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针依主次先后出针分升降虚实 押手之名,系指左手而言,故左手称为押手,右手名为刺手。押手法有多种,均是根据所取腧穴部位、针刺方向而定。左右两手需要配合,即针刺之时,左手循按经脉,掐压穴位,右手持针轻快刺入,然后再徐徐进针。使用押手可使针刺准确,固定被针刺之肢体防止突然移动。由于押手之按压,使局部皮肤肌肉暂时麻木,针刺时可减轻疼痛。在使用长针之时,押手能起到保持针身挺直的作用。根据不同部位及病症,使用不同之押手方法。例如针眼区之睛明穴时,以指甲掐于内眦角,押手可起保护眼球之作用,针尖自指甲前垂直刺进皮下,如此既安全又不痛,其他如刺人迎、太渊、解溪等穴均用此法。用长针刺环跳、承扶等穴时,押手可使针身不弯。 (1)补法:以捻转结合提插作补法效果比较明显。即是针刺得气后,拇指轻轻向前捻转,食指后退至不能捻动时,随势向下插针0.5〜1分,少作留针;并应在出针之时,再作一次补法,即可出针。 (2)泻法:针刺治病,泻多补少,但遇大实之症,有些泻法又感泻邪力量不足。高氏体会,不同病症应使用不同泻法效果方佳。如一般气滞血瘀,症见乳房胀痛或胸胁胀满,泻邪时使用迎随补泻法,针刺膻中用迎法针尖向下斜刺(任脉从下向上行)即能有效。若遇剧烈疼痛,或是狂躁不安等实邪较重之症,则需使用呼吸补泻法始能有效。在使用呼吸补泻法之“泻法”时,首要调好呼吸,呼吸代表气之升降:呼则气升,吸则气降,术者操作时只要手法与患者呼吸配合恰当,即能生效。操作时针入有得气之感后,以深而长之呼吸,从地置气(从深部开始),呼气时退针,拇指向前搓针,吸气肘进针,拇指向后退捻,反复进退5〜7次,停针10〜15分钟,再操作如前3〜5度。若患者不能配合作深呼吸,效果则差。 针灸治病,应先立法,而后处方。进行针刺时,先针主穴,后刺配穴。例如肝阳上亢之眩晕,以镇肝熄火,降逆止眩为治则,应先针主穴肝经腧穴太冲,泻肝;再针配穴百会、风池,泻法,平肝熄风;外关,清泻上焦之热。以上各穴针毕,再从百会开始,从上而下,依次行针,达到引邪下达目的,再行留针。又如:胃脘疼痛,由于饮食不节,留滞中宫所致者,治宜通腑降浊,和胃止痛。主穴取胃经合穴足三里,降逆止痛。配穴:中脘,胃经募穴,穴腑之会,针用泻法;天枢,大肠经募穴,胃经之腧穴,二穴具有斡旋中焦,和胃通肠之作用。先针主穴,后针配穴,然后再从上而下(中脘、天枢、足三里)顺序运针,引邪下行。若使用按时开穴者,先针时间之开穴,再配病穴。例如治癫痫病,证属肝阳上亢,木火相煽,治则以疏肝利胆,清心安神之法,如正当开八法穴之临泣、外关,先开临泣主穴,次配外关为客,再配病穴风池,胆经与阳维之会穴,清心利胆;膻中,心包之募穴,气之会穴,清心安神。各穴用泻法。针后再从上向下顺序运针,然后留针。此乃常用之法。 针刺治疗完毕,则要出针。主张,出针亦须有其法度。对于不同病症,使用不同出针方法与顺序,以期增加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力戒在出针时,不分主次,不管是否需要出血,要否揉按。高氏体会,出针方法不当,一是易于滞针,产生疼痛;二是达不到补虚泻实而影响疗效。高氏常用出针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一般出针法:一般是对病情平稳,病之虚实不太明显之患者。出针时,右手持一消毒干棉球,自上而下顺序出针。若是卧位,左右两侧均被针时,可先出靠近医生之侧的针,然后再出外侧之针,也即是“从上而下,从内而外”的顺序出针。如此可以防止落针或是碰弯针身。 (2)虚证出针法:患者体质虚弱,疲乏无力,腰膝酸软或麻木不仁,肌肤弛缓不收等症,宜用开合补泻之“合法”。出针之后用棉球紧按其针眼,揉按数次为宜。若其感觉迟钝,又当在出针之前,再度提插捻转,使其针感增强,即速出针,使之遗留针刺感觉,谓之后劲。此种后劲对于知觉不敏者,活动不灵者有益。出针顺序同前。 (3)实证出针法:针灸科患者实证较多,如剧烈头痛、腿痛、牙痛、咽痛或是腹痛。在用针刺泻法之后出针时,可用开合补泻之“开法”。出针之时,将针柄稍一捻动,试其未曾滞针,随即将针提出,不可大幅度捻转,防止再度出现针感,若已出现针感,需再留针片刻,在出针之后不要很快揉按针孔,以期使邪气充分外泄,亦可在出针后捏挤针孔,使其少量出血,疗效更佳。 (4)升提出针法: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而出现的脏器下垂,如针灸科常见的眼睑下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以及低血压等病证。用针灸治疗的目的,是升提下陷之经气。因之治疗完毕,出针顺序从下而上,引导经气上行。例如:脱肛,针灸取穴长强、百会,先针长强,后针百会,在出针之前,再次运针,待有针感后,先出长强,后出百会。灸则先灸长强,后灸百会,引导经气上行,助其升提之力。 (5)下降出针法:下降与泻下的理论相似,引邪下降,引邪外出,均属于泻之范围。如肺气不降,肝邪上逆,使其下降为顺其势也。临床所见咳嗽、胁痛、头晕、血压升高等病,要注意出针之先后,应严格遵守上部先出针,下部后出针,从上而下引气下行。例如肝阳上亢型之高血压患者,头痛,头晕较重,先针血海2穴;次取足三里2穴;再取行间2穴均用泻法,留针后,先出血海,次出足三里,再出行间,要从上部开始,向下顺序出针。若是逆行出针,在出针时捻转不当,往往达不到降逆目的。 (6)特殊出针法:行针完毕应立即出针,由于患者精神过度紧张,或医生操作时手法不当,而出现滞针,在提针时牵拉不动,稍用力提则胀痛难忍。此时可在该穴附近之经穴,浅刺1〜2针,留针片刻,即能将所滞之针起出。此时若针感仍很强,切不可将针体全部退出,只将针提出2/3左右,待其痛胀感全部消失,再行出针,就能免去遗留不适感觉。 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等,是以时间为条件的一种特殊取穴法,其理论始自《内经》。子午流注包括纳甲法、纳子法、养子法、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计算方法各异,所开之穴亦不相同。子午流注等之开穴,乃是由于经气旺盛于某一点,此点即是应开之穴位。全身藉经脉运行气血,各条值时经脉则均有气血旺盛之点,即是应开之穴。而全身不可能只旺盛一、二个点,故同时可以有数条经脉可开之穴。古人研究出几种不同的开穴方法,使所有经脉旺盛之点均能达到治疗效果。 董氏针灸 倒马、动气、牵引针法、 不定穴针法 邱雅昌 腹针 简单易学、无痛、安全 高效、适应症广泛 李松芝 平衡针灸 解剖、病理、诊断、 取穴、手法 吕晓峰 贺氏三通针灸 微通法、温通法和强通法 毫针、火针,锋针 贺林 毫刃针 手法、针法、整复、松解 王军旗 闪电针灸 类风湿关节炎、乳腺增生、强直性脊柱炎、糖尿病,男科、妇科 邱飞虎
|
|