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脂春节印象系列之石小岗镜头下的米脂秧歌

 二少爷收藏馆 2018-03-06

发展中的米脂秧歌,从未停顿过脚步,从原始的巫术诉求,逐步进化为吉祥祝愿,从古代人们祭祀神农、祈求丰收、祈祷禳灾等活动逐步转化为祝福庆典、娱人娱神的娱乐活动。

米脂人民喜欢闹秧歌,善于扭秧歌,每遇喜庆事、婚丧事、重大活动、重大节日、春节元宵节,大型庙会都会交锣鼓敲起来,唢呐吹起来,彩绸舞起来,花伞撑起来,秧歌扭起来,欢乐唱起来。可以说大秧歌闹红了黄土高原的村村镇镇、沟沟洼洼。无论男女老少都争着扭,抢着看,图个红红火火,为个喜庆欢乐,求个吉祥平安,谋个身强体壮。这就是陕北,这就是陕北人的天和地。“米脂秧歌”这一生在黄土地、长在万民中的民间艺术越来越异彩奔放,为民众所喜爱所接受。二O一O年“米脂大秧歌”被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进一步引起了领导的重视和民众的关注。为了进一步了解米脂秧歌的起源和发展规迹,掌握米脂秧歌的资源状况,为传承、发展、创新米脂秧歌提供依据。

米脂秧歌的内容资源:起场秧歌,谒庙秧歌、沿门秧歌、场地秧歌、伞头秧歌、彩门秧歌、九曲秧歌、小场秧歌的含义、特点、规律和有关知识。初步了解了秧歌的人力资源状况,为进一步研究传承米脂秧歌初步奠定了基础。

  米脂群众的参与度和民众的喜爱度很高。

米脂秧歌由较早单纯的庙会秧歌发展到一年一度的春节元霄秧歌,再后来发展到重大活动、重大节日作为宣传性的秧歌活动,近年来婚庆喜事也闹秧歌,到现在除上述各种情况下闹秧歌外,更重要的是人们已把扭秧歌作为一项健身强体、修德养性的活动。天天闹秧歌、天天扭秧歌。城里人扭、乡里人也扭。青年人扭,少年扭、老婆老汉们更要扭。有活动扭、遇喜事扭、有事没事天天扭。而且积极性越来越高,参加的人越来越多。由于普及率高,关联到千家万户。活动普遍,一年四季天天扭,人们在这一大的环境和氛围中,受到这一民间艺术的熏陶,所以会扭秧歌的人越来越多,扭好秧歌的人越来越多。米脂人民扭秧歌的普及率越来越高,积极性和参与度越来越高,为米脂秧歌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米脂人民对秧歌的喜爱程度逐年提高,群众闹秧歌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参于闹秧歌的人越来越多。但从秧歌的表演来看,渗入现代舞蹈技巧、体操技巧、武术技巧的内容越来越多,场地秧歌逐渐趋向于团体舞蹈,团体体操和舞台艺术表演。可以说在秧歌的“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要看到秧歌中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传统秧歌中原汁原味的东西越来越少。表现米脂人民勤劳务实、淳朴、耿直、豪放、善良、粗犷的风格逐渐消失。如老榆洼秧歌(米脂谒庙阳歌)中的那种粗犷、豪放、自由自在、大起大落的风格和乡土气息逐渐减弱。就连大秧歌中100多种吉祥场图,现在只保留蒜辫子、拧麻花、十二连灯挂角、枣核开花等几种,大部分吉祥场图,将要失传。更不要说乡土气息很浓的民间口头文学艺术的伞头秧歌唱词。现在拜年唱秧歌大都是文人们事先编好唱词,交给唱秧歌的唱,伞头和唱秧歌已分离,更谈不是触景生情,随编随唱,即兴发挥。

强化传统秧歌中的“踩在板上,扭在腰上,功有腿上,艺在手上,情在脸上”的特点。通过办讲座,个别指导,老艺人的传帮带,在扭秧歌的步伐,肢体语言技巧,面部表情,转角子技巧等方面逐步恢复传统的风格和特征。从现代舞蹈体操等规则的限制中解放出来,逐步恢复自由且合群,粗犷而文明的传统风格……

  伞头秧歌频临危机。当今秧歌队的伞头熟悉传歌场图的不多,只能引“双蒜辫”、“十二莲灯”等几种简单场子。民间大部分传统场图几乎失传。我们已搜集整理了50多个传统场图已在“秧歌网站上发布了40个传统阵图,呼吁秧歌爱好者特别是伞头们能逐步将这些场图恢复。另一方面呼吁伞头们多学习,尽量不唱事先编好的歌词,尽量依据当时的场地、环境、气氛中的人物特征,即兴编歌,唱出特点,唱出本色,唱出人们的心声。使“伞头秧歌”这一独特的秧歌艺术精华得以生存和传承。

  秧歌的内在特质、本质含义急待挖掘和宣传。古时人们闹秧歌,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类型演出不同的秧歌,各种秧歌都有其不同的规则和含义,规则是十分严格的,内在的寓意是深远的。如“彩门秧歌”是在村与村之间互访互拜的情景下的秧歌,双方必须严格的按照互相学习,加强沟通,增强友谊的原则行事,也是相亲联姻的一种形式。主方为了表示对客方的尊重的对来访者的尊敬和重视,用搭建彩门来欢迎和增加气氛。双方伞头在彩门前的对唱是重头戏,通过对唱来互拜互敬,传递信息,交换意见,传情达意等。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雅典共赏的艺术魅力。再如场图秧歌中每个阵图都有它的吉祥含义,带有沟通天地人神、寓意驱邪扶正、除恶祛病、更多地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寄托的含义。九曲秧歌寓意更加深远,我县每年都举办转九曲活动,转九曲迷宫的人流如织,但知道九曲的布设和内在含义的人太少,更谈不上贴五方、置九星、设神台、围风神、装两门、插高杆和三百六十一根杆等的含义,可见秧歌不仅仅是闹红火,更有它很多的本质含义,有待我们挖掘,有待我们学习,有待我们宣传……

  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归根结底是秧歌艺人的保护和发挥。米脂人民闹秧歌的热情很高,秧歌情缘很深,尽管大批民间优秀秧歌艺人相继去世,但他们的技艺或多或少都有部分已传承下来,如郭兴庄的米脂谒庙秧歌,据李海友介绍有很多青年人都跟着老艺人们闹过,而且扭的相当不错。再如杨家沟的踢场子,有些中年人也踢的相当不错。城内扭秧歌都有很多是新时期学的一些舞蹈艺术,功底不错,急需老艺人指点,渗入传统的技艺。但在农村由于农忙和外出打工,绝大部分懂这些传统技艺的人都忙不过来,所以我们应抓住冬天农闲或过春节时的有利时机,发挥老艺人的特长,同时要加大对艺人的保护和关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到位,但我们有信心,克服一切困难。我们相信不能做到最好、但可以做到更好。

2014年10月30日,在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第十八次“千年古县”专家评定会上,米脂县被评定为“千年古县”。米脂秧歌深厚的历史文化,浓郁的乡土文化为米脂入选“千年古县”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喜欢我的作品,请赞赏鼓励哦!


来源:石小岗美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