位置(平台转移植体)。 –––––––––– 全文连载结束 –––––––––– 致谢: 《口腔种植读书会》发起人崔广医生:非常特别感谢贺刚博士为我们奉献的精彩文章,2017年12月在贺刚博士的《口腔种植读书会》微信公开课第15讲课后,很多医生希望进一步了解“种植牙生物学宽度”的概念与临床意义;为此我特别邀请他就这个难点问题专门写一个专题;为此贺刚博士花费了很多时间与心血,春节期间仍在辛勤工作,这是一篇理论与临床完美结合的好文章,科学性与临床实用性俱佳,展现了贺刚博士深厚的学术功底、精湛的临床技术与严谨的工作态度,希望更多的医生能认真阅读并从中受益,惠及更多的患者! 作者介绍 贺刚 博士 贺刚,博士,主任医师 ★ 2006年在华西口腔医学院获博士学位。 ★ 2012年在美国gIDE/UCLA国际种植交流比赛上获第三名。 ★ 2012、2013年蝉联第一、第二届全国BITC种植病例大赛最高奖。 ★ 2013年被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聘为种植硕士导师。 ★ 2015年通过欧洲骨整合学会(EAO)种植专家认证,是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牙医。 ★ 2017年被国际植牙医师学会中国分会(ICOI)聘为常务理事。 ★ 从事口腔修复学和口腔种植学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多年,在英文和中文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并参编研究生教材《种植义齿修复设计》和《中国口腔种植临床精粹》。长期担任多个主流种植系统中国区特聘讲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